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卡他莫拉菌对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Eravacylcine的敏感性,并对卡他莫拉菌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收集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2—2017年临床分离出的卡他莫拉菌菌株,所有的菌株均通过BD细菌自动鉴定仪鉴定,同时采用质谱仪鉴定细菌种属。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多西环素、米诺环素、Eracycline 的药物MIC值(最小抑菌浓度)。提取卡他莫拉菌菌株基因组DNA,同时采用PCR方法检测了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tetB、tetM、tetW、tetQ、tetO和tetT。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了207株卡他莫拉菌,在痰液和咽拭子中检出率最高,各占77.8%、20.8%;科室分布以儿科为主,占78.7%,其次为呼吸科,占8.9%。207株卡他莫拉菌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以EUCAST判定标准,米诺环素敏感率为98%,多西环素敏感率为97%,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Eravacycline的MIC值基本在0.5 mg/L以下。207株细菌中共检测出tetB阳性菌株136株。结论 卡他莫拉菌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尤其是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Eravacycline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关于卡他莫拉菌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毒力因子及其分子分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300例临床药敏试验提示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耐药以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CRKP临床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毒力基因(rmpA、wabG、μge、fimH、mrkD、ycf、wcaG、entB、iroN、hly、cnf、aerobactin)。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45株CRKP临床菌株,临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提示所有菌株仅对阿米卡星敏感性好。所有菌株都至少携带1个毒力基因。45株CRKP可成功分成21个ST型别,无优势ST型别CRKP流行。结论:本地区CRKP都携带多个毒力基因,具有基因多态性,主要ST型别为ST15、ST37和ST273。  相似文献   
3.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Deng致病岛基因进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致病岛(PAIs)基因进化特点。方法EPEC Deng分离自我国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鉴定该菌株血清型并进行药敏试验;采用Illumina 2000仪器对菌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序,PHAST软件定位菌株原噬菌体(prophages,PPs)在染色体中的位置,MUMmer软件进行共线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了解同源基因进化规律。应用PAI_finder软件对基因组进行PAIs预测,了解PAIs核心区域(LEE)和核心基因同源进化规律,并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EPEC Deng菌株归属O119∶H6,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余的抗菌药物均敏感。基因组(染色体)序列大小为5 025 482 bp(GC含量为50.52%),质粒序列大小为207 564 bp(GC含量为49.50%)。共找到17个PPs,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EPEC Deng株基因组与O26∶H11、O111∶H同源性较高;EPEC Deng株PAIs和核心基因均与RDEC 1和O26∶H413/89 1株具有高同源性;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紧密素(eae)及其受体(tir)多态性丰富,π值均>0.10,Ⅲ型分泌系统(TTSS)分泌蛋白相对稳定。结论此研究明确了EPEC Deng株基因组及PAIs的进化特点,有助于了解了本土分离的EPEC基因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肠球菌属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入院后30 d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8—2015年由肠球菌属细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资料。结果 共59例肠球菌属血流感染患者,其中粪肠球菌33例,屎肠球菌24例,铅黄肠球菌和鹑鸡肠球菌各1例。屎肠球菌组Charlson合并症评分≥5、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静脉导管来源感染的患者多于粪肠球菌组,分别为(62.5%vs 30.3%、33.3%vs 9.1%、83.3%vs 45.5%,P0.0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屎肠球菌血流感染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分别为(79.2%vs 3.0%、75.0%vs 42.4%、54.2%vs 21.2%,P0.05)。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仅糖皮质激素治疗(OR=7.644,P0.05),静脉导管感染(OR=9.727,P0.05)和环丙沙星耐药(OR=15.060,P0.05)是患者入院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是两种差别较大的病原体,所导致的血流感染有其不同特征,应更加积极的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奥替溴铵抑制革兰阳性菌生长及抑制生物被膜活性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奥替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通过生长曲线分析奥替溴铵对浮游菌生长的影响,杀菌曲线评估奥替溴铵杀菌活性;结晶紫染色生物被膜含量测定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奥替溴铵的抗生物被膜活性;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奥替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结果 奥替溴铵对革兰阳性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和杀菌活性,MIC90≤12.5μmol/L,奥替溴铵在1/2×MIC浓度时对细菌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奥替溴铵能够以剂量依赖形式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同时可灭杀成熟生物被膜中的细菌;蛋白质组分析显示奥替溴铵处理能够显著抑制细菌初级代谢过程,诱导过氧化应激。结论 奥替溴铵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较佳的抗菌活性和抗生物被膜活性,通过抑制细菌初级代谢和引发过氧化应激达到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例患者体内利奈唑胺(LZD)耐药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与定植株同源性特点。方法对1例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10株粪肠球菌(其中2株分离自尿标本,8株分离自粪便标本)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确定粪肠球菌之间的同源性。结果患者进行LZD治疗前后,尿标本分离出的2株粪肠球菌均为LZD耐药株(MIC值分别为8 mg/mL,16 mg/mL),粪便中培养挑取的8株(治疗前6株,治疗后2株),其中LZD敏感4株,中介2株,耐药2株(MIC值波动在0.25~12 mg/mL)。通过PFGE分型检测提示10株粪肠球菌具有同源性。结论该例患者泌尿道和肠道检出的粪肠球菌具有同源性,提示LZD耐药肠球菌可能长期定植于患者体内,并可能发生移位导致耐药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7.
