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维生素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骨折、跌倒和肌无力等相关。此外,其与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关联性也逐渐被关注。 目的 探讨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该人群的全生命周期生活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和丰台区开展的BEYOND研究数据库,纳入≥60岁的1 066例老年人进行分析。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人口和社会经济学特征、骨代谢生化指标、骨密度、左右手握力、坐立试验、随访2年的跌倒史和骨折史。依据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充足组,并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对受试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1 066例受试者中,维生素D缺乏组729例(68.39%),维生素D不足组291例(27.30%),维生素D充足组46例(4.32%)。三组受试者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OST)、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TX)、左髋整体T值、右髋整体T值、左手握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疼痛不适维度和EQ-5D效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维生素D充足组EQ-5D效用值均高于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不足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OH)D水平是老年人EQ-5D效用值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率和不足率分别为68.39%和27.30%,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人骨密度、握力与EQ-5D总效用值相关。尽早筛查老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并及时补充足够摄入量对维持并提高该人群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肾养髓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量效关系.方法:首先建立CSM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益肾养髓方7个浓度梯度组(0.84,1.49,2.65,4.71,8.37,14.88,26.46 g·kg-1),每组4只,另取4只作为假手术组.连续灌胃给药8周后,全部动物进行脊髓功能测定并处死,采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共病是老年人群较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总结梳理老年人群共病领域研究现状,分析探讨相应策略对于老年共病人群的临床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从共病管理研究实践、共病诊疗模式、共病用药策略、共病医护团队及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现状,同时提出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共病管理研究方案、推广应用老年共病评估工具、开展共病共有病因及机制研究、制订共病管理规范性指南/共识、借鉴中医学"以证统病""整体观念"思想、融合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开展共病早期风险评估与管理等应对策略,综合展望共病领域后期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以骨量下降、骨结构破坏、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PMOP已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雌激素缺乏引起PMOP相关机制研究取得进展,但仍未得到充分阐明。骨免疫学研究显示PMOP病理过程伴随着慢性炎症和免疫系统的参与。巨噬细胞(macrophage, MΦ)是重要的免疫细胞,被报道在骨稳态和再生中发挥作用。巨噬细胞的耗竭能加重OVX小鼠的骨丢失,减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数量,降低BMSCs成骨分化能力。巨噬细胞的缺失对骨形成的影响似乎超过了其对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MΦ与BMSCs之间的串扰可能在这一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骨免疫学理论对MΦ-BMSCs串扰和PMOP的相关性进行综述,旨在为PMOP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较多,但建立方法各式各样且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文章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临床角度出发,就目前PMOP模型动物选择、构建方法和模型动物与临床吻合度进行对比,结合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思路,从PMO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PMOP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前,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主要集中于抑制骨吸收,但其局限性已显现。近年文献报道,血管生成与OP关系密切,而且发现血管生成与骨代谢间存在特定的“耦合”关系。血管生成,尤其是H型血管,可能通过影响骨形成、骨吸收及骨重塑进程的方式,在OP发生、发展及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重点梳理血管生成与骨代谢和0P之间的关系,可更全面、系统地认识OP,为其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自噬是真核细胞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高度保守的降解途径,其对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促进细胞代谢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脊髓损伤与细胞自噬之间密切相关。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医疗资源,在治疗脊髓损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水平促进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修复,保护脊髓受损。文章旨在对细胞自噬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行概况,并对中药调控细胞自噬治疗脊髓损伤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细胞自噬与脊髓损伤之间的关系及探讨中药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靶点和机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旭  章轶立  孙凯  申浩  齐保玉  朱立国  谢雁鸣  魏戌 《中国骨伤》2021,34(12):1108-1113
目的:探究跌倒潜在的相关性因素,为北京市社区中老年人群提供预防跌倒的参考方案。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形式筛查来自北京市朝阳区、丰台区10个社区中老年人共计1 642例,问卷内容包括受试者的基本信息、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及饮食习惯,通过t检验及χ2检验初步分析各因素与跌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被调查人群跌倒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1 540例,其中男415例,女1 125例,年龄(63.02±7.15)岁。近1年的跌倒发生率为12.14%(187/1 540)。经χ2检验初步得出,两组受试者的骨密度、年龄、骨折病史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48,95% CI=1.015-1.082),臀围(OR=1.034,95% CI=1.001-1.067),大量饮酒(OR=29.422,95% CI=5.226-189.378)可能是跌倒的危险因素;而食用蛋类(OR=0.423,95% CI=0.184-0.972),牛羊肉(OR=0.064,95% CI=0.006-0.634)及较好的肌肉力量(OR=0.936,95% CI=0.906-0.992)可能是跌倒的保护因素。此外,罹患糖尿病(OR=1.461,95% CI=1.006-2.213)也可能增加中老年人的跌倒风险。结论:对于北京社区中老年人,避免大量饮酒、多食用蛋类以及积极地力量锻炼能有效地预防跌倒,而有骨折家族史、罹患糖尿病人群则应更注重跌倒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背景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体质学说对于防治PMOP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阳虚质是一种常见的偏颇体质,研究PMOP患者阳虚质的影响因素可以为防治PMOP提供个性化参考思路。 目的 梳理社区PMOP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探讨PMOP患者阳虚质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随机选取北京市朝阳区、丰台区的10个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筛选PMOP患者;采用问答形式获取研究对象基本资料,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年龄、绝经年龄、民族、是否退休、曾经主要从事工作类型(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以脑力劳动为主、两者兼有)、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握力体重指数、骨折史、跌倒史、骨质疏松症家族史、夜间睡眠时间、食用剩菜习惯、饮食荤素类型(包括以荤为主、以素为主、荤素搭配);应用《中医体质量表》分析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MOP患者阳虚质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出PMOP患者432例,其中4例《中医体质量表》数据缺失,最终纳入428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频次以平和质较多(175例),偏颇体质以阳虚质较多(10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指数(BMI)<18.5 kg/m2、经常食用剩菜、饮食以荤为主是PMOP患者阳虚质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基于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PMOP患者偏颇体质以阳虚质居多,BMI<18.5 kg/m2、经常食用剩菜、饮食以荤为主是PMOP患者阳虚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共病是老年人群较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开展老年人共病研究既是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切实践行“健康中国”等行动纲要的生动实践。本文锚定老年人共病重大公共健康问题,重点阐明了老年人共病研究的现实意义,并从二次研究与实证研究角度,列举了老年人共病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认为该领域既蕴含着“整体观念”的深邃思想又合乎“整合医学”的先进理念。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该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或将催生出一门崭新的学科—老年共病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