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7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评估双腔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2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衰病人经锁骨下静脉植人DDD型起搏器,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1~2周X线胸片、放射性核素门控心室显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改善,术后心胸比例、射血分数(EF)、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均明显好转[分别为0.70±0.13vs0.61±0.12、0.29±0.09vs0.38±0.10、2.30±0.81vs3.34±0.75(L/min)、1.31±0.71vs1.98±0.49(L/min·m2),P<0.05或P<0.01]。结论DDD起搏器治疗能显著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可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对该类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2003年2 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肿瘤116 例,根据CT及MRI 冠状位所示的颅底受肿瘤侵犯情况分为3 类,Ⅰ型为肿瘤紧邻颅底但尚未破坏颅底骨质(n= 45)、Ⅱ型为肿瘤破坏颅底骨质但硬脑膜完整(n= 30)、Ⅲ型为肿瘤侵犯硬脑膜但未侵犯脑实质(n= 41)。 116 例患者的肿瘤均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并根据缺损情况分别采用邻近局部或区域组织瓣(n= 62)和游离血管化组织瓣(n= 54)修复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未发生术中并发症。组织瓣转移成功率为 98.3%,游离组织瓣转移成功率为96.4%。3 例分别因术后颅内感染(n= 2)和颈内动脉出血(n= 1)死亡。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率为14.7% ,死亡率为2.6% 。94例患者随访6 月~11年,36例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总复发及转移率为38.5% 。肿瘤复发转移所致的死亡率为17.7% ,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死亡率为23.2% 。结论:对于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注意肿瘤根治和术后功能、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之间的平衡,即注重功能和外形、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供区和受区、重要功能和次要功能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IMP 3 和CD44蛋白在复发性膀胱癌中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2年1 月至2012年12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诊断为尿路上皮癌(UC)的病例,其中筛选出6 个月内短期复发组25例和3 年以上较长期首次复发组29例。应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短期复发组和较长期首次复发组UC病例中IMP 3 和CD4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6 个月内UC复发为25例,6 例表达IMP 3,且均为高级别UC。3 年以上较长期首次UC复发为29例,仅有1 例低级别UC表达IMP 3。在短期复发组中IMP 3 阳性率为24%(6/ 25),表达强度为弱阳性16%(4/ 25)和强阳性8%(2/ 25),明显高于较长期首次复发组中阳性率3.45%(1/ 29)以及表达强度中的弱阳性3.45%(1/ 29)和强阳性0(0/ 29)。 CD44蛋白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P 3 表达与UC复发患者的肿瘤分期、分级呈正相关,而CD44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呈负相关。IMP 3 表达与CD44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MP 3在UC短期复发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较长期首次复发组。IMP 3 可作为新的指标,并联合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等因素对膀胱UC患者经尿道肿瘤电切术后短期复发的高危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KM 2 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5 月至2013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非小细胞肺癌120 例患者,术后进行2 个月的放射治疗,按照疗效将患者分为4 组。RT-PCR 检测患者放疗前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KM 2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KM 2 蛋白表达。RT-PCR 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疗效组PKM 2 表达水平。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放疗2 个月后,治疗有效率为49.2% 。PKM 2 在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PKM 2 表达水平与患者放疗疗效呈负相关。结论:PKM 2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KM 2 低表达患者对放疗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Gli- 2 蛋白和核增殖标志物Ki-67与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胸腺肿瘤(9 例A 型、6 例AB型、11例B 1 型、22例B 2 型及16例C 型)组织中Gli- 2 及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Gli- 2 在胸腺瘤A 、AB、B 1、B 2、C 型的阳性率分别为1/ 9(11.11%)、2/ 6(33.33%)、2/ 11(18.18%)、5/ 22(22.73%)、13/ 16(81.25%),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Gli- 2 阳性率在Masaoka分期Ⅰ、Ⅱ、Ⅲ、Ⅳ期中分别为2/ 10(20%)、12/ 41(29.27%)、4/ 6(66.67%)、5/7(71.43%),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患者肿瘤组织中Gli- 2 的高表达与性别、年龄、出血坏死及合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 )无相关性,但与肿瘤是否侵及胸膜密切相关;3)Ki-67在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中的阳性标记指数
(LI )分别为7.14± 6.99、15.24± 9.13,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05),Ki-67在胸腺瘤中的表达与Gli- 2 的表达呈正相关(r s =0.529,P < 0.05);4)Gli- 2 阳性组患者5 年无进展生存率(PFS)56.5%(13/ 23)较阴性组的5 年无进展生存率92.7%(38/ 41)低,Ki-67阳性组的胸腺肿瘤患者5 年无进展生存率61.5%(16/ 26)也较阴性组的5 年无进展生存率92.1%(35/ 38)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Gli- 2 阳性、Ki-67阳性、有胸膜侵袭是影响胸腺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li- 2 与Ki-67在胸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检测二者的表达对判断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有一定提
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属于STATs 家族中重要一员,广泛表达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中,并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凋亡、恶性转化等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控。近年来,STAT3 在肿瘤血管生成及放疗敏感性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表明STAT3 活化后,一方面通过直接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促进血管生成进而产生放疗抗拒;另一方面STAT3 通过活化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间接促进血管生成产生放疗耐受。此外,STAT3 还可以直接或通过HIF-1α 间接调控细胞周期蛋白D 1(CyclinD1)表达,使细胞周期由G 1 期快速进入S 期,促进细胞增殖,且CyclinD1 与放疗敏感性相关。由此发现,STAT3 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在肿瘤血管生成及放疗抗拒方面发挥作用。本文拟对此方面的相关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诊断中免疫表型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 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COL 1A 1/PDGFB 融合基因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73例DFSP中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 、SMA 和FISH检测COL 1A 1/PDGFB 融合基因的表达。选取85例非DFSP作为免疫组织化学的对照组,10例非DFSP作为FISH检测COL 1A 1/PDGFB 融合基因的对照组。结果: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 、SMA 在73例DF?SP中阳性率分别是100% 、91.78% 、61.64% 、0、0、6.85% ,在对照组中不同程度表达,其中CD34的表达在鉴别诊断中有意义。COL 1A 1/PDGFB 融合基因在DFSP的阳性率为86.96%(60/ 69),对照组均阴性。结论:在DFSP的诊断中,COL 1A 1/PDGFB 融合基因是DFSP较为特异性、敏感性的标记,而CD34是DFSP相对理想的标记。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