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癌相关抗原CA242和癌胚抗原(CEA)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98例结直肠癌患者、4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血清中TSGF、CA242及CEA的含量,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及有效性。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清TSGF、CA242及CEA的含量显著高于炎症性肠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三者相互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均较任一单项检测显著增高,三者联合检测阳性诊断率最高。结论血清TSGF、CA242及CEA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7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随机被选入观察组(A组,n=34)和对照组(B组,n=36),分别予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和生长抑素治疗。结果:A组止血有效率为85.3%(29/34),再出血率为11.8%(4/34),输血率为67.6%(23/34),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不良反应主要是尿量减少,患者无主观不适,发生率(52.9%,18/34)高于B组(2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低钠低氯血症发生率(26.5%,9/34)高于B组(22.2%,8/36),肝性脑病发生率(11.8%,4/34)低于B组(13.9%,5/3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垂体后叶素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肯定,与酚妥拉明联用后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迪莎+美沙拉嗪栓剂治疗溃疡性直肠炎患者临床效果及对患者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研究,分析艾迪莎+美沙拉嗪栓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意义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120例溃疡性直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一致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分别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单一的艾迪莎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艾迪莎+美沙拉嗪栓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指标和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实验组IL-8为(14.75±2.38)pg/m L低于对照组,IL-10为(57.40±7.25)g/m L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溃疡性直肠炎患者,采用艾迪莎+美沙拉嗪栓剂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对免疫因子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性治疗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价值及对胃泌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慢性胃炎H.pylori阳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三联抗H.pylori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益生菌四联抗H.pylor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H.pylori根除率、胃泌素及细胞因子的变化、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疗效均高于对照组,H.pylori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胃镜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胃泌素、炎性因子TNF-α、CRP、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益生菌四联抗H.pylori治疗能够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和胃泌素分泌有关,且联用益生菌能够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1月~2001年5月共收治的45例慢性胰腺炎病例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5.2岁,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患者性别比例男∶女为2.1∶1。慢性胰腺炎的治疗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目的是控制症状与并发症。结论慢性胰腺炎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手术时机的掌握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对于患者生存质量和疾病进程的控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关系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与胃癌的发生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的PCR技术(PCR TRAP)检测了 6 4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χ2 =81 78,P <0 0 1)。低分化及未分化胃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度分化及中度分化胃癌 (χ2 =7 96 ,P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胃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