脊柱术后植入物感染(spinal implant infection)属于难治性感染,需在系统分析患者基础状况、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病原菌类型及病原菌耐药谱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内外科治疗手段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治疗相对困难。治疗方法通常需要在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外科清创、持续引流和内固定取出等外科治疗措施。部分患者可能造成内固定失败、局部愈合不良、神经功能障碍、假关节形成,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本院于 2014年10月—2015年2月诊治1例脊柱术后植入物感染反复发作患者,现将其诊断和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株红霉素耐药粪肠球菌耐药特点及耐药基因erm(A)、erm(B)和erm(C)分布特点及耐药机制。方法采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2010~2016年临床分离的313株粪肠球菌进行药敏试验,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红霉素的MIC值,比较红霉素耐药组和红霉素敏感组细菌的耐药性差异,使用PCR方法检测erm(A)、erm(B)和erm(C)基因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313株粪肠球菌主要分离自患者的中段尿、血液、胆汁和分泌物,红霉素耐药组和红霉素敏感组细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氨苄西林、替考拉宁和呋喃妥因的敏感性高,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90%。红霉素耐药基因erm(A)、erm(B)和erm(C)基因检出比例分别为3.51%、66.77%和0.32%;携带红霉素耐药基因erm(A)细菌利奈唑胺(LZD)耐药为81.82%。粪肠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为76.04%。结论红霉素耐药株粪肠球菌主要携带erm(B)基因。红霉素耐药基因erm(A)阳性菌株LZD的MIC值偏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体外诱导替加环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核糖体16Sr RNA基因位点变异研究。方法收集4株替加环素均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编号为S2、S3、MS2和N315,通过体外不同浓度梯度多步诱导替加环素耐药;挑取单克隆,经BD公司viet自动药敏分析仪分析常规药敏特点;用E-test条测定母株和诱导菌株替加环素MIC值,并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诱导系列Omacycline和Eravacycline的MIC值;提取耐药菌株基因组DNA,PCR扩增金黄色葡萄球菌5个拷贝的16Sr RNA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与野生株比较获得突变位点。结果经体外多步法诱导替加环素耐药的不同MIC值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共8株。PCR测序分析4株母株均无变异位点,16Sr RNA的突变位点主要是C1036T、G848C,此外还有T1043C、T1125C、T1038G、A1053G、T1283C、C1042T、C1047T、G1035A、C817G、G1107C、G697T、C819G。结论体外多步法可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替加环素耐药,耐药机制可能与16Sr RNA位点发生C1036T和G848C突变相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突变位点与耐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的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从2例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分离2株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分析患者治疗经过,2株分离菌编号为A、B,测定其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毒力基因(esp、asa1、gelE、ace、agg、efaA、cylA、hyl)和利奈唑胺耐药相关基因,包括23SrRNA V区基因、cfr、cfr(B)及optrA基因片段,其中23SrRNA V区基因扩增产物送测序并分析有无突变位点。结果 2例患者培养出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后均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控制了临床症状。菌株A、B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氨苄西林、呋喃妥因敏感,对利奈唑胺中介(MIC均为4μg/mL),对万古霉素敏感(MIC分别为1μg/mL和4μg/mL)。2株菌均含有多种毒力因子,菌株A仅cylA、hyl为阴性,菌株B仅hyl、esp为阴性,其余毒力基因均为阳性。菌株A的23SrRNA V区存在G2621T突变,菌株B未发现突变位点。菌株A和B耐药基因cfr、cfr(B)、optrA均为阴性。结论此研究中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氨苄西林敏感,虽治疗结果提示利奈唑胺仍有效,但临床中选用利奈唑胺治疗需谨慎。靶位突变是该类药物重要的耐药机制,临床中治疗该类药物不敏感粪肠球菌感染需足够重视,其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