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国社区老年人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综合评分对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纳入2015年基线调查及2017年随访调查均完成认知功能状况评定,且基线未患痴呆的2 537名≥60岁的社区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信息(体育锻炼、社会交往、脑力休闲活动、睡眠质量、吸烟状况与饮酒状况)并计算综合评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综合评分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结果 2 537名社区老年人群中,评分5~6分者占28.7%,6项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因子均健康者仅占4.8%。男性与女性的健康生活方式因子分布存在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评分0~3分组相比,评分4分和5~6分组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降低(OR=0.683,95%CI:0.457~1.019;OR=0.623,95%CI:0.398~0.976;趋势P=0.030)。在女性中,与评分0~3分组相比,评分4分和5~6分组的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降低(OR=0.491,95%CI:0.297~0.812;OR=0.556,95%CI:0.332~0.929;趋势P=0.024)。结论 脑认知相关综合健康生活方式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降低密切相关,在女性群体中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对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认知和学习习惯情况,评价其学习效果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法,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20级全体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问卷方式收集调查资料。分析不同类别研究生对课程认知情况、学习习惯的差异,探讨影响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连续变量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分类变量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McNemar检验。结果 共纳入652名研究生进行分析,硕士研究生409人(62.7%),博士研究生243人(37.3%)。博士研究生听说过临床流行病学(χ2=19.99,P<0.001)、之前学过临床流行病学(χ2=9.20,P=0.002)、对本课程感兴趣(χ2=11.41,P=0.001)、认为本课程重要(χ2=10.71,P=0.001)、课前预习(χ2=11.21,P=0.001)、课后复习(χ2=3.29,P=0.001)及课堂积极讨论(χ2=11.64,P=0.001)的比例高于硕士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授课前全体研究生测验题总分平均为(5.50±1.62),授课后总分平均为(7.47±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9,P<0.001)。统招研究生授课后成绩提高程度高于在职研究生,硕士群体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01),博士群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51)。结论 不同类别研究生对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点掌握程度在授课后均得到提升。但仍需针对不同类别研究生学习基础及短板的差异,改进相应的教学模式及过程,包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规范学习习惯等,从而提升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基本概念 1.定义:它是选择一组能代表所研究疾病特征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一组未患该病但与病例组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调查两组对象过去有无暴露于某种(些)可疑病因的历史及其暴露和程度;通过分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心绞痛与心肌梗塞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绞痛与心肌梗塞危险因素的分布和异同。方法在北京市万寿路地区60岁及以上的居民中,整群随机抽取2126人,采用问卷调查及进行相关的血液检查。结果多因素调整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因素为吸烟、升高的体质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等;而吸烟和血浆纤维蛋白升高则是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2种相关疾病间,危险因素有所差别。结论吸烟、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家族史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升高等因素对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军队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军队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AD)的危险因素,初步分析早年电磁暴露与AD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解放军总医院近年来确诊的62例军队AD患者为病例组,在同一医院住院治疗的离退休老干部中按照年龄段分层抽样(按1:2比例)选取124例对照。调查方式为电话访谈。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社会活动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早年电磁暴露、体育锻炼情况、负性生活事件、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既往癌症病史、痴呆家族史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在调整相关影响因素后,负性生活事件、痴呆家族史、社会活动量的OR值(95%CI)分别为3.27(1.53~6.97)、5.78(1.39~24.10)和0.81(0.72~0.92),早年电磁暴露的OR值(95%CI)为2.49(0.96~6.45),而既往癌症病史和吸烟似与AD呈负相关。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痴呆家族史、社会活动减少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年电磁暴露是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吸烟和既往癌症病史与AD呈负相关的原因可能与该老年人群的“生存偏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环孢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应用rhIL-11和环孢素治疗,对照组长春新碱和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小板计数,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第1个月、3个月、5个月、12个月末的有效率分别为82.5%、80.0%、72.5%和52.5%,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5.0%、50.0%、40.0%和25.0%,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不良反应轻微,大多数患者耐受良好。结论 rhIL-11联合环孢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ITP的中远期疗效满意,安全性良好,可作为理想的二线方案。  相似文献   
7.
简短戒烟干预研究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简短戒烟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4年9月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电子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简短戒烟干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随机效应模型合并RR值(95%CI)=1.57(1.01~2.44) .与未进行干预的吸烟者相比,接受了简短戒烟干预的吸烟者,其戒烟的可能性提高了57%.研究对象为孕妇和就诊患者,干预时间≤10 min的亚组更易戒烟,但各亚组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简短戒烟干预可提高戒烟率,但该结论尚需纳入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血清β淀粉样蛋白含量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国成人血清β淀粉样蛋白(A1β-28)含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为研究Aβ1-28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衡饱和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智能正常成人人群中血清A1β-28含量,其中青年组(20~35岁)100例、中年组(36~59岁)100例、老年组(60~79岁)100例与高龄老年组(80~94岁)35例。结果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高龄老年组血清A1β-28含量分别为(0.77±0.16)μg/L、(0.77±0.17)μg/L(、0.68±0.20)μg/L、(0.67±0.25)μg/L。结论我国智能正常成人人群中血清A1β-28水平与年龄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环孢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应用rhIL-11和环孢素治疗,对照组长春新碱和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小板计数,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第1个月、3个月、5个月、12个月末的有效率分别为82.5%、80.0%、72.5%和52.5%,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5.0%、50.0%、40.0%和25.0%,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不良反应轻微,大多数患者耐受良好。结论 rhIL-11联合环孢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ITP的中远期疗效满意,安全性良好,可作为理想的二线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不同基因遗传模型下,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基因多态性rs7566605在中国老年人群中与肥胖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纵向分析2001年和2010年参加并完成两次北京市老年人健康问卷调查、具有重复测量资料的742例样本。观察参与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及血脂指标随年龄变化趋势及年龄因素对血脂代谢遗传效应的影响,并分析不同遗传模型下,rs7566605基因型与肥胖及血脂代谢异常疾病之间的关联。结果10年间两组人群(男性及女性)除BMI值降低以外,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收缩压都有所增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在男性人群中增加而在女性人群中降低;此外,2001年资料显示,带有C位点的男性血清空腹血糖及TG水平高于野生GG型,携带C等位基因女性HDL-C水平则表现为下降趋势。rs7566605基因多态性在4个遗传模型下均未发现与肥胖存在统计学关联。在显性及杂合共显性遗传模型下,rs7566605 C等位基因可增加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显性模型:P=0.011, OR=1.726;杂合共显性模型:P=0.002,OR=1.890),而对高胆固醇血症存在保护作用(显性模型:P=0.008,OR=0.601;加性模型:P=0.040,OR=0.753;杂合共显性模型:P=0.015,OR=0.634)。结论在中国老年人群中,INSIG2基因上游基因多态性rs7566605 C等位基因与血清脂类代谢可能存在关联,显性或杂合共显性模型或为其主要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