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在32种高原药源性植物中筛选出血凝活性较强的三七,用不同pH值和不同盐浓度的缓冲溶液浸泡制备浸提液,测定了其血凝活性,并进行了糖专一性抑制试验、硫酸铵分级沉淀、活性蛋白含量和分子质量的测定。试验表明,高原药源性植物三七浸提液具有活性蛋白的血凝活性,在1mol/L NaCl的甘氨酸缓冲溶液中活性最强,能被半乳糖所抑制,硫酸铵分级沉淀在40%和60%时蛋白含量最多,血凝活性最高,活性蛋白含量为29%。  相似文献   
2.
利用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日喀则、定日、江孜、帕里5站1981-2010年汛期(5-9月)的地面观测资料,对日喀则市主要降水云状及降水概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积云的降水频率最高,其次是层云,混合云系较低;各站降水最高频数多出现在7月,而日喀则出现在8月。由云量与降水关系得出,降水概率各站之间有明显的差异,降水最大值多站出现在7月,其次是8月和6月。  相似文献   
3.
利用林芝市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的冬、春作物生育期数据及6个县(区)农牧局提供的冬小麦、春油菜的生育期数据;结合作物全生育期内最热月平均气温、生育期的降水量、≥0℃的积温和2005年西藏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工具制作林芝市农作物(冬小麦、春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林芝市冬小麦和春油菜种植气候最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尼洋河沿线、朗县西部、波密西南部及低海拔墨脱、察隅地区,墨脱全县范围内的气候基本属于春油菜最适宜播种区域,适宜和次适宜区域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最适宜区域的外围,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林芝西部、北部及东部外围。林芝总体上较西藏其他任何地、市都适宜种植农作物,但由于林芝森林及高山覆盖面积较大,实际冬小麦适宜播种面积远小于区划所示区域面积。在墨脱及察隅等低海拔地区虽然属于冬小麦和春油菜的最适宜播种区域,但低海拔地区温度高,降水多,日照时间短,影响作物的生育,容易导致冬小麦拔节~抽穗期间发生锈病,春油菜乳熟期间出现蚜虫。林芝西部、北部限制冬、春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海拔高、温度低。农作物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尼洋河沿线是林芝主要农区,墨脱和察隅主要以森林和山脉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玉米及各类水果,而在次适宜区分布区域,虽然粮食种植少,但实际的气候条件还是能够播种冬小麦和春油菜。  相似文献   
4.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天气调节的现代科学,对经济发展和抗灾减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尤其重视对其作业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基于此,结合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数据信息,对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不同的作业装备进行介绍,探讨其研发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林芝自动站资料、雷达产品等对2012年6月23-26日林芝地区持续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副热带高压、高空槽、低涡、低空急流以及地面弱冷空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东海的大量水汽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林芝地区处于辐散区影响范围内,辐散明显增强,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日喀则市2017年和2018年汛期(6—9月)83次降水(≥3 mm)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及几种常见的雷达回波零速度线特征呈"S"型、反"S"型和"弓"型分布特征时对人工增雨作业潜力分析和作业条件判别的几项判据指标,作为西藏日喀则市的人工增雨作业的决策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基于1982-2006年期间的GIMMSNDVI数据及青海省南部高原区域的4个气象站点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趋势分析法)、相关统计及检验(相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青南高原植被覆盖多年变化特征,气温、降水和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趋势,NDVI与气候因子(气温、降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地区NDVI下降且下降明显,少数地区NDVI上升,上升可能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的国家环境保护工程;2)年平均气温1982年到2006年间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平稳;3)NDVI与气温、降水在部分地区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气温是影响青南高原NDVI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短期内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以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有机肥施用量0 kg·m-2(CK),0.15 kg·m-2(M1),0.45 kg·m-2(M2),0.75 kg·m-2(M3),1.05 kg·m-2(M4),1.35 kg·m-2(M5)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探讨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有机肥的最适施肥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的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在有机肥施用量为0.75 kg·m-2(M3)时达到最大值。阴坡样地MWD和GMD高于相同处理的阳坡样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着有机肥的施加呈现增长趋势,适量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阴坡和阳坡不同施肥处理下>0.25 mm的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