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观察短期应用叶酸与维生素B6、维生素B12进行干预治疗,同型半胱氨酸以及心力衰竭的变化.方法 57例冠心痛心力衰竭的患者(简称冠心病心衰组),按照心功能NYHA分级分为三个亚组:冠心病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选择同期住院的无心力衰竭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作为冠心病对照组;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组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于住院次日及叶酸和维生素B6、维生素B12治疗2周后清晨抽取空腹血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氮末端脑钠素.结果 ①冠心病心衰组患者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冠心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②冠心病心衰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显著高于冠心病对照组,且二者均高于健康对照组.③冠心病心衰组患者随心力衰竭分级的增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步增高.④冠心病心衰组患者随心力衰竭分级增加氮末端脑钠素也逐渐增加,且同型半胱氨酸的增加与氮末端脑钠素的增加具有正相关关系(r=0.583,P<0.05).⑤冠心病心衰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与射血分数值呈负相关关系(r=-0.482,P<0.05),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正相关关系(r=0.561,P<0.05).⑥经叶酸及维生素B6、维生素B12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与氮末端脑钠素均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心病心衰有关,可能是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心衰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氮末端脑钠素水平随着心力衰竭分级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二者具有直线相关性,同型半胱氨酸可能参与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同型半胱氨酸随心力衰竭的好转而降低,与心力衰竭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综合心电图计分法在诊断冠心病多支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息状态下冠心病患者(非急性心肌梗死、无胸痛发作状态)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预测作用。根据冠心病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十二导联心电图,制定一套简单易行的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有一定诊断价值的、新的心电图计分系统。方法分析拟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04例)的造影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前心电图资料。选择性多体位左、右冠状动脉造影,以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任一支狭窄≥50%者为阳性,将患者分为阴性组(8例)、多支病变组(30例)和非多支病变组(66例)。计数各组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病例数、异常导联数、ST段移位绝对值之和、异常导联数 ST段移位绝对值之和及ST段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年龄及以上5项心电图指标,每项指标达到规定记1分,达标项数之和为该患者的心电图积分(自称为综合心电图计分法)。分别计数各组综合心电图计分法积分,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以上5项心电图指标多支病变组与非多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综合心电图计分法积分均值阴性组、非多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别为0.50±0.53、2.20±1.76和4.20±1.21,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综合心电图计分法积分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呈正相关(r=0.491,P=0.000)。综合心电图计分法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77%,阳性预测值为60%,阴性预测值为92%。结论综合心电图计分法优于传统的单项心电图评价指标,该法简单易行,对诊断冠心病患者多支病变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综合心电图计分法对非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发作难以及时行心电图检查的冠心病患者多支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息状态下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非急性心肌梗死、无胸痛发作状态)冠状动脉(冠脉)多支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分析1999年11月至2006年1月于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入院拟诊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104例)的造影资料及CAG前ECG资料。选择性多体位左、右冠状动脉造影,以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任一支狭窄≥50%者为阳性,将患者分为阴性组(8例)、多支病变组[30例,LAD+LCX+RCA和(或)左主干病变]和非多支病变组(66例,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其中,左主干病变14例(可并发单支、双支或3支病变)。计数各组病例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病例数、异常导联数、ST段移位绝对值之和、异常导联数+ST段移位绝对值之和、ST段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异常导联数+ST移位、异常导联数、ST段时间、aVR导联ST段抬高,多支病变组与非多支病变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异常导联数+ST移位、异常导联数和ST移位的敏感性显著高于aVR导联ST抬高,异常导联数+ST移位的敏感性明显高于ST移位。aVR导联ST抬高和ST移位特异性最好,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异常导联数+ST移位、异常导联数、ST移位是诊断冠心病多支病变的敏感指标,且均优于aVR导联ST抬高;异常导联数+ST移位的敏感性明显高于ST移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研究 300 例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对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集 326 例初发急性 ST 段抬商心肌梗死(ASTEMI)患者临床资料.对上述病例随访,平均随访(31.05±14.26)月,共随访到 300 例,随访率 92.02%.对 300 例患者根据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分组:长期心绞痛组(简称 A 组):AMI 前 AP 病史≥30 天,共 151 例;近期心绞痛组(简称 B 组):7 天≤AMI 前 AP 病史<30 天,共 33 例;短期心绞痛组(简称 C 组):AMI 前 AP病史<7 天,共 116 例.对 3 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备组一般临床资料、远期预后(并发症及近、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 组病例再入院(南于心脏原因)、再次心肌梗死、随访期间及总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 C 组(P<0.01),B 组与 A、C 组间上述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髓访期间,3组首次心梗后存活病例的累积死亡例数呈上升趋势,随访时间达 3、4、5 年时,A 组与 C 组累积死亡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3 组病例 AMI 后累积生存率呈逐渐下降趋势,A、B 组生存曲线分别在 AMI 后 4、9 个月下降较明显,C 组生存曲线存 6 个月后缓慢下降,36 个月时明显下降,以后下降均较平缓.首次心梗后来接受 PCI 治疗是初发 ASTEMI 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梗死前长期心绞痛患者 ASTEMI 后远期预后较差,表现为再入院率、再次心肌梗死率、随访期及总心源性死亡率显著高于短期心绞痛组.首次心梗后接受 PCI 治疗是 ASTEMI 患者累积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未接受 PCI 治疗忠者的心源住死亡危险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强度体外治疗性超声对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的影响,评价超声对纤溶系统的作用,初步探讨超声助溶的机制。方法选择拒绝接受介入性治疗的冠心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超声治疗组(39例)、超声对照组(31例)。超声治疗组患者分别给予1.2W/cm2的超声治疗,每天1次,每次15min。两组患者分别于观察治疗前和观察治疗后10 d后采血,测定血浆t-PA、PAI-1水平。结果治疗前,超声对照组与超声治疗组t-PA、PAI-1、t-PA/PAI-1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超声治疗组t-PA显著高于超声对照组,超声对照组与超声治疗组治疗后PAI-1无显著差异。结论体外治疗性超声作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心前区,可使血浆t-PA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6.
