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成像是以动脉血作为内源性示踪剂、无创性观测血流灌注情况的磁共振检查新技术。它可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进行绝对测量,弥补由于BOLD信号低所致结果可重复性差的缺陷,交叉验证当前针刺效应研究中BOLD–fMRI成像结果,使研究结论更具推广意义,为无创、实时、可视化地研究人脑中针刺效应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对ASL技术的成像原理、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现状、与BOLD–fMRI技术的比较、在针刺效应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当前针刺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Meta及序贯分析,为针刺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临床决策。方法 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维普数据库、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及相关临床注册平台(WHO ICTRP、ChiCTR、Clinical Trials)中有关针刺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RCT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为2020年4月1日。使用Cochrane协作风险偏倚工具评估偏倚风险,STATA软件对主要结局指标(疼痛降低程度)进行Meta分析,TSA 0.9.5.10 Beta对结局指标进行试验序贯分析,GRADE对证据进行分级,同时详细描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16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涉及了1231名参与者。Meta分析显示,针刺与卡马西平在疼痛降低程度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SMD = 1.47;95%CI(0.99;1.95)],但证据质量为极低质量。按文献发表年份进行累积Meta分析,提示针刺对比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初次被证明有统计学差异且较为稳定的时间是在2014年[SMD = 1.84;95%CI(0.22;3.47)]。同时,针刺的不良事件发生数远低于卡马西平。结论 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在镇痛方面优于卡马西平,且较卡马西平更安全。但确切结论仍需要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RCT来确认这些发现。  相似文献   
3.
电针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验证“通督调髓”电针法干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临床疗效,拟为针灸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循证医学A级证据.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将192例MCI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尼莫地平组,每组96例.电针组采用电针神庭、百会、四神聪、风池隔日1次;尼莫地平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和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图形再认测验,结束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分别采用MMSE量表进行随访评价.结果:电针组的总有效率为50.0%(47/94),优于尼莫地平组的34.4%(32/93,P<0.05).治疗第1疗程后两组MMSE总评分,认知、记忆和言语维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2疗程后MMSE量表总评分,认知、记忆和视空间技能维度评分两组均有显著提高(均P<0.01),且电针组优于尼莫地平组(均P<0.05),但言语维度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图形再认得分治疗2个疗程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优于尼莫地平组(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MMSE量表总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电针组远期疗效优于尼莫地平组.结论:“通督调髓”电针法和尼莫地平均能显著改善MCI患者的认知功能,电针较尼莫地平更能显著提高MCI患者的综合认知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且在改善MCI患者认知、记忆和视空间技能维度方面尤佳;在结束治疗后的半年时间内,电针的远期疗效优于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4.
电针头穴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煜  张虹  赵凌 《四川中医》2012,(2):112-114
目的:观察电针头穴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MCI提供可靠证据。方法:将84例MCI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对照组、电针头穴组和辨证配穴组。电针头穴组穴取百会、四神聪、风池、神庭;辨证配穴组在电针头穴组取穴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评定MCI患者中医证型,加用相应穴位;药物组口服尼莫地平。3个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MMSE量表和画钟测验评定,并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结果:8周治疗结束后,3个组治疗前后在MMSE量表、画钟测验评分上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5);电针头穴组和辨证配穴组MMSE量表积分改善优于药物组(P<0.01),电针头穴组与辨证配穴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在画钟测验评分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头穴对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独特优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穴位敷贴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s、MEDLINE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并纳入符合穴位敷贴辅助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Meta分析采用Rev Man 5.2软件。结果:共纳入9篇研究,虽都提到随机,仅1篇明确随机方法,所有纳入文献的分配隐藏及盲法等都不清楚。分析结果显示,穴位敷贴疗法与药物疗法改善心绞痛症状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RR=1.13,95%CI=1.07~1.20,P=0.000);穴位敷贴组与西药组改善心电图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2,95%CI=1.04~1.20,P=0.002);穴位敷贴组与药物组对改善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4,95%CI=1.05~1.25,P=0.004)。其中3篇研究报道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胃肠道不良反应等,组间无差别。结论:穴位敷贴疗法对改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及中医症候疗效方面可能有效,但是纳入研究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结论尚需慎重。  相似文献   
6.
赵凌  张虹  郑重  黄蛟 《四川中医》2007,25(9):105-108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研究电针头穴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为针灸临床提供可靠证据。方法:将纳入试验的9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药物组、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MSE量表和事件相关电位的检测。结果:三个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均有效,但组间比较没有差异。结论:药物组、电针组和针药组治疗VD患者前后相比对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可以减轻VD患者的心理负荷,增强注意力,缩短他们对认知任务开始期待的时间,且电针头穴配合使用尼莫地平治疗效果有优于单用尼莫地平或电针头穴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8.
《内经》中已有"胸痹"、"心痛"二词,专指心系疼痛类病证,结合现代医学概括起来,相当于西方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这类疾病[1]。神门穴,心之原穴,最早出现在《针灸甲乙经》中:"神门者……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神应经》中"神门掌后锐骨精;针三分,灸七壮,炷如小麦"简明扼要点出了神门穴的位置与施术方法。结合现代解剖学,神门位于手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尺侧凹陷处,内为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对近5年国内针灸治疗心绞痛的文献特征进行分析,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的针灸治疗心绞痛临床研究文献,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对这些文献的文献数量、期刊分布、文献质量、针灸操作方法、选穴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纳入125篇临床研究文献,分别发表在76种期刊上;常用治法是综合疗法,穴位敷贴和针刺疗法;常用穴位是内关、心俞、膻中。结论:针灸治疗心绞痛临床研究水平普遍偏低;针灸操作方法繁多,需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构建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报告基因模型后,研究竹节香附素A(RDA)抗炎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以p NF-kappa B-Luc(p NF-κB-Luc)、pr L-tk质粒转染RAW 264.7细胞,脂多糖(LPS)为激活剂,构建靶向NF-κB通路的报告基因模型,RDA和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分别给药验证模型。空白组给予空白培养基,模型组给予含LPS的培养基,对照组给予含PDTC的培养基,实验组给予含RDA的培养基。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RDA对细胞蛋白p65和IκBα表达的影响。结果当LPS浓度为10μg·m L^(-1),转染试剂量为2μL时,成功构建靶向NF-κB通路的报告基因模型。RDA能够降低转染后细胞内p65和IκBα亚基的磷酸化,显著抑制NF-κB信号通路。结论本文构建的模型具有快速、稳定、特异、高通量等特点,可用于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确认RDA的抗炎机制与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