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248例不明原因的肝功能持续异常患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进行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检测,应用免疫斑点法(Euroassay)进行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肝溶质抗原-1(LC~1)、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SLA/LP)、抗线粒体M2型(AMA-M2)检测,并结合生化指标及免疫球蛋白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248例不明原因的肝功能持续异常患者中,PBC51例,占20.5%,其余197例原因不明。PBC患者的AMA-M2抗体均为阳性,ANA阳性32例占62.7%。ANA的主要荧光模式为核膜型和核点型。PBC患者ALP、GGT及免疫球蛋白M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51例PBC中,4例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其中1例抗SLA/LP阳性,提示PBC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型重叠,1例抗LKM-1阳性,提示PBC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型重叠,2例ANA,SMA抗体阳性,提示PBC为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型重叠综合症。 结论 自身抗体及肝抗原抗体的检测对PBC诊断有重要意义;PBC患者存在PBC/AIH重叠综合征;对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肝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住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的艰难梭菌进行筛查和不同时期检出率的比较,了解某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2—12月和2011年4—7月住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06份,进行厌氧培养和API鉴定,对培养鉴定获得的菌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法进行A、B毒素及二元毒素基因检测;酶联荧光免疫法检测毒素A/B。结果 106份标本中,厌氧培养艰难梭菌阳性16株(15.09%)。16株菌经PCR扩增,A、B毒素均阳性,二元毒素均阴性。直接毒素A/B检测阳性率为12.26%(13/106),与厌氧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05)。2009年2—12月和2011年4—7月两个时期的标本厌氧培养艰难梭菌阳性率分别为22.81%(13/57)、6.12%(3/4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P〈0.05);毒素A/B检出率分别为17.54%(10/57)、6.12%(3/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8,P〉0.05)。艰难梭菌检测阳性患者住院期间均使用过头孢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广谱青霉素、克林霉素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结论该院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比较严重,抗菌药物的使用是诱使艰难梭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封闭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中封闭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原发反复自然流产和继发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封闭抗体阴性率的差异.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79例原发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147例继发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和60例正常孕妇血清的封闭抗体. 结果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封闭抗体阴性率为82.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阴性率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封闭抗体的阴性率为99.28%,继发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封闭抗体阴性率为51.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反复自然流产与患者封闭抗体缺乏有关,其中封闭抗体缺失在原发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更为明显,在流产患者中及时进行封闭抗体的检测,对于RSA的实验室诊断及免疫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湖南地区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湖南地区产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情况,确定其基因型,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鉴定分离菌株,进行ESBLs检测;PCR扩增blaSHV基因;对PCR产物测序确定其基因型;并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结果 171株多药耐药的肠杆菌科中共有26株菌携带blaSHV基因,PCR产物经测序共检出5种基因型:9株携带SHV-28、7株携带SHV12、7株携带SHV-1、2株携带SHV-11和1株携带SHV-5;RAPD结果显示,19株肺炎克雷伯菌有6种RAPD类型,5株阴沟肠杆菌分别为不同的RAPD类型.结论 SHV-12是湖南地区主要流行的SHV型ESBLs,并且在产SHV型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中存在菌株间的克隆传播,未发现产SHV型ESBLs的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湖南长沙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介导AmpCB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和基因型。方法收集2007年10月-2008年7月湖南长沙地区中南大学3所附属医院I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110株,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表型初筛,采用多重PCR法测定AmpC酶表型阳性肺炎克雷伯菌的ampC耐药基因型。结果在110株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中24株细菌对头孢西丁纸片不敏感,经多重PCR扩增21株菌在约405bp处出现阳性条带,特异性PCR显示此21株菌均携带DHA型ampC耐药基因。产质粒介导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19.1%(21/110)。结论长沙地区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株中质粒介导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其质粒介导的ampC耐药基因全为DHA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不同部位肺外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6月某院诊断为肺外结核的124例患者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期未合并结核的1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估T-SPOT.TB诊断不同部位肺外结核的敏感度及两组T-SPOT.TB结果斑点数的差异。结果结果T-SPOT.TB诊断观察组的敏感度为81.5%,TST组为6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部位的结核感染T-SPOT.TB的敏感度不同,淋巴结结核的敏感度最高,为100.0%,其次依次为两处及以上88.6%,肠结核85.7%,骨关节结核83.3%,结核性腹膜炎最低66.7%;无浆膜腔积液的患者T-SPOT.TB的敏感度88.5%,有浆膜腔积液的患者为74.6%,免疫抑制患者的T-SPOT.TB敏感度68.8%,免疫正常患者为85.9%,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对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随肺外结核感染部位不同而改变,其诊断敏感度与有无浆膜腔积液、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假丝酵母菌的临床分布,以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2008年1月-2009年4月间,临床各种送检标本中假丝酵母菌的分离及耐药性情况. 结果从临床送检的痰、尿、分泌物等1 690例标本中检出5种假丝酵母菌共486株,检出率为28.61%,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325株占66.87%;在各年龄段念珠菌的分布中,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大为69.96%;体外药敏试验显示5种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制霉菌素的敏感率均在93%以上,对氟康唑的耐药率达到11.5%. 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第一位的致病性真菌,并且以呼吸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最常见.5种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RPA)在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了解其与SLE以及与其他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用酶免疫斑点(条带)实验检测SLE患者、其他风湿性疾病对照组(包括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进行性硬化征,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ARPA的阳性率;分析ARPA与它们的关系。结果SLE患者血清中的ARPA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ARPA阳性组中神经系统损害和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ARPA阴性组(P〈0、05)。ARPA的表达与抗SSA、抗SSB和抗nRNP抗体表达相关(P〈0.05)。而与ANA、抗dsDNA和抗sm抗体的相关性不强(P〉0.05)。结论ARPA是SLE血清学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SLE的神经系统损伤和关节炎的发病有关;与抗SSA、抗SSB和抗nRNP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能对SLE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在肠杆菌科细菌中检测blaTEM、blaSHV、blaOXA 1基因。方法收集2004年10月-2005年7月湖南地区中南大学3所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171株,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规定的方法进行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表型确证试验,多重PCR进一步进行blaTEM、blaSHV、blaOXA 1三种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171株多重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中,142株(83.04%)ESBLs表型检测阳性,经多重PCR扩增,105株获得阳性结果。根据扩增片段大小判断:检出携带blaTEM菌株85株,携带blaSHV菌株26株,携带blaOXA 1菌株10株,其中15株菌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结论多重PCR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ESBLs表型阳性肠杆菌科细菌是否携带blaTEM、blaSHV、blaOXA 1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某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G^-)杆菌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的流行情况,并确定其基因型。方法收集2004年10月--2005年7月临床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G^-杆菌233株,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方法进行ESBLs表型确证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表型阳性株进一步进行CTX-M酶基因型的扩增,对PCR产物测序并确定其基因型。结果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中检出CTX-M型ESBLs,首次从斯氏普罗威登斯菌中检出CTX-M-14型ESBLs。结论该地区多种G肠杆菌科细菌携带CTX-M型ESBLs,斯氏普罗威登斯菌也能产生CTX-M型ESB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