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4篇
医药卫生   3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盛  方胜先  孙大勇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4):1326-1327
目的:明确冠心病在心脏瓣膜疾病中的发生率.方法:对301例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结合其他临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01例患者中43例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男28例,女15例.其中二尖瓣膜病患者男12例,女7例,主动脉瓣膜病患者男6例,女1例,联合瓣膜病患者男10例,女7例.结论:冠心病在心脏瓣膜疾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但在不同瓣膜疾病中并没有发现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药产业迅猛发展,导致中药资源产业化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中药药渣。目前对中药药渣的处理方式以堆积、填埋、焚烧为主,这些粗放低值化利用方式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及潜在的环境污染。“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已成为国家战略目标,在“双碳”的大背景之下,中药产业正迎来新一轮“低碳”风潮,中药药渣高值化利用成为中药行业践行低碳经济的突破口。该文在低碳经济视角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药药渣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酶转化技术、生物质热解、气化、水热液化等高值化利用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对中药药渣在饲料添加剂、生物有机肥、食用菌栽培基质、制备活性炭处理废水、新能源电池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结合中药药渣的资源利用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资源化开发利用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中药资源产业链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共享理念的急诊CTA应急平台构建与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1—9月急诊CTA检查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1月—2020年8月急诊CTA检查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值班制,观察组建立急诊CTA应急平台。对申请检查科室、检查项目进行描述性统计,比较两组CTA检查时间及入院患者预后转归情况。结果申请科室以急诊内科为主,检查项目以头颅、胸腹部为主,急诊CTA检查时间对照组中位数为46 min,观察组中位数为20 min,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7例患者中有8例(21.7%)致残,观察组103例患者中有8例(7.8%)致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建急诊CTA应急平台能缩短急诊CTA影像学检查时间,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对花椒成熟果实不同部位及其种子油中的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评价,为其资源的精细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花椒果皮、花椒种子及种子油中的挥发油类、脂肪酸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花椒果皮、花椒种子及种子油中的黄酮类及酚酸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花椒果皮、花椒种子及花椒种子油中分别检测到26,19,1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为其主要组成成分,芳樟醇及其酯化物在花椒果皮中相对含量较为丰富;3样品中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8.42,331.63,966.04 mg·g-1,并且均以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相对较高;花椒果皮中还含有较为丰富的黄酮类化学成分金丝桃苷、槲皮苷、芦丁、异槲皮苷及酚酸类成分绿原酸等,而在花椒种子及种子油中未检测到上述成分。该研究结果证实花椒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且不同部位中所含成分的组成和含量有所差异,为花椒果实的系统利用与精细化产业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柱色谱法对桑叶提取物中黄酮、生物碱、多糖组分进行富集分离;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利用蔗糖为底物,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桑叶多组分进行评价;采用等效线法、周-特氏联合指数法和等辐射分析法评价2组分间的药效相互作用及量效特点,为揭示桑叶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成分分析表明,桑叶提取物中,黄酮质量分数为5.3%,有机酚酸质量分数为10.8%,1-脱氧野尻霉素(DNJ)质量分数为39.4%,多糖质量分数为18.9%。活性评价表明,桑叶黄酮、生物碱、多糖组分均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抑制率随各组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3个组分中桑叶生物碱抑制活性最强。桑叶生物碱与桑叶黄酮配伍、桑叶生物碱与桑叶多糖配伍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但多糖与黄酮组配伍未见明显的协同作用,从而证实了桑叶多组分调节血糖的相互作用,为桑叶多组分降血糖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揭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全  任慧  郭盛  王恒斌  耿婉丽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22,53(13):3991-3996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HPLC)同时测定补肺活血胶囊(Bufei Huoxue Capsules,BHC)中12种指标成分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补骨脂苷、芍药苷、异补骨脂苷、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35℃,进样量4μL,检测波长246 nm。结果 BHC中12种指标成分在18min内色谱峰分离良好,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补骨脂苷、芍药苷、异补骨脂苷、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和苯甲酰芍药苷分别在0.38~195.20(r=0.999 9)、0.17~21.44(r=0.999 6)、0.85~433.80(r=0.999 9)、0.68~345.60(r=0.999 9)、1.11~566.60(r=0.999 8)、0.47~241.40(r=0.999 9)、0.08~39.36(r=0.99...  相似文献   
7.
论述和分析硫磺熏蒸方法引入药材贮藏养护和加工的应用沿革与管理现状、硫熏药材的品种类型及其化学特点、硫熏过程可能引发的化学变化与药材品质的关系等,依据目前国内外对相关产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限量标准和规管要求,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药材贮藏养护和加工过程的规范化生产与规模化发展,保护药材生产区域和药农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保障药材的品质和用药安全与有效,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梅花为我国传统药材,具有疏肝和中,化痰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梅原产中国,其栽培应用历史悠久,品种复杂繁多,现代研究将梅分为果梅与花梅两类,品种达数百个之多.但关于古代文献中统究竟以何种颜色梅花人药为佳,以及药用梅花类群与植物系统学的关联性等尚未有相关的研究报道.为正本清源,笔者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MMI)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血管炎的关系.方法 对33例Graves病患儿在服药前及服药后检测血ANCA.同时对我院近年来诊治的2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儿在服用MMI期间出现ANCA阳性血管炎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2例患儿在服用MMI第5~6年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血管炎,临床出现血尿、肾功能减退,肾活检示肾血管炎改变,急性肾血管坏死伴新月体形成.经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临床缓解;33例Graves病患儿服药前血ANCA均为阴性.有3例患儿分别在服用MMI第2、3个月及2年时出现ANCA阳性,阳性率9%(3/33).临床出现镜下血尿,服药后ANCA阳性率高于服药前(x2=5.3,P<0.05).3例患儿经对症治疗后镜下血尿消失,血ANCA复查转阴性.结论 MMI与ANCA阳性血管炎可能有关,可产生从轻到重的肾脏受累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使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rh-EPO对AMI患者血清sFas/sFasL表达的影响及其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7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采用相同的抗凝、溶栓、心肌保护等治疗,对照组给予rh-EPO干预,2周后采检测两组患者血清sFas/sFasL表达变化及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sFas/sFasL表达水平及LVEF、LVESD、LVEDD水平无显著差异,两周后治疗组sFas、sFasL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组LVEF、LVEDD高于对照组,LVESD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EPO能够降低AMI患者体内sFas、sFasL表达,进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并影响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