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7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儿童虐待(child abuse)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1],指对儿童有抚养义务、看管和操纵权利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发育造成潜移默化影响的伤害行为,分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5种类型[2].据报道,美国儿童虐待的发生率高达53%[3];我国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比例为47.1%,其中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所占比例较高[4].在中学生样本中虐待比例高达78%[5].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虐待在我国的发生率非常高,可能与我国对儿童虐待的预防措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关.因此,需明确影响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并使用更好的预测方式即累积风险视角来识别和预测儿童虐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调查哈尔滨市城市与农村6~14岁的学龄儿童共1961名,并采用自拟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1.37%和19.26%,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城乡儿童行为问题类型构成比分布趋势一致,均以混合问题儿童为主,内向问题儿童所占比例均大于外向问题儿童.城乡学龄儿童的分裂样、社交退缩、体诉、交往不良、多动、攻击性、性问题因子异常率有显著差异,均为农村大于城市儿童.多因素分析揭示,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组依次为母孕期情况、父母婚姻关系、幼儿期疾病、是否寄养;农村组依次为幼儿期疾病、幼儿期生活变故、父母文化程度.结论 北方地区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儿童.加强母孕期保健预防幼儿期疾病、避免生活变故、改善家庭环境是减少城乡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儿童精神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CBCL)和中国联合型瑞文测验(CRT -C2)筛选行为问题儿童,并按同性别、同年龄设立对照组;用津医精神运动功能测验(JP B)测量儿童精神运动能.结果①问题组和对照组在选择反应时、 数字符号、连接数字3项分测验和JPB总分上,在数字符号异常率和JPB影响率上差异显著; 混合问题组与单一问题组在JPB异常率上有显著差异.②CBCL总分与JPB总分、选择反应时、 数字符号、连接数字的T分有显著负相关.③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母孕期不良因素 和儿童学前期疾病是JPB的影响因素.结论行为问题儿童精神运动功能较差,有轻微脑损伤的可能;母孕期不良因素和儿童学前期疾病是儿童精神运动功能的 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确定学习障碍儿童的标准,先确定学习障碍儿童,然后对学习障碍儿童进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根据测验结果把学习障碍儿童进一步分为非言语型学习障碍组(23人)、言语型学习障碍组(28人),然后按1:1比例选取对照组(51人).设置儿童与同伴、成人相互作用的三类情景,每类情景又分为模糊和清晰两种情况,对三组儿童进行结构性访谈.结果: ①清晰权威情景下.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的编码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2.35±1.15)vs.(3.25±1.27),P<0.01];对人物意图的判断,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选择"恶意"的比率(65%)高于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29%)(P<0.05);在工具效能感上,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选择有效的比率(74%)高于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36%)(P<0.05).②非言语型学习障儿童在每个情景故事下的总反应数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模糊同伴加入情景:(1.17±0.49)vs.(1.09±0.86).P<0.01;清晰同伴加入情景:(1.09±0.28)vs.(1.69±0.96),P<0.01;模糊同伴激惹情景:(1.09±0.41)V8.(1.49±0.78),P<0.05;清晰同伴激惹情景:(1.17±0.49)vs.(1.65±0.95),P<0.05:模糊权威情景:(0.96±0.36)vs.(1.37±0.72),P<0.01;清晰权威情景:(1.00±0.30)vs.(1.37±0.59),P<0.01].结论: ①清晰权威情景下,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编码精确性不如对照组儿童;对他人意图的判断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比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倾向于敌意归因;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比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工具效能感高.②在每个情景下,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比对照组儿童生成策略少,反应不灵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不同社交地位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社交焦虑的特点及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测量法、问卷法对272名3~5年级的小学生的社交地位、自我意识和社交焦虑进行评定。结果:(1)3~5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有显著的性别、社交地位差异。女生的自我意识水平(58.0±10.7)显著高于男生(53.4±11.3)(t=-3.49,P<0.01),受欢迎组的自我意识水平(59.2±11.1)显著高于被拒绝组(51.2±12.3)和被忽视组(54.2±11.0)(P<0.05)。(2)受欢迎组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6.4±3.2)高于被拒绝组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4.8±3.5,P<0.05)。(3)综合模型中,社会喜好是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社交焦虑产生联系,不存在直接效应。结论:小学生的社交地位与其自我意识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存在一定关联性;社交自我知觉在社交地位和社交焦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影响10—12岁学龄儿童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评价儿童行为,采用Moss家庭环境量表(FES)和自拟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调查,调查10-12岁城市学龄儿童325名。结果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儿童行为与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程度、家庭人员间亲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成员情感表达、家庭道德观。结论 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和谐的家庭气氛、良好的家庭道德观念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父母生存质量对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父母生存质量对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联合型瑞文智力测验(CRT—C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1961名城乡7~12岁学龄儿童进行心理发育测试,同时采用WHO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其父母进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父母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领域得分均对儿童智力、个性发育有显著影响(P<0.01);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对儿童行为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父母生存质量是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家庭成员身心健康、满足家庭成员对生存环境的需求,尤其是提高农村家庭成员的生存质量,对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主动和被动注意状态下,事件相关电位N1、P2、N2、P3各波的异同.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对30例ADHD儿童和30例正常儿童,分别在被动和主动注意状态下进行经典的听觉Oddball模式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结果①在不同注意状态下,ADHD组靶刺激N2、P3潜伏期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波幅差异无显著意义.②两组儿童随注意程度的增加P3波幅也显著升高,但ADHD组Fz点波幅变化不显著.③两次测试的波幅增幅比较,两组儿童间差异无显著意义.④ADHD组的计数成绩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ADHD儿童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特质抑郁和正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415名,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状态-特质抑郁量表中特质抑郁分量表(T-DEP)和正念注意知觉量表(MAAS),分别测量大学生童年期虐待、特质抑郁和正念。结果:童年期虐待得分与特质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4,P<0.01),与正念得分呈负相关(r=-0.37,P<0.01);正念在童年期虐待与特质抑郁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60、β=0.33,均P<0.001),与特质抑郁中快感缺失维度得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75、β=0.31,均P<0.001)。结论: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特质抑郁,其特质抑郁受到正念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父母生存质量对学龄儿童智力和个性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父母生存质量对学龄儿童智力及个性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联合型瑞智力测验(CRT-C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哈尔滨市1961名城乡7-12岁学龄儿童进行智力及个性发育测试,同时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其父母进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父母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领域均对儿童智力,个性发育有显影响(P<0.001)。结论父母生存质量对学龄儿童智力及个性发育有明显影响,改善家庭成员的生存质量对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