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农业科学   2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量艾蒿粉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共分为5组,分别在象草中添加0(CK组)、0.1%(T1组)、0.5%(T2组)、1.0%(T3组)和5.0%(T4组)艾蒿粉,每组3个重复,置于暗处青贮60 d。结果显示,T2组、T3组和T4组青贮象草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T1组、T2组、T3组和T4组青贮象草的氨态氮(NH3-N)含量具有降低趋势。T1组、T2组和T4组青贮象草的丙酸含量低于CK组(P<0.05),T1组青贮象草的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根据V-Score评分法得出青贮饲料质量顺序为:T4组>T2组>T3组>T1组>CK组。研究表明,添加5%艾蒿粉有利于改善象草的青贮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干草调制受限于诸多自然因素,客观上阻碍了该类地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本研究在喀斯特典型地区贵州毕节撒拉溪示范区选取扁穗雀麦(Bromus cartharticus)、高羊茅(Festuca elat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菊苣(Cichorium intybu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三叶(T.pratense)、多年生黑麦(Lolium perenne)8种牧草进行田间自然晾晒,记录各时间段牧草的重量、空气温度和湿度,并对历年该地区气候进行浅析,重点分析近3年来4、5、6、7月份的最高温和最低温变化,通过对该地区8种主要栽培牧草的干燥过程和水分散失规律的研究,结合多年降水和气温变化规律,分析该地区调制干草的可行性,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4种禾本科牧草的干燥速率明显优于3种豆科牧草和菊苣;2)从外观评价角度出发,白三叶、红三叶、菊苣均不适合进行牧草晾晒;3)在选择的影响指标中,对干草晾晒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晾晒时间空气湿度温度;4)综合分析各气候因子,在贵州毕节地区7月份最适合进行干草调制;5)干草调制具备可观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阐述了西南喀斯特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主要为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土地石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人类不合理利用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增加栽培草地面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持水土、防治石漠化、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相应对策,以期为喀斯特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乳酸菌对植物生长和青贮饲料蛋白降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概述的内容有以下3个方面:1)乳酸菌提取与筛选的方式和目的;2)乳酸菌对植物生长和疾病的调控;3)乳酸菌对青贮饲料蛋白降解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总结了乳酸菌在筛选和利用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对乳酸菌的研究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单一的饲喂方式不利于家畜的健康生长,也与当前的生态畜牧业相背离的问题,文章通过在喀斯特地区选取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的饲用植物进行青贮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感官变化上的优劣为扁穗雀麦=黑麦>鸭茅>高羊茅,其中除了高羊茅是二等尚好等级外,其余三种牧草均为一等优良;(2)通过青贮处理后,牧草的干物质含量具有明显上升趋势;(3)添加乳酸菌对维持牧草的有氧稳定性较好,四种牧草都是在0~60 h时间段pH值变化较大,在60~120 h变化较小;(4)青贮具有明显改善牧草品质的作用。说明青贮既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必不可少的成分,又是通过防治水土流失来抑制石漠化的衍生产业,与治理石漠化具有明显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6.
系统回顾近几十年来饲草青贮技术研究的进展,从理论基础、技术研发、试验示范、监测评价四个层面系统分析饲草青贮技术的主要成果和关键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的任务重点是加大对青贮添加剂的研究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青贮技术推广范围。结合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草饲畜牧业特点,分析饲草青贮技术如何应用于该区域以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草饲畜牧业的发展,进而为治理石漠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草地畜牧业工程需要,应用生态学、植物学、营养学等学科理论,综述了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饲用灌木资源,并对其利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以多花木兰(Magnolia multiflor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等为代表的饲用灌木不但营养价值丰富,而且其抗逆性强,具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并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饲用灌木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指出大力发展以饲用灌木为主的非常规饲料加工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保障,也是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叶菜类饲料亚硝酸盐危害,探讨了不同处理及贮藏时间对叶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以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和包菜(B.oleracea)为试验材料,经炒、煮前处理后套保鲜袋或不套保鲜袋4℃保存以及青贮,青贮贮藏6、12、24、48h和40d后取样测定,其余处理在6、12、24和48h后取样测定。结果表明,前处理对白菜和包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影响显著(P0.05),而套袋和不套袋保存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煮制与炒制后的叶菜于4℃下贮藏48h,亚硝酸盐含量不会出现大幅度增加;青贮初期亚硝酸盐有所减少,在24h(白菜)或12h(包菜)后显著增加,但后期(白菜40d、包菜48h后)又减少,特别是包菜青贮40d,其亚硝酸盐含量比青贮前还低(P0.05)。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粮食消费量出现降低和对畜产品需求量出现增加的现象并存,但优质饲料的缺乏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两用(粮用和饲用)作物增加了冬季饲料供应,其已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农牧交错区)。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两用作物生产和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概述的内容有:1)两用作物的利用背景;2)两用作物的概念;3)代表性地区;4)饲草、籽粒产量和经济收益;5)动物利用和畜产品等。同时,对当前两用作物生产系统中面临的问题和应对举措进行了展望,包括:1)播种时间和播种量的选择;2)放牧或刈割后的氮肥管理;3)作物放牧或刈割的适宜生育期;4)种质资源的选择等。总体而言,两用作物生产管理(包括放牧时间、施氮量、播种量和放牧强度等)不当增加了籽粒产量降低的风险,但基于农业生产系统的综合效益,作物以两用的形式进行生产和利用是有利可图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石漠化地区生境破碎、地理单元小而多、养殖场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难以实现青贮池配套的问题,简要分析了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意义,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突破点,即建立青贮中心,分配所属区域的养殖场。从石漠化地区构建青贮中心的技术可行性以及效益分析出发,深入挖掘构建青贮中心和集约化农场对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