对104例拟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行心电图计分,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心电图计分多支病变者与非多支病变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呈正相关,r=0.513,P〈0.001)。提示心电图计分可用于冠心病多支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60例可疑非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43例,无冠状动脉病变17例.同时超声检查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股动脉的IMT和斑块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其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对左、右颈动脉和左、右股动脉的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秩和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466、0.312、0.273、0.378;颈、股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738.颈、股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0.47%和76.47%以及53.49%、70.59%.结论 外周动脉IMT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较高;但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低;外周动脉斑块预测血管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高,对非心肌梗死冠心病多支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可疑非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43例,无冠状动脉病变17例。同时超声检查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股动脉的IMT和斑块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其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对左、右颈动脉和左、右股动脉的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秩和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466、0.312、0.273、0.378;颈、股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738。颈、股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0.47%和76.47%以及53.49%、70.59%。结论外周动脉IMT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较高;但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低;外周动脉斑块预测血管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高,对非心肌梗死冠心病多支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关系。方法: 57例冠心病CHF患者(组),按照心功能NYHA分级分为3个亚组:CHF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选择同期住院的无CHF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为SAP组;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于住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血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氮末端脑钠尿肽(NT-proBNP)。结果: ①CHF组患者血HCY浓度显著高于SAP组,且二者均高于健康对照组。②CHF组患者随CHF分级的增加,HCY水平逐步增高。③CHF组患者HCY的增加与NT-proBNP的增加呈正相关(r=0.583,P<0.05)。④CHF患者中HCY与左室射血分数值呈负相关(r=-0.482,P<0.05),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呈正相关(r=0.561,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心病CHF有关。  相似文献   
10.
静息心电图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常规12导联心电图指标对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6年1月拟诊不稳定型心绞痛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04例)的造影资料及冠脉造影前心电图。以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任一支狭窄≥50%者为阳性,将患者分为阴性组(8例)、单支病变组(41例)、双支病变组(25例)、三支病变组(16例)、左主干病变组(14例,可合并单支、双支或三支病变)。各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化验检查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各组病例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病例数、异常导联数、ST段移位绝对值之和、异常导联数+ST段移位绝对值之和、ST段时间,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和左主干组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年龄:单支病变组与左主干病变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参avR导联ST段抬高、异常导联数、ST移位、异常导联+ST段移位:单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左主干病变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T段改变时间:单支病变组与左主干病变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三支病变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VR导联抬高、ST段移位、异常导联+ST段移位: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左主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导联,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左主干病变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T段时间:双支病变组与左主干病变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三支病变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VR导联抬高、ST段移位、异常导联+ST段移位是识别单支病变或双支病变与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的敏感指标;ST段时间是识别单支病变或双支病变与左主干病变的敏感指标,但对识别三支病变不敏感;异常导联数对识别单支病变与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敏感,但对识别双支病变与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不敏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