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4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分析近年临床用药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诊治,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药疹住院和住院过程中确诊为药疹的患者9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其亚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体外扩增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对920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920例标本共检出HPV感染508例,总感染率为55.22%。23种亚型共检出21种,高危亚型MM4及低危亚型44未检测出;感染率居前五位的基因亚型是HPV-16 238例(24.74%),HPV-11 100例(10.4%),HPV-6 95例(9.88%),HPV-58 84例(8.73%)和HPV-33 75例(7.8%)。单一基因型感染285例,占总感染数的56.1%;多重感染223例,占总感染数的43.9%。<20、20~29、30~39、40~49和≥50岁五个不同年龄组阳性感染构成比分别为1.97%、25.78%、37.60%、23.43%和11.22%。结论北京地区妇女宫颈HPV感染率较高,HPV感染高发年龄段为20~49岁性活跃阶段女性,HPV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对宫颈癌预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支原体感染被认为是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的重要病因之一。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日益增多。为了解本地区支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笔者对636例患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4年4—12月在我院就诊的NGU疑似病例636例,男345例,女291例,平均年龄31.2(17~68)岁,病程3d~2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症状或体征。所有患者取材前1周内未使用过抗生素。按常规操作取尿道或宫颈口内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2结果636例患者支原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安全有效性.方法:本试验组135例,对照组111例可评价疗效.给药方法随机开放,泛昔洛韦为试验药250mg,口服.每日三次,阿昔洛韦为对照药200mg,每日五次,两药均7d,分别在服药后4,8,15,22和29日随访观察主要症状和皮损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7例(12.6%)和15例(13.5%)服药后有新水疱出现,水疱数目开始减少平均日数两组分别为3.22±1.45,3.93±2.52;水疱消退两组平均日数分别为7.39±4.53,9.04±5.62,结痂开始两组平均日数分别为3.08±1.70,4.16±3.34;全部脱痂两组平均日数为13.93±6.46,15.73±7.61,两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疼痛消失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8,15,29日时分别为63.7%,41.1%;85.9%,58.6%;95.6%,87.4%.两组比较有差异(P<0.01).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头晕,两组分别为3.0%和2.7%;恶心、呕吐两组分别为3.0%和3.6%,两组比较无差异.两组均有少数病例用药后尿中红细胞,血中ALT及BUN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对于促使水疱消退,加速结痂和减轻疼痛均优于阿昔洛韦,是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皮肤病变1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宇  杨伟  朱威  连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1):5184-5185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病变的类型及分布等特点。方法:对156例糖尿病合并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56例糖尿病合并皮肤病患者中以合并真菌感染患病率最高。结论: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与病情、病程密切相关,而皮肤病变类型以真菌感染最常见。  相似文献   
6.
341例药疹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药疹的类型及其相关致病药物,以有助于临床对药疹的诊治。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药疹的潜伏期、致病药物、类型、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3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65例,女176例,年龄3~90岁,平均年龄(45.67±19.98)岁。298例患者有明确的潜伏期,其中247例(82.89%)≤1周,28例(9.40%)为~2周,23例(7.71%)〉2周。293例(85.92%)为单一用药,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有β-内酰胺类(68例,32.2%),解热镇痛药(49例,16.72%),喹诺酮类(32例,10.92%),中成药(30例,10.24%),磺胺类(29例,9.90%);其他致病药物有心血管药物、抗癫痫药、生物制品以及镇静催眠药等。药疹的类型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疹(发疹样疹)(147例)、荨麻疹(71例),固定性药疹(60例)、多形红斑(7例)、紫癜性疹(4例)、湿疹样疹(2例)、重症多形红斑(1例)及痤疮样疹(1例)。发疹样疹主要由β-内酰胺类(49例)、喹诺酮类(18例)、解热镇痛药(18例)及中成药(16例)所致。荨麻疹主要由喹诺酮类(10例)所致。固定性药疹主要由磺胺类(28例)及解热镇痛药(22例)所致,所有患者经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全部痊愈。结论:发疹样疹为常见药疹,其次为荨麻疹和固定性药疹。引起药疹的主要药物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喹诺酮类、中成药,以及磺胺类药物。  相似文献   
7.
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先后应用致麻疹样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78岁女性患者因脑出血、右侧中枢性偏瘫、肺部感染住院治疗。入院第21天,尿、便中检出霉菌孢子和菌丝,考虑霉菌感染。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治疗,首日0.4g/d,以后0.2g/d。3d后患者胸腹部出现红色斑疹,轻度瘙痒。停用氟康唑,改用伊曲康唑0.25g,2:L/d静脉滴注。治疗2d后,患者躯干和四肢红色斑疹继续增多,瘙痒显著。停用伊曲康唑,改用大蒜素静脉滴注并口服氯苯那敏抗过敏治疗,5d后皮疹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8.
三种方法检测高危人群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种方法检测高危人群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结果连石①朱威①田秋华①宋承田①我国目前性传播疾病(STD)的主要特点是细菌感染引起传统STD比以前有所减少,而沙眼衣原体(CT)和病毒感染引起的第二代STD急剧增加。因此加强生殖道CT感染的监测和检验工作就成为...  相似文献   
9.
我院皮肤科门诊自1985年11月~1987年3月,共诊治急性淋病性尿道炎3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32例,女6例;年龄19~47岁,19~35岁者37例(97%)。全组病人均有不洁性交史。男性病人初有尿道口红肿灼疼及粘性脓性分泌物,伴有不同程度的尿急、尿频、尿痛症状。女性病  相似文献   
10.
赵宇  朱威  连石 《现代医学》2012,40(2):196-198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77例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37例和布洛芬组40例,两组病人分别使用加巴喷丁胶囊1800mg·d-1或布洛芬胶囊600mg·d-1,总共接受4周的药物治疗.以疼痛缓解程度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加巴喷丁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2.28±0.96,布洛芬组VAS为3.49±1.45,两组间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巴喷丁有较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昏、嗜睡和转氨酶升高等.结论:加巴喷丁可明显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程度,并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