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炉炼铁生产中,入炉原料称量的准确性是保证高炉冶炼稳定,实现优质、高产、低耗的重要条件。我厂于1984年12月在3号高炉(84m~3)上料系统中采用国产SYS—8个人计算机进行称量补偿及打印、显示用料情况,现场使用取得了初步效果。一、称量补偿系统功能所谓“称量补偿”是指下一批料对上一批料的误差实行“多退少补”的修正,以消除由于零位浮动、卡料及余振量波动造成的累计误差,使实际入炉原料与工艺要求值相一致,从而确保高炉操作制度的稳定。目前,高炉称量补偿系统具有如下功能: (1) 按照上料顺序,逐批打印记录料批号,上料时间、仓号、重量等16个数据; (2) 每班(8小时)打印一次各个原料仓的耗用量累计值;  相似文献   
2.
苏钢高炉取得优质、低耗、高产、长寿、进入全国同类型高炉特等炉的行列、最基本的原因是有一条正确的操作方针(六勤三稳定),这是苏钢三十多年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一整套工艺操作经验,确保了高炉技经指标的领先水平(见表1)。  相似文献   
3.
1958年4月我厂高炉建成投产后,经过几代炉役,已生产了三十年,截至1986年底共向国家提供260多万吨合格生铁,各项生产技术指标也列在全国同类型高炉的前列、高炉寿命也较长,每m~3有效容积产铁达到3000吨以上,成为地方钢铁的骨干企业。笔者拟以本厂高炉生产经验为依据,总结提高高炉寿命的一些做法,提出今后进一  相似文献   
4.
我厂高炉由于没有原燃料基地和定点的矿山供应,故入炉原燃料大都靠自己找米下锅吃“百家饭”维持生产。近年来烧结用料配比矿种达一、二十种之多,成分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矿粉都不同程度地含有碱金属<见表1>。随着高炉冶炼的不断强化,碱金属对高炉生产的危害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5.
我厂高炉由于没有原燃料基地和定点的矿山供应,故入炉原燃料大都靠自己找米下锅吃“百家饭”维持生产。近年来烧结用料配比矿种达一、二十种之多,成分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矿粉都不同程度地含有碱金属。随着高炉冶炼的不断强化,碱金属对高炉生产的危害日益突出。本文着重从我厂小高炉(84m~3)生产角度,浅析碱金属对高炉生产的危害及防治的  相似文献   
6.
苏钢1号高炉(84m~3)于1958年投产,至今已生产30年,共经历了五代炉龄,为国家提供110万吨各类生铁。从表1可看出,各代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及单位炉容产量逐代提高,第五代炉龄在未经中修情况下已接近8年,单位炉容产量已突破5000t。  相似文献   
7.
苏钢与上海工业大学联合研制的低碳无扭控冷热轧双相钢盘条新产品已于1990年4月19日通过省级鉴定,从而填补了国内普通低碳钢线材的一项空白。双相钢是一种由普通低碳结构钢用物理治金手段经临界区处理后得到由铁素体和马氏体所组成的双相组织的钢。它大大提高了普通低碳钢盘条的强塑性能。为加速产品更新换代,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省计经委在今年将此项产品研制任务下达给苏钢。苏州钢铁厂与上海工业大合作,利用国产45°无扭控冷高速轧机在线工艺控制,成功地轧出了双相钢盘条新产品。  相似文献   
8.
我厂高炉从1958年建成投产以来,由于没有原燃料基地和定点的矿山供应,故入炉原燃料一直靠自己找米下锅,吃“百家饭”维持生产.近年来,烧结料配用矿种达一二十种之多,成份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矿粉都不同程度地含有碱金属(K_2O、Na_2O)(见表1).随着高炉冶炼的不断强化,碱金属对高炉生产的危害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苏钢1号高炉30年来正确的操作管理方针,实行高炉操作标准化,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而取得高产、低耗、安全、长寿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炼铁》1986年第一期发表了李永镇、胡燮泉二位同志的文章——《一个新的技术动向——高炉矿焦混装》,综合介绍了苏联,日本的炼铁工作者开展矿焦全混装研究的情况。并在编者按中提出,希望广大读者对此开展讨论。现在我们十分高兴地参加《炼铁》组织的讨论。一、矿焦全混装布料的可行性分析和机理探讨迄今为止的高炉布料,都是矿焦分别加入大料斗,甚至分别开启大钟布入炉内。正常行程下,不管是何种形状的炉喉CO_2曲线,都说明高炉料柱中存在着边缘和中心两个负荷很轻的疏松地带,存在着两道足够发展的煤气流。对高炉进行解剖研究,更发现了矿焦在软融带以上的高度内保持明显的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