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2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 achalasia,EA)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一种少见的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人气管所致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EA进展缓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引起患者体重下降。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31,自引:1,他引:231  
目的 明确上海市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对杨浦区和浦东新区各4个居委会16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内容涉及问卷咨询、体格检查、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检测、以及肝脏实时超声检查。 结果 3175名成人完成调查,约占上海市人口的2.26/10000。其中男性1218名,女性1957名,平均年龄(52.4±15.1)岁。B超共检出脂肪肝661例,占20.82%,其中酒精性、可疑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别占3.48%、4.08%及92.43%。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29%,酒精性脂肪肝、可疑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0.79%、1.15%、15.35%。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之前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x2=13.934,P<0.01),而50岁以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x2=4.146,P<0.05)。脂肪肝组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空腹及餐后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和胆石症患病率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文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文化程度、腰围、BMI、HDL-C、TG、空腹血糖水平、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灶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处理上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及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范围、性质,应用钩刀、IT刀、氩气刀及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1)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者氩气刀标记病灶;(2)黏膜下注射含靛胭脂及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抬高病变;(3)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一圈;(4)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术后应用抑酸、黏膜保护剂治疗,术后第1、2、6个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与复发.结果 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共153例患者进入观察研究.黏膜病变85例(溃疡型病灶2例,隆起型病灶48例,糜烂型病灶35例),病灶直径0.4~5.0 cm,平均2.0 cm;手术时间15~210 min.平均55min.所有病例均切除病灶,其中1例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7例穿孔均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溃疡创面均愈合,其中4例复发,3例再次ESD完整切除病灶,1例手术切除.黏膜下肿瘤68例,52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余病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病灶直径0.4~4.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10~182 min,平均41 min;68例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改行尼龙绳结扎治疗.1 1例穿孔均保守治疗,1例术后出血未控制行手术治疗.结论 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剥离,剥离的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为上消化道黏膜层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以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拟探究食管和胃腔外血管对内镜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接受HVPG压力测定并行内镜下套扎和/或组织胶治疗预防再出血的病人。根据门脉血管CT食管和胃腔外血管情况,将病人分为合并腔外血管团组和无腔外血管团组,评价内镜治疗后再出血情况。结果:共纳入69例患者,其中27例合并腔外血管团。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门脉血栓等均无统计学差异;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等均相似。两组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平均(14.4 ± 6.7) mmHg,P = 0.829)及Child分级(P = 0.170)可比。两组患者接受内镜治疗方式相似(P = 0.337)。两年内共25人发生再出血。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合并腔外血管团患者内镜治疗后的两年累积再出血率显著高于无腔外血管团的患者(60.07% vs 32.79%,P = 0.022)。结合临床将HVPG、腹水及白蛋白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合并腔外血管团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病人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HR 2.33, 95% CI 1.01-5.39, P = 0.047)。结论:食管胃腔外血管团存在是内镜治疗后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病人接受内镜治疗预防再出血时,需通过门脉血管CT评估食管和胃腔外血管情况,对于合并巨大腔外血管团患者,建议充分评估介入下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等其它治疗选择或密切随访调整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经双通道内镜尼龙绳结扎治疗食管胃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双通道内镜尼龙绳结扎技术治疗食管、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我院胃镜检查发现的黏膜下肿瘤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包括:病灶位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经超声内镜检查证实为黏膜下肿瘤,直径1.3~3.0cm,部分突出于腔内且愿意接受内镜下治疗和随访。采用双通道内镜尼龙绳结扎治疗黏膜下肿瘤,并随访观察黏膜下肿瘤消除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男6例,女10例入选,年龄34~78岁,平均50岁,病灶1.3~3.0cm,平均1.9cm。病灶位于食管下段4例,贲门口2例,胃底5例,胃体上部2例,胃体下部胃窦胃角3例。12例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梭形细胞。16例患者中,9例在4周随访时病灶完全消失,黏膜表面白色瘢痕形成;5例在4周复查时病灶残留0.2~0.3cm小病灶,加用内镜下电切除术;1例经两次治疗完全消失,期间出现黑便;1例治疗不成功,总有效率为93.8%。全部病例在完成治疗后6个月复查胃镜均未发现病灶,超声胃镜证实病灶无残留。结论采用双通道内镜尼龙绳结扎治疗的方法,对直径在1.3~3.0cm、部分突出于腔内的黏膜下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外科手术或者腹腔镜治疗,降低了内镜下直接电切除术存在的穿孔与出血等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胃泌素(Gas)是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具有调节胃酸分泌和促进消化道黏膜上皮增殖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Gas对结直肠癌(CRC)有促生长作用。Gas有多种活性形式,作用于不同CCK受体,发挥该生物学作用。Gas前体、Gly-G17、甘氨酸延伸性Gas受体、肿瘤的自分泌/旁分泌途径、Gas及Gas受体作为CRC分子靶向治疗等是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9.
人上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为一促癌基因,其扩增与肿瘤侵袭、转移,化学治疗耐药及预后不良有关[1].  相似文献   
10.
食管嵌顿性异物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内镜治疗嵌顿性食管异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78例嵌顿性食管异物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食管异物的种类、数量、嵌顿部位、滞留时间,相关食管病变,内镜治疗方法、治疗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影响并发症发生及治疗时间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管上段最易发生嵌顿(80.8%,63/78)和穿孔(66.7%,8/12);11例异物滞留时间超过24 h,其余67例不足24 h;所有患者经内镜成功取出异物(只有2例穿孔患者取出异物后转耳鼻喉科或胸外科接受进一步治疗),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死亡,主要并发症为出血(13例,16.7%),其次为黏膜撕裂伤(7例,9.0%)和穿孔(1例,1.3%),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9%(21/78);异物形状、滞留时间及是否穿孔是影响内镜治疗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内镜治疗嵌顿性食管异物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已造成食管穿孔的异物,滞留时间不超过24h且CT提示食管管腔外无脓肿形成者,可首选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