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较为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0.1~3.0%,占所有胃肠道肉瘤的5.7%[1,2],而外生性胃肠间质瘤相对少见,本例经病理证实的外生性恶性胃间质瘤因体积较大,如同胃肠道外器官起源的巨大肿块,超声和CT检查均误诊为肠系膜肿瘤,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并发症原因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介入治疗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2002年4月至2004年4月268例PHC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的TNM分期、Child-Pugh分级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TNM分期Ⅲ-Ⅳ期病人介入后肝功能损害和栓塞后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67.6%和70.8%,明显高于Ⅱ期病人(P<0.05);Child-PughB-C级介入后栓塞后综合征为7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期肝癌伴肝功能不全病人较易产生介入治疗并发症,围介入期处理和个体化治疗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2019-nCoV感染暴发且全国防护面屏紧缺情况下自制防护面屏,以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方法收集医院放射科曝光过度废弃的长方形白板片子制作防护面屏并在临床使用;采用问卷形式对使用者进行认可度调查。结果自制防护面屏可通过防止气溶胶及飞沫传播起到有效防护。使用者认可度为100%,使用20 d无一例工作人员发生院内感染。结论自制防护面屏制作方法简单、取材方便,可在防护物资短缺无防护面具的紧急情况下替代防护面具使用。  相似文献   
4.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又称错构瘤,是肾脏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含有脂肪组织,绝大多数诊断不难。但少数脂肪含量甚少或无脂肪组织的病例,其影像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笔者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乏脂肪性肾AML共8个病灶,以探讨此病的CT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介入治疗后16层螺旋CT表现与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42例HCC患者,均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3~4周行上腹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观察碘油沉积范围和肿瘤强化范围,并同时测定患者血清AFP水平并计算治疗前后其下降百分率,使用统计软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42例HCC患者TACE术后,肿瘤强化范围0%~100%不等,其中<25% 5例,25%~50% 15例,>50% 22例,与患者血清AFP含量下降百分率呈负相关( r =-0.776,P<0.05 ).碘油沉积范围0%~100%不等,其中无碘油沉积4例,<25% 12例,25%~50% 16例,>50% 10例,与血清AFP含量下降百分率呈正相关(r=0.907,P<0.05 ).结论 HCC患者TACE后16层螺旋CT表现与血清AFP含量下降百分率具相关性,可以作为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上腺原发性肿瘤的MRI表现特征与病理学基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肿瘤35例,观察其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学特点, 并评价其关系.结论 皮质腺瘤表现为信号均匀的较小软组织肿块,病理上肿瘤均质,细胞富含类脂质.嗜铬细胞瘤表现为明显强化的信号不均匀软组织肿块,病理上肿瘤富含血管,多见坏死囊变.髓脂瘤表现为均匀、各序列高信号的肿块,病理上肿瘤含大量脂肪成分.皮质腺癌表现为周界不清的信号不均匀肿块,病理上肿瘤血管丰富,见出血坏死灶,有血管包膜浸润.节细胞神经瘤表现为信号不均的软组织肿块,病理上肿瘤神经细胞和纤维交织呈束状,见坏死囊变灶.浆细胞肉瘤为周界不清的不均匀信号软组织肿块,病理上瘤体由浆细胞构成,间质富含血管,见坏死灶.结论 肾上腺原发肿瘤的MRI表现特征与其病理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邓瑜萍  杨志刚 《华西医学》2010,(11):2103-2106
膈肌为胸腹腔的分界,与上下方结构的空间关系复杂。发生病变时,难以准确判断病变的起源和累及范围,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也变得更为复杂。正确认识膈肌本身及其毗邻结构病变的解剖、病理及其CT、MRI表现特点,将有助于正确诊断以膈肌为中心的胸腹交界区疾病。现就近年来膈肌病变影像学及解剖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8.
前瞻性收集连续性正常成年人100例,采用16层螺旋CT分别在深吸气末和深呼气末屏气扫描并行薄层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在双相薄层断面CT图像上观察膈肌胸肋三角的显示情况及其形态表现特征,评价成年人正常膈肌胸肋三角显示率、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收集病变2例,观察其发生的部位、膈肌的连续性、膈肌缺损的大小及脏器疝入胸腔的表现。膈肌胸肋三角显示率与呼吸时相有关,在吸气相为43%,呼气相为32%,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无关。膈肌胸肋三角形态表现单一,为尖向中心腱底向胸壁的三角形低密度影。膈肌胸肋三角疝表现为膈肌薄弱区连续性中断,腹腔脏器经缺损区疝入胸腔。MPR冠、矢状重建图像可直接观察破裂口并能测量其大小,疝入胸腔的脏器通过破裂口与腹腔脏器相连。多层螺旋CT,特别是MPR技术对显示膈肌正常薄弱区及其病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双相螺旋CT提供了正常活体内膈肌运动的生理变化信息,成为研究正常膈肌解剖和生理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