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胃癌形成中NF-κB的表达和其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gastriccancer,GC)形成中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appaB,NF-κB)的表达规律与其细胞凋亡、增殖的关系,探讨NF-κB在GC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ABC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15例正常胃黏膜(normalgastricmucosa,NGM)、30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30例异型增生(Dysplasia,Dys)和40例GC组织中NF-κBp65、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阳性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NGM→IM→Dys→GC的形成过程中,NF-κBp65的表达呈递增趋势,其阳性表达GC组(62.50%)和NGM组(6.70%),GC组和IM组(20.00%)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GC组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index,AI)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index,PI)则呈递增趋势,GC组与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不同程度癌前病变中NF-κBp65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NGM→IM,NF-κBp65与AI呈正相关(r为0.52,P<0.05);从Dys→GC,与AI负相关(r为-0.49,P<0.05)。在GC形成整个过程中,NF-κBp65与PI呈正相关(r为0.57)。结论在GC形成过程中,NF-κBp65的表达呈递增趋势;NF-κB的表达上调可能是GC形成的早期事件;NF-κB在GC形成的不同阶段均有促进细胞增殖作用,但对细胞凋亡的作用不同,早期促进细胞凋亡,后期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射频加局部化疗或单纯射频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国内已有许多报道,作为姑息疗法的一种手段,尚缺乏系统、深入的临床研究和远期疗效观察。自2004年1月,我们通过对部分晚期大肠癌失去手术切除时机患者进行射频加局部化疗的系统临床研究,并与单纯射频治疗进行对比研究,在肠梗阻缓解率、再转移率、生存率方面,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科手术目前仍时治疗进展期胃肠道癌的主要手段,但单纯手术后5年生存率一般只在31%以下,至死的主要原因是术后复发与它处转移,尤其是肝脏转移。因此如何防治术后复发与转移,提高患术后生存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腹腔内低渗高温灌注化疗防治进展期胃肠癌术后复发与转移,近10年来取得了可喜成绩。我院自1993年~1995年将220例进展期胃肠道癌根治术后患进行了腹腔低渗高温灌注化疗和静脉化疗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腹腔化疗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静脉化疗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癌形成中COX-2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胃癌(GC)形成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与其细胞凋亡、增殖的关系,探讨COX-2在GC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15例正常胃黏膜(normalgastricmucosa,NGM)、30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M)、30例异型增生(Dys)和40例GC组织中COX-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NGM→IM→Dys→GC的形成过程中,COX-2的表达呈递增趋势,其阳性表达中GC组(67.5%)和NGM组(13.3%)及GC组和IM组(33.3%)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细胞凋亡指数(AI)在GC时最低(2.8±0.6),GC组AI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细胞增殖指数(PI)则呈递增趋势,GC组与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不同程度癌前病变中COX-2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COX-2在低分化GC中表达显著高于高分化型。COX-2、PI与GC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均密切相关(P<0.05)。从NGM→IM,COX-2与AI呈正相关(r=0.55,P<0.05);从Dys→GC,二者与AI负相关(r=-0.56,P<0.05)。在GC形成整个过程中,COX-2与PI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在GC形成过程中,COX-2的表达呈递增趋势;COX-2的表达上调可能是GC形成的早期事件,且其表达水平和PI对评价GC的恶性程度、有无转移和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COX-2在GC形成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血浆对臭氧在水介质中杀菌作用的干扰效应,为医用臭氧对腹水等体液中细菌杀灭作用研究摸索臭氧作用的浓度及时间参数.方法 在含不同浓度血浆的生理盐水中加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悬液定量法计算高浓度臭氧(90 μg/mL)对其杀菌率;臭氧作用于含10.0%血浆的生理盐水,摸索臭氧有效杀菌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参数.结果 臭氧杀菌效果随生理盐水中血浆浓度的提高而降低,血浆含量大于10.0%后杀菌效果显著降低(P<0.05),90μg/mL臭氧作用20 min(流速12 ml/min)对含10.0%血浆的生理盐水中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菌率可分别达到100%、99.05%.不同浓度组(40 μg/mL、60 μg/mL、90μg/mL)的臭氧杀菌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臭氧作用不同时间(5 min、10min、20 min)杀菌效果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浓度为90 μg/mL臭氧作用20 min杀菌效果最好.结论 血浆可干扰臭氧在生理盐水中的杀菌作用,血浆含量在10.0%以下时影响作用较小,提高臭氧浓度、延长作用时间可提高杀菌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色素内镜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内镜下对98例可疑病变进行黏膜染色,分别在染色前后进行内镜诊断比较,并与活检或手术切除灶的病理结果分析对比。