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临床上的滴眼剂越来越多,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机会.由于医师没有全面地了解药品特性,加之某些药物要长期甚至终身使用,用药带来的眼表毒性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棘阿米巴角膜炎是近年来新被认识因棘阿米巴原虫感染所致,致盲率极高的眼病。本病临床表现复杂,鉴别诊断易混淆,一般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原虫感染全无疗效,手术常因感染失控而复发,从而受到世界眼科界关注,成为待重视解决的新课题。国内对本病陌生,相关的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抗原虫眼药以及棘阿米巴原虫学  相似文献   
3.
特比萘芬滴眼剂对兔眼刺激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智群  孙旭光  李然  武宇影 《眼科》2004,13(4):255-256
特比萘芬是烯丙胺类合成抗真菌药,它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内麦角甾醇合成过程中的鲨烯环氧化酶,使鲨烯蓄积达到杀菌的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0.1%特比萘芬滴眼剂对结膜的刺激反应,为药品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张爱雪  孙旭光  王智群  张阳 《眼科》2015,(2):123-127
目的探讨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病毒病原学检测结果、临床特征及治疗。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为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并且溃疡累及角膜上皮层或基质层的80例患者。按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0~16岁)4例(5%)、成年组(17~59岁)56例(70%)和老年组(≥60岁)20例(25%)。其中男性43例(53.75%),女性37例(46.25%)。方法对患者的泪液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对泪液和溃疡区角膜上皮细胞进行RT-PCR检测。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眼部症状、体征及并发症。上皮型溃疡患者给予抗病毒及促角膜修复治疗;基质浅层溃疡患者给予抗病毒、抗炎及散瞳治疗;基质深层溃疡患者给予抗病毒、免疫抑制剂及散瞳治疗。随访,分析其疗效。平均随访时间8.5个月。主要指标病毒检测结果、发病季节、年龄、性别、眼部表现及治疗。结果 80例患者中,75例(93.75%)为单眼发病。发病季节:冬季44例(55.00%),春季20例(25.00%),秋季9例(11.25%),夏季7例(8.75%)。单纯疱疹病毒-1(HSV-1)抗体检测阳性20例,HSV-2抗体检测阳性11例。PCR检测HSV-1阳性23例,EB病毒(EBV)阳性2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巨细胞病毒(CMV)检测均为阴性。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中,上皮型32例(40%),基质型48例(60%)。此两种类型在各年龄组分别为:儿童组1例、3例,成年组25例、31例,老年组6例、14例。不同年龄段患者在上皮型和基质型角膜炎中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5,P=0.43)。不同性别的患者在上皮型和基质型角膜炎中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P=0.14)。治疗1个疗程(2周)后,58例(72.5%)患者均有好转(角膜溃疡较前缩小,结膜充血及前房反应减轻)。HSV-1阳性患者复发0~3次,平均1.48次;2例EB阳性患者分别复发5次和3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065,P=0.000)。结论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除HSV-1外,也可由EB病毒感染引起。且EB病毒感染者更易复发。病毒性角膜炎好发于冬季。发病与性别、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眼科的常见致病菌,研究最佳杀菌方法对眼科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紫外线-核黄素光动力疗法(PDT)对眼科常见致病细菌的体外杀菌作用. 方法 分别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冻存菌各10株接种于血培养皿中,复活2次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刮取菌落,置于细菌稀释液中,制备0.5麦氏浓度的细菌悬液原液,原液稀释10倍用于PDT实验.分别用1、2、3 mW/cm2紫外线A(UVA)对不同质量分数核黄素作用后的细菌照射10、20、30 min,测量不同条件下抑菌圈直径的大小,确定最佳抑菌条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独核黄素作用组、单独紫外线照射组和PDT组,比较不同组间各种细菌菌落数的差异. 结果 当UVA强度为3 mW/cm2、作用30 min、核黄素质量分数为0.1%时,MH固体培养皿上抑菌圈直径接近6 mm,故上述参数为PDT法抑菌的最佳条件.正常对照组、单独核黄素作用组、单独紫外线照射组和PDT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菌落数依次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0.990、190.841、118.197,均P=0.000),单独紫外线照射组各种细菌的菌落数均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40、7.550、5.320,P<0.05),PDT组各种细菌的菌落数亦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的菌落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80、14.750、12.920,P<0.05).单独紫外线照射组细菌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46.4%~50.2%,PDT组的细菌量降低91.6% ~96.7%,而单独核黄素作用组的细菌菌落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60、0.470、0.510,P>0.05).结论 在紫外线-核黄素PDT灭活微生物的最佳体外实验条件下,PDT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于亚田  王智群  冯建安  黄嫣  李希 《中草药》2019,50(15):3631-3636
