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1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液 ( NGD)及神经再生素 ( NRF)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用生理盐水( NS)、NRF桥接以及 NRF桥接 +口服 NGD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术后 12周检测大鼠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肌电图。结果 :行为方面 NGD+ NRF组比 NS组恢复早 ,NS组、NRF组、NRF+ NGD组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平均值分别为 5 .72 0 m/ s、16 .5 14 m/ s、2 1.310 m/ s。NS组与 NGD+ NRF组的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NGD+ NRF组与 NS组的肌电图比较 ,前者的潜伏期短、峰谷值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快。结论 :NGD+ NRF具有良好促进神经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黄连-乌梅药对与消癌解毒方水煎液中部分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差异,并比较药对与全方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Extend-C18(100 mm×2.1 mm,1.8 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A)-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柱温35 ℃,进样量2 μL;离子化模式为电喷雾离子化(ESI),以正离子模式检测,开展方法学验证和含量测定研究。按照给药不同将小鼠分为正常组、全方高浓度组、全方低浓度组、药对高浓度组和药对低浓度组,连续灌胃给药7 d,每组分别收集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 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学验证结果均符合相关要求,木兰花碱与非洲防己碱在黄连、药对以及全方中的含量分别为:(4.433±0.133)(8.905±0.154) mg/g,(3.545±0.033)(9.170±0.051) mg/g,(5.287±0.038)(13.861±0.690) mg/g。全方组和药对组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s的丰度均高于正常组,而全方组和药对组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均低于正常组。药对高浓度组中的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高于其他组。结论 液质联用方法和相关参数简便、可靠,可用于有关成分的含量检测。与单味药中含量相比,经过药对配伍后,非洲防己碱含量增加,而木兰花碱含量则略有降低;经过全方配伍后,2种成分的含量均增加。此外,肠道菌群实验表明无论是药对还是全方在给药后,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肠道菌群内部占比改变,其可能对调节肠道系统平衡,具有一定帮助作用,从而为进一步阐释黄连-乌梅在消癌解毒方中配伍机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难治性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癌变倾向,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及微生物等有关。现代医学尚无理想药物治疗UC,而中医药对此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笔者就文献报导统计的最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及其单体成分进行整理,探讨相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的治疗机制,并对此作一综述,为中药应用于UC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药天葵子是毛茛科植物天葵Semiaquilegia adoxoides(DC.)Makino的干燥块根,为我国常用中药品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其主要成分有生物碱、氰基和硝基类、酚酸类等。该文对天葵子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消癌解毒方联合顺铂抑制4T1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作用及机制。方法:BALB/c小鼠皮下接种4T1乳腺癌细胞形成荷瘤模型,分别单独给予顺铂(2 mg·kg-1)、消癌解毒方(1×104mg·kg-1)及两者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给药期间称量并记录小鼠体质量和瘤体积,15 d后脱颈处死,剥离并称量瘤块质量,计算抑瘤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肝、脾、肾和瘤块的病理情况,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并统计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SD1),组蛋白H3(Histone H3),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二甲基化(Histone H3K4me2),组蛋白H3第9位赖氨酸二甲基化(Histone H3K9me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给药组小鼠体质量均有下降,其中消癌解毒方+顺铂组较单用顺铂组体质量增加(P0.01);消癌解毒方+顺铂较单用顺铂更能缩小移植瘤体积,提高抑瘤率(P0.01);更明显提高了肿瘤细胞凋亡率(P0.05,P0.01);更明显下调肿瘤组织Bcl-2表达水平,上调Bax表达水平(P0.05,P0.01);各给药组均能下调LSD1蛋白的表达,增加组蛋白H3K4,H3K9的二甲基化,消癌解毒方+顺铂组作用最为明显(P0.05,P0.01)。结论:消癌解毒方+顺铂用药对于4T1荷瘤小鼠抑瘤作用明显,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程海波教授团队传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创建了癌毒病机理论。近年来,为推广癌毒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构建中医肿瘤癌毒病机辨治体系。提出癌毒病机辨证要点首辨特异性病邪:癌毒,重在辨癌毒的致病特性、兼夹病邪、致病部位、邪气盛衰;其次辨非特异性病邪:郁、风、寒、热、湿、痰、瘀等;最后辨正虚,主要辨脏腑的虚损、气血阴阳的亏虚。提出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为“邪毒蕴结、正气亏虚”,治疗原则为“祛邪解毒、扶正固本”。祛邪即为祛邪复衡,主要包括理气、祛风、散寒、清热、祛湿、化痰、祛瘀法等;解毒即为抗癌解毒,主要包括理气解毒、化痰解毒、祛瘀解毒、祛湿解毒、清热解毒、祛风解毒、温阳解毒、以毒攻毒等八法;扶正固本主要包括益气、养阴、补血、温阳法和调补脏腑法。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通过提出以癌毒病机为核心辨证分型,解决目前中医肿瘤按病种辨证分型繁杂难以掌握的难题;提出癌毒病机临床辨识的四个要点,实现癌毒辨识诊疗技术瓶颈的突破;提出抗癌解毒法的学术内涵,形成抗癌解毒八法;提出抗癌解毒中药分类,推动中医肿瘤辨治的临床精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痔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尿潴留风险的列线图。方法 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159例痔术后未留置尿管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ASSO方法筛选出尿潴留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痔术后需要留置尿管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估此模型的准确性(C-index),通过内部验证评价模型。结果 该模型由年龄、性别、BMI、手术方式、外痔切除、术后补液量和术后镇痛等7个变量组成,具有较高的C-index(0.841,95%CI:0.774~0.908)和校准曲线,内部验证组仍有较高的C-index(0.793)。临床曲线分析得出阈值率在0.02~0.83时,该模型具有更好的临床使用价值。结论 痔术后尿潴留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良好的稳定性,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痔术后是否留置尿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利用插入式微电极对家兔脊髓电生理信号进行长时间稳定记录、采集的技术方法,初步分析描述电信号的特征。方法:以家兔作为实验对象,在其脊髓内插入多电极,利用神经信号处理系统采集记录中枢神经电信号,利用相关软件初步分析所记录的神经电信号。结果:可长时间采集记录到脊髓内复合型中枢神经电信号。结论:插入式电极在家兔脊髓能稳定记录到中枢神经电信号,为植入式微电极阵列在中枢系统特别是脊髓内的长期植入记录建立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运用经方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是甲状腺功能增高、分泌激素增多所致的内分泌疾病。其典型表现主要是高代谢、高神经兴奋及甲状腺肿大、突眼三联征。目前治疗甲亢的西药由于其副作用明显影响了疗效。10多年来,笔者在精辨病机,合论病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甲亢,不仅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且无毒副作用。现结合临床就此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在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肉眼不可见的肿瘤转移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研究发现: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25%~30%于术后5年内出现远处转移,甚至导致死亡[1]。其原因可能是在首次治疗时体内已存在播散的肿瘤细胞,它可以长期处于无血管期,但具有增殖潜能,被激活后导致转移[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