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53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就我院5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门诊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眼别、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的平均诊断年龄为2岁3个月,没有明显性别差异。初次就诊临床症状:白瞳症(黑朦性猫眼)24例,斜视11例,角膜增大、角膜浑浊8例,眼球突出6例,眼球震颤1例,前房出血2例,健康体检检出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单眼病例居多,占85%,双眼病例占15%。结论:随着眼保健意识的加强,平均发病年龄减小;临床仍以“猫眼”为本病主要首诊症状,但临床特点具有多样性,隐蔽性,迷惑性,易漏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不断升高,该病已成为全世界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ROP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早产、低出生体质量、高浓度吸氧是公认RO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许多研究者还提出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早产儿并发症,输血、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本文就目前新提出的ROP危险因素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RO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4年10月~2002年5月共收治213例(419眼)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感染方式、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其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213例中,194例为阴道分娩,19例为剖宫产。2例对青霉素耐药,28例(33眼)并发新生儿泪囊炎。全部病例治愈。结论: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为产道感染,产道外感染不容忽视。此病临床症状有向不典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KG*2〗探讨儿童轻度过敏性结膜炎中干眼发生的原理及不同方案疗效,为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HTH〗方法〖KG*2〗回顾性分析4~10岁轻度过敏性结膜炎患儿(观察组)101例及健康儿童(对照组)100例。过敏性结膜炎患儿检测过敏原。比较2组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FL)评分、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分析BUT、FL评分、TMH与病程的相关性。观察组根据治疗方案中是否有人工泪液分为A组42例和B组59例,比较A、B组治疗前后BUT、FL评分、TMH。 〖HTH〗结果〖KG*2〗观察组BUT短于对照组;F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2组T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过敏性结膜炎BUT与病程呈负相关(r=-0.439,P<0.01),FL评分与病程呈正相关(r=0.396,P<0.01),TMH与病程无相关性(r=0.043,P>0.05)。治疗后,A、B组BUT长于治疗前,FL评分低于治疗前,A组TMH高于治疗前;A组BUT长于B组,FL评分低于B组,TMH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TH〗结论〖KG*2〗儿童过敏性结膜炎通过降低双眼泪膜稳定性,破坏角膜上皮完整性,造成干眼症状,而对泪液分泌无显著影响。病程越长泪膜稳定性越低,角膜上皮破坏越严重。联合人工泪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12岁儿童屈光参数发育特点,分析其与屈光不正的相关性。方法:描述性研究。共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12岁儿童600例 (1 200眼),通过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及光学生物量仪(IOL-Master)获得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并计算晶状体屈光力。按年龄分成3组,分别为3~6岁组,7~9岁组和10~12岁组。按SE分成5组,分别为远视组、正视组、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年龄、屈光与各屈光参数的关系。结果:3~6岁组,7~9岁组和10~12岁组SE(F=131.5,P<0.001)及晶状体屈光力(F=276.4,P<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小,眼轴长度(F=235.02,P<0.001)、前房深度(F=228.7,P<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角膜曲率(F=0.01,P=0.66)变化稳定。3组SE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80、-0.85、-0.81,均P<0.001),与晶状体屈光力呈正相关(r=0.98、0.92、0.91,均P<0.001)。轻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屈光力与SE呈正相关性(r=0.545、0.601,P<0.001);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屈光力与SE呈正相关性(r=0.675、0.784,P<0.001[1])。矫正年龄和性别后,眼轴长度解释SE 73.6%的变异,晶状体屈光力可解释SE 86.5%的变异。结论: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屈光力是影响屈光发育和近视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994年5月—2003年1月共280例(297眼)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7号腰穿针行鼻泪道探通术,术中辅以鼻腔抗炎、鼻粘膜收缩剂滴鼻。术毕以抗生素眼液和激素配成的冲洗液经上泪小点入路冲洗泪道。结果:280例(297眼)除4例先天性腭裂伴新生儿泪囊炎患儿,估计有广泛的鼻骨畸形,为骨性阻塞,探通失败,余全部治愈。25例(27眼)行2次探通术后治愈。结论:鼻泪道探通术是治疗那些对局部滴药、泪囊按摩、反复加压冲洗泪道等方法无效的顽固性新生儿泪囊炎有效的方法。手术是否成功与探通的时机、技巧及对鼻腔的处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刘勍  皮练鸿  肖军  胡康  方静  陈琳  柯宁 《重庆医学》2011,40(6):565-566
目的调查分析6~15岁儿童泪膜稳定性。方法选择重庆永川地区300例6~15岁儿童(600眼),其中男152例(304眼),女148例(296眼)。定点暗室,定人操作,将0.25%荧光素钠溶液滴入下结膜囊内,在裂隙灯显微镜9 mm钴兰光束下观察,用电子秒表同步记录出现第一个黑斑或黑线的时间。结果在温度为(18.5±2.5)℃、湿度为(55.5±12.5)%条件下,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 up time,TBUT)为(16.92±8.96)s;TBUT在左、右眼及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年龄增加泪膜稳定性有下降趋势(左眼r=-0.12,P<0.05;右眼r=-0.14,P<0.05)。结论 6~15儿童泪膜破裂时间较成人长,泪膜稳定性随年龄增加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泪道探通术联合典必殊眼液治疗先天性泪道阻塞是否优于传统典必殊眼膏注入.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6个月~8岁)424例(525眼)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注入典必殊眼液或眼膏分为眼液组(219例,274眼)或眼膏组(205例,251眼).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手术成功率.结果:典必殊眼液组的手术总成功率达98.2%,显著优于眼膏组82.9%.两组之间的差异随年龄增大而增加.1~2岁患儿眼液组成功率达96.5%,眼膏组为60.4%;大于2岁患儿眼液组手术成功率达91.3%,典必殊眼膏组为51.6%.结论:泪道探通术联合典必殊眼液治疗先天性泪道阻塞疗效佳.  相似文献   
9.
10.
皮练鸿  向代理  胡康  肖军  刘勍 《重庆医学》2003,32(5):519-520
目的 观察额肌瓣悬吊术矫正1—3岁幼儿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重睑成形术原则设计重睑线,在眉弓下缘眶上切迹外例0.5cm作长1.0—1.5cm之辅助切口。在眶上缘额肌附着处制一宽约2.0—2.5cm的似扇形额肌瓣,固定在睑板上。结果 治疗20例(30眼),除1例(1眼)轻度欠矫外,余29眼均取得满意效果,双重睑形成自然美观,无畸形。结论 此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对额肌损伤小,似扇形额肌瓣更接近提上睑肌走向,符合生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