目的优选青香乳康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及包合工艺。方法运用Box-Behnken优化青香乳康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基于PCA-G1-熵权法和L9(34)正交设计,采用胶体磨法,以芳香水中油水比、油β-环糊精比和研磨时间为考察因素,以包合率以及包合物的收得率为评价指标,优选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结果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0 h,加水量为10倍,提取6 h。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为芳香水中油水比1∶80,每毫升挥发油中加入6 gβ-环糊精,研磨30 min。在此条件下,分别进行3批验证试验,试验数据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优选的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稳定可行,为大生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致病性镰刀菌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用于镰刀菌敏感的抗真菌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镰刀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M38-P方案,用微量稀释法测定40株茄病镰刀菌及6株串株镰刀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即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咪康唑、特比萘芬的敏感性。结果 40株茄病镰刀菌:MIC50:两性霉素B4μg/ml、酮康唑16μg/ml、氟康唑64μg/ml、伊曲康唑16μg/ml、5-氟胞嘧啶64μg/ml、咪康唑16μg/ml、特比萘芬0.25μg/ml,MIC90:除两性霉素B及特比萘芬外,其余药物均与MIC50相同,两性霉素B8μg/ml,特比萘芬4μg/ml。6株串珠镰刀菌的MIC值两性霉素B、氟康唑与茄病镰刀菌MIC50相同外,其余各药均低于茄病镰刀菌MIC50。结论 特比萘芬MIC值较低,有望用于镰刀菌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人口学分布特征、临床体征及临床类型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诊断为HSK的患者资料1 015例(1 054只眼), 其中男性613例, 女性402例, 年龄为(47.43±16.79)岁。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发病眼别、临床体征等一般资料, 并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定位病变所在解剖学位置, 将HSK分型为上皮型、神经型、基质型、内皮型及混合型。对分布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结果 1 015例HSK患者中儿童41例(4.04%), 青年(15~44岁)338例(33.30%), 中年(45~59岁)374例(36.85%), 老年(≥60岁)262例(25.81%)。临床分型:上皮型246例, 占24.24%;神经型27例, 占2.66%;基质型372例, 占36.65%;内皮型274例, 占26.99%;混合型96例, 占9.46%;基质型占比最高。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临床分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97, P...  相似文献   
10.
化脓性角膜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化脓性角膜炎病原学的变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06年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诊为真菌性、细菌性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11302例微生物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培养鉴定出病原微生物2896份,其中真菌1602份、细菌1161份、棘阿米巴原虫133份,总阳性率为25.62%.真菌培养阳性率为33.83%,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常见的致病真菌为镰刀菌属(62.23%)和曲霉菌素(14.61%);对2000年至2006年间培养的895株真菌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那他霉素、特比萘酚、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分别为88.83%、55·75%、28·60%和11·84%;镰刀菌属对那他霉素最敏感,曲霉菌素对特比萘酚敏感性高。常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8.78%(1126/5995),以G 球菌和G-杆菌为主,占检出细菌的85·52%;主要致病菌属为铜绿假单胞菌,其所占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属所占比例有明显增高;对2000年至2006年间培养的430株细菌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和环丙沙星药物敏感性分别为82.09%、75.81%、66.98%和62.33%;假单胞菌属对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棘阿米巴检查(培养 刮片)阳性率为23.25%(133/572),其检出例数逐年升高。放线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和厌氧菌为少见病原体,非结核分枝杆菌多分离自屈光手术后的角膜感染。结论真菌和细菌为化脓性角膜炎的主要病原体,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数逐年升高,放线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角膜感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