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1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导读:地膜玉米和拱膜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彻底解决了平利县中高山玉米"秋风"问题。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中高山马铃薯—玉米—蔬菜一年三熟栽培模式,实现了中高山区一年三熟,使农户获得了较好的收益。经过近5年的推广,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了农民朋友的经济效益,为广大农户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3.
茶树"矮、壮、阔"树型是丰产、优质茶园的主要特征。而形成"矮、壮、阔"树型的关键技术措施是对茶园进行综合修剪法。由于茶树修剪劳动强度较大,加上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致使不少茶园形成"小老树"、"二层楼"和茶树冠面生产小桩数减少,造成茶企和茶农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我们针对茶叶生产中的现实难题,遵循茶叶生产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发展规律,连续四年开展了人工修剪与机械修剪的工效、效益和产量综合因子研究。  相似文献   
4.
5.
为提高猪支原体肺炎灭活疫苗的产品质量,对猪肺炎支原体NJ株进行发酵与浓缩纯化工艺研究,通过筛选不同培养基、血清及血清添加比例,优化发酵参数,得到10 L-140 L-1 400 L发酵罐最佳发酵条件参数。结果显示:商品化干粉培养基添加10%的猪血清,在37℃条件下,恒定pH=7.3,溶氧20%,转速为100 r/min,间歇性通气,发酵36~48 h,支原体滴度最高可达到2.3×10~(10 )CCU_(50)/mL;采用孔径500 kDa的中空纤维纯化支原体效果最佳,经SDS-PAGE验证、BCA蛋白浓度和半数变色单位(CCU_(50))测定,杂蛋白去除率高达97%,支原体基本无损失,纯化效果良好。本研究为提供安全、高效和稳定的猪肺炎支原体疫苗产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前,弱毒活疫苗是预防畜禽传染病的主要疫苗之一,在我国动物用疫苗中,活疫苗占相当大的比例.国内疫苗企业常用的保护剂主要是蔗糖、牛奶、明胶等,组方简单,保护性能差.如果在2℃~8℃条件下,保存期只有3~6个月,多需要在-15℃以下保存[1-2].而国内传统的动物用疫苗保护剂的研制相对滞后,使疫苗的长期保存和长途运输受到很大限制,加上基层防疫部门缺乏必要的冷冻和冷藏设施,容易因免疫失效而造成疫病流行[3].所以,耐热保护剂的研究非常急需,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进行耐热保护剂的研究,目前已经基本采用耐热冻干保护剂生产冻干疫苗,但由于保护剂的研究和应用属于专利资料,处于保密状况中.  相似文献   
7.
DNA荧光染色和PCR技术在PRRSV冻干疫苗中支原体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冻干疫苗生产各阶段的支原体检测体系,本研究分别应用DNA荧光染色法、PCR法和病毒分离培养法检测疫苗生产中的细胞、种毒、半成品、成品,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势.结果显示,DNA荧光染色法检测PRRSV半成品抗原液的支原体污染能够于6d内得到结果,与其余半成品检验项目用时相近,适宜在生产中应用.而采用DNA荧光染色、PCR和病毒分离培养法对我们生产的10批PRRSV冻干疫苗成品的支原体检测结果显示,DNA荧光染色法与病毒分离培养法检测的结果一致,1批疫苗的PCR检测结果与培养法检测结果不符,即PCR法检测阳性,但DNA荧光染色和病毒分离培养法检测为阴性.由此证明,DNA荧光染色法和PCR法检测疫苗中支原体的结果可靠,而PCR法检出率更高.DNA荧光染色法和PCR法操作简便、快速、经济,可以作为疫苗生产质量的内控标准,提高支原体的检出率,保证疫苗质量.  相似文献   
8.
安康地区魔芋病害发生与危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田栽培条件下,魔芋软腐病从出苗后即可发病,8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魔芋白绢病从6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品种单一抗病性差,田间菌源基数大,气候条件有利和防治不力是病害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加强种芋和土壤消毒处理,筛选有效药剂,适时进行防治是当前控制和减轻病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汉平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11):3350-3357
为开发猪O型口蹄疫病毒(FMDV)病毒样颗粒(VLPs)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试验参考GenBank中登录的FMDV毒株基因序列(登录号:JN998085),设计针对VP1、VP2、VP3和VP4 4个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以O型FMDV O/MYA98/XJ/2010毒株的cDNA序列为模板,对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将获得的VP3、VP1和VP4、VP2基因片段分别插入2个杆状病毒供体质粒(pFastBacDual)的p10和pH双元启动子中,构建pFBD-VP3-VP1和pFBD-VP4-VP2 2个重组转座质粒;将验证正确的2个重组转座质粒分别转化含有穿梭载体(Bacmid)的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2个重组杆粒rBacmid-VP3-VP1和rBacmid-VP4-VP2,经验证正确后,对其进行扩增和提取,将其分别转染Sf9贴壁昆虫细胞,构建2个重组杆状病毒rvAc-VP3-VP1和rvAc-VP4-VP2;2个重组杆状病毒共同感染悬浮培养的Sf9昆虫细胞,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内对4个基因进行表达,目的蛋白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SDS-PAGE、Western blotting及透射电镜(EM)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构建2株分别表达FMDV VP1、VP2、VP3和VP4 4个结构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发现,4个蛋白VP1~VP4均成功表达,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反应;4个蛋白在Sf9昆虫细胞内能够完成自我组装,形成与天然病毒结构相似的VLPs,直径大小在25~30 nm。本研究利用共感染表达方式在Sf9昆虫细胞内成功制备出FMDV病毒颗粒,为开发高效安全的FMDV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红松Pinuskoraiensis常绿乔木。材质轻软、抗压力强、耐腐朽。是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主要用林树种之一。柴河林区红松人工林面积占造林总面积的30%~40%,大部分分布在中、深山区的采伐迹地上。由于这些地区气候湿润,天然下种力强,加之采伐后保留的部分天然幼苗、幼树,以及造林后天然的杨、作树生长速度快,很快将人工红松林处于林下被压状态,生长量下降,病虫害增多,人工造林成果遭受了一定损失。因此,及时对红松人工成林进行透光抚育,调整天然林木在人工成林中的比例,使红松林木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形成以红松为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