结果 食管黏膜染色36例,不着色区取材6例,病理报告鳞癌5例,腺癌1例,浅着色区取材30例,病理报告食管炎症12例,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鳞癌2例,浅着色区不典型增生诊断率为53.3%,染色前后食管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和75%,比较病理诊断,染色后诊断符合率提高25%。胃黏膜染色62例,病理诊断胃溃疡26例,伴异型增生10例,胃黏膜内癌18例,胃黏膜下癌15例,染色前后早期癌诊断分别为75.8%和87.9%,比较病理诊断,染色后诊断符合率提高12.1%。结论 色素内镜可提高病变活检准确率及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方法简便安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小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低胆红素血症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门诊慢性乙型肝炎低胆红素血症病例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苯巴比妥(鲁米那钠)30mg tid;对照组给予易善复456mg tid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6.7%比39.2%,86.3%比30.2%,P<0.1.结论 小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低胆红素血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解本地区各种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特点、发病率、年龄分布、季节分布及性别比例情况。方法 对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10580例胃镜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慢性胃炎7556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7286例,男3710例,女3576例,男女之比1.04:1;慢性萎缩性胃炎(CAG)370例,男317例,女53例,男女之比5.98:1;消化性溃疡(PU)2736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2349例,男1824例,女525例,男女之比3.47:1,胃溃疡(GU)295例,男236例,女59例,男女之比4:1,复合性溃疡(CU)92例,男71例,女21例,男女之比3.38:1,DU与GU之比7.96:1;发病年龄≤20岁:DU占3,58%,GU占2.03%.CSG占4.17%:21-30岁:DU占36,02%,GU占12.2%,CSG占50,4l%;31-40岁:DU占34.7%,GU占21.02%,CSG占34.89%;41-50岁:DU占21.2%,GU占24.75%,CSG占8.25%;51-60岁:DU占3,24%,GU占30_5l%,CSG占l,54%;≥60岁:DU占1.28%,GU占9.49%.CSG占0.74%:DU好发部位球前壁(55.05%),大弯(22.01%),小弯(12.98%),后壁(8%)。球后(1.96%);GU胃角(40.68%),幽门管(28.81%),胃窦(13.56%),胃体(10.85%),胃底贲门(6.1%);PU1、2、3、11、12月份检出率分别为31.36%、33.04%、30.96%、31.04%、32,56%。结论 ①上消化道疾病中以慢性胃炎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溃疡病;DU及CSG好发青壮年.比GU发病平均年龄早十年以上。②DU发病明显高于GU.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工作压力及烟酒是其高发原因;DU好发部位的顺序为球前壁、大弯、小弯、后壁、球后,GU为胃角、幽门管、胃窦、胃体、胃底贲门。③PU好发于冬春气温易变之季。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首次根除幽门螺杆菌(Hp)失败后二线药物的疗效,提高Hp最终根除率.方法 选择我院消化科门诊经胃镜确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常见上消化道疾病Hp阳性患者,经首次根除Hp失败后病例7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50例.A组250例,首先以PPI标准剂量+果胶铋300 mg+左氧氟沙星200 mg+四环素500 mg,bid,治疗7d;之后再以PPI标准剂量+果胶铋300 mg+阿奇霉素250 mg+呋喃唑酮100 mg,bid,治疗7d.B组250例,PPI标准剂量+果胶铋300 mg+阿奇霉素250 mg+呋喃唑酮100 mg,bid,疗程14 d.C组250例,PPI标准剂量+果胶铋300 mg+左氧氟沙星200 mg+四环素500 mg,bid,疗程14 d.结果 A、B、C三组Hp根除率分别为99.0%、86.0%、94.0%.A组大于B组和C组.结论 对于首次根除Hp失败患者,采取PPI+果胶铋+左氧氟沙星(或阿奇霉素)+四环素(或呋喃唑酮)四联14 d疗法有较高的根除率,尤其是A组14 d序贯疗法根除Hp疗效更佳,三组均有用药简单,价格低廉,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好,易于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肺部真菌感染1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感染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11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9例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中,90%的病例有基础疾病,原发性肺部疾病48例,神经系统疾病24例,风湿、类风湿及代谢疾病6例,消化系统疾病18例,血液系统疾病11例,泌尿系统疾病5例。继发性肺部真菌感染常见诱发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69例(57.98%),应用糖皮质激素10例(8.40%),免疫抑制剂14例(11.76%),化疗10例(8.40%),气管切开或插管9例(7.56%),吸毒2例(1.68%),其他5例(4.20%)。感染的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热带假丝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为主。在临床上发热者有76例(63.87%),白细胞增高者有92例(77.31%)。单纯用大扶康、两性霉素B治疗者分别为63、11例,其余病例均采取联合治疗。治愈87例,占73.11%;好转4例,占3.36%;未愈5例,占4.20%;死亡23例,占19.32%。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明显增高,2004年1月~2007年1月41例,占34.45%;2007年2月~2008年12月78例,占65.54%。结论: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长期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化疗等密切相关,也与医院检测条件及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