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紫杉醇联合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杉醇联合方案是当前晚期乳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但此方案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大,在应用时做好护理观察十分重要。我科2003年10月以来采用紫杉醇联合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共23例,由于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工作,化疗过程顺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应用CD3AK细胞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CD3AK细胞治疗对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62例肝癌切除术按序列单双数的原则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术后1周开始应用CD3AK细胞治疗,每隔2~3个月施行一疗程,共2~6个疗程;对照组30例术后不用CD3AK细胞治疗,仅作一般护治疗。结果 ①研究组术后1年复发率6.3%(2/32)明显低于对照组26.7%(8/30)(P〈0.05);②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4周免疫功能有明显差异(P〈0.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Rheb1基因在小鼠巨核-红系多能性干细胞发育成熟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机制。方法:利用Vav-Cre在造血系统中特异性敲除小鼠Rheb1(Vav1-Cre;Rheb1fl/fl,Rheb1Δ/Δ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heb1敲除组和对照组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中红系细胞的比例;CFC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除组和对照组小鼠骨髓中巨核-红系多能性干细胞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敲除组和对照组小鼠巨核-红系多能性干细胞中PU.1、GATA-1、GATA-2、CEBPα和CEBPβ的相对表达量;在培养基中加入雷帕霉素,检测野生型小鼠巨核-红系多能性干细胞体外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Rheb1敲除后,小鼠骨髓中红系细胞发育受抑且应激能力减弱,小鼠骨髓中巨核-红系多能性干细胞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减弱,GATA-1的表达水平降低;雷帕霉素可以抑制野生型小鼠骨髓中巨核-红系多能性干细胞体外克隆的形成。结论:Rheb1基因在小鼠巨核-红系多能性干细胞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Rheb1可能通过mTOR信号通路调控小鼠巨核-红系多能性干细胞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可手术的伴有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PVTT-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PVTT-HCC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的生存曲线及组间预后差异。用单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前应用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万方数据库,截止日期到2013年3月12日。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HCC切除术前TACE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ACE组与单用手术切除治疗HCC组相比,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的相对危险度(RR)[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7(0.92~1.25)(P=0.38)、1.05(0.79~1.41)(P=0.72)、0.95(0.64~1.42)(P=0.81);1、3、5年总生存率的RR(95%CI)分别为1.01(0.92~1.10)(P=0.85)、1.14(0.97~1.34)(P=0.11)、0.95(0.75~1.21)(P=0.6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合并分析其相对危险度的RR(95%CI)分别为0.89(0.45~1.75)(P=0.73)、0.77(0.25~2.37)(P=0.65)。2组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CC术前应用TACE不能提高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但是本研究中纳入的文献数及病例数均较少,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技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iPSC的遗传稳定性和成瘤性阻碍了其可能的临床应用。非整合质粒(Episomal)方法无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并且方法简单,适宜推广,是目前保证iPSC遗传安全性的最佳方案之一,但其诱导效率偏低,严重阻碍了其应用。本研究旨在优化Episomal方法,将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重编程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建立无基因整合的iPSC的高效生成技术体系,为以后建立疾病iPSC奠定基础。利用CBMNC,通过比较不同氧含量,诱导质粒,MNC培养方法和预刺激时间等条件对Episo—mal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BMNC采用红系培养液,培养8d,使用启动子为sFFV(spleen focus forming virus)的Episomal载体,在低氧(3%)条件下诱导,CBMNC重编程效率最高,可达到0.12%。通过分析最佳条件下供体细胞成分发现,表型为CD36+CD71+CD235alow的有核红细胞是重编程最主要的供体细胞来源。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并优化出一种可推广的高效安全的,可以用于临床应用研究的iPSC诱导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thrombus,PVTT)外科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肝叶切除联合经门静脉癌栓切除或经门静脉残端取栓术治疗PLC合并PVTT13例。其中肉眼癌栓10例,镜下癌栓3例。术后3例仅行门静脉化疗(PVC),3例同时行PVC+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1例术后单纯行TACE治疗,6例术后未做化疗。结果无手术死亡,肉眼癌栓全部取出。术后10例出现肝功能损害,其中1例于术后28 d死于肝功能衰竭,余经护肝治疗恢复;5例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液,予胸腔穿刺抽液后治愈。1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60个月。镜下癌栓的3例未复发,非镜下癌栓的9例术后1年内复发6例,行化疗者7例,1年内死亡4例(3例仅行PVC,1例仅行TACE);术后1~2年内复发3例,均为行PVC+TACE者,1~2年内死亡1例。在7例行辅助化疗的患者中,1、2年生存率分别为42.9%(3/7)和28.6%(2/7)。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PLC合并PVTT的有效方法,术后辅以门静脉化疗及TACE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9.
本研究通过携带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探讨CAT对人UC-MSC增殖以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空载体质粒pMSCV-GFP和携带CAT基因的pMSCV-GFP-CAT逆转录病毒载体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人UC-MSC,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并分选获得MSC-GFP、MSC-GFP-CAT两种细胞株;用过氧化氢酶检测试剂盒检测上述细胞株和UC-MSC中过氧化氢酶活力;用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用von Kossa和油红O染色观察成骨和成脂定向诱导分化。结果表明:转染48小时后即可观察到UC-MSC发出绿色荧光,3天后达到稳定状态,随着细胞的传代荧光强度不会减弱。流式细胞仪检测GFP+转染率显示,MSC-GFP为(25.54±8.65)%,MSC-GFP-CAT为(35.4±18.57)%;体外传代培养后检测UC-MSC、MSC-GFP、MSC-GFP-CAT细胞CAT活性分别为:19.5、20.3、67.2U;MSC-GFP-CAT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和脂肪细胞;携带CAT基因载体转染对UC-MSC的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成功获得高表达CAT的UC-MSC,其CAT的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3.4倍,转染对UC-MSC的增殖和分化能力无显著影响,基因转移使UC-MSC保留了成骨和成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1991年4月起用环丙氟哌酸治疗46例小儿肺炎。除1例年龄29个月,其余均在4~12岁。治疗前有明显咳嗽,肺部湿性罗音及阳性X线发现。46例中发热45例,10例最高体温>40℃。环丙氟哌酸以15~25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7~14天,并予对症及支持治疗。如治疗5天后体温无下降,病情无好转作无效,改用或加用其它抗菌药物。结果35例痊愈,6例好转,5例无效,有效率为89.1%;其中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者占77.5%,仅3例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其中1例呕吐呈喷射性,并伴头痛表现,但在停药2天后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未发现骨关节肿痛及运动障碍。所有病例血尿常规检查无异常,27例作肌酐,尿素氮测定均在正常范围,34例作肝功能,2例出现SGPT轻度上升。环丙氟哌酸是新一代喹诺酮类抗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