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4篇
医药卫生   3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位肺门气管体层摄影,是放射科较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由于可对气管、支气管的清晰显示,对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熟练掌握选层技术,复习文献及多年的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供同道  相似文献   
2.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ctor,VEGF)对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vEGF抗体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动物肿瘤模型,观察其抑瘤作用;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体内生长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结果VEGF抗体对体内生长的胶质瘤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押瘤率可达82.8%(P<0.01)。经VEGF抗体治疗的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vEGF抗体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而抑制胶质瘤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表现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术,且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结果:支架放置均准确,19例颈动脉狭窄管径恢复到正常,5例狭窄程度减少90%,2例减少70%,10例术中使用了保护装置,1例术后出现梗死区出血,其他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3~12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近期疗效满意。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制定新的测周围静脉(V )压法。方法用输液器和学生尺测周围 V压。结果用输液器测得的数值与常规法比较无明显差异;用新法测得手、足背和头皮压正常值。结论此新法简单、易行、安全、准确、实用。  相似文献   
5.
针灸与物理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的效应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比较针灸治疗方案与物理治疗方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患者的有效率、治疗次数、治疗前后Oswestry下腰背疼痛功能障碍问卷评分,探讨经济、有效的下腰疼痛的治疗方案。方法:将2000—06/2003—0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成针灸组(31例)与对照组(29例)进行对照研究。针灸组采用针刺双肾俞、双大肠俞、阿是穴、双委中(或承山)、双昆仑、双复溜等7对穴,配合艾条悬灸命门穴、腰阳关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物理因子疗法(包括光、电、热等)处理。经4个疗程治疗后,对两组疗效有效率,Oswestry下腰背疼痛功能障碍问卷评分变化,治疗有效患者治疗次数及6个月随访后的复发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别,但Oswestry下腰背疼痛功能障碍问卷评分变化[治疗前、后针灸组分别为(38.58&;#177;5.00),(11.55&;#177;3.24)分;对照组分别为(40.24&;#177;5.80),(18.83&;#177;5.24)分],治疗有效患者治疗次数(针灸组为13.8&;#177;5.3,对照组为17.0&;#177;4.3),及6个月随访后的复发率(针灸组为14%,对照组为42%)比较,针灸组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的治疗中,就物理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热、光治疗与针灸治疗,推荐选取针灸治疗为佳。  相似文献   
6.
垂体Rathke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垂体Rathke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2例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损害和全垂体功能低下,MR及CT检查诊断为垂体Rathke囊肿的患者采用手术清除囊肿,其中20例采用经蝶窦入路,2例采用经翼点入路。结果:术后头痛均缓解,88%视力损害明显恢复,80%全垂体功能低下明显恢复,1例好转。结论:尽管垂体Rathke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但某些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经蝶窦显微手术清除囊肿是治疗垂体:Rathke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成伟  张源 《山东医药》2004,44(30):63-6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SAH分为颅脑损伤性和自发性(非损伤性)两大类。自发性sAH又分为两种.一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病变血管破裂而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怍原发性SAH;一为脑实质内出血而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蛛网膜下腔称作继发性SAH。自发性SAH可见于任何年龄,50~60岁者多见,青壮年亦常见发病。凡能引起脑出血的耨因也能引起SAH.但以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烟雾病和血液病等最为常见。一般都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过腰用力时发病。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囊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肝囊性病变患者行DWI检查,并测量ADC值。包括单纯性肝囊肿15例、单房囊肿型肝包虫病15例、脓腔形成期肝脓肿10例、囊性坏死性肝转移瘤10例。结果单纯性肝囊肿、单房囊肿型肝包虫病、脓腔形成期肝脓肿、囊性坏死性肝转移瘤ADC值分别为(3.85±0.23)×10-3 mm2/s、(3.52±0.53)×10-3 mm2/s、(1.069±0.1)×10-3 mm2/s、(2.159±0.14)×10-3 mm2/s,单纯性肝囊肿、单房囊肿型肝包虫病、脓腔形成期肝脓肿、囊性坏死性肝转移瘤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WI图像上,脓腔形成期肝脓肿、囊性坏死性肝转移瘤呈高信号,而单纯性肝囊肿、单房囊肿型肝包虫病均呈低信号。结论分析DWI图像特点及ADC值在肝脏囊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3.0T MRI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成分及其分布的特点.方法:对37例经超声诊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进行3.0T MRI检查,分析斑块高分辨MR图像,根据斑块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判定斑块不稳定情况,定量测量管腔、管壁、斑块成分的面积比例、纵向长度,并计算总管腔面积、血管负荷指数、偏心指数.结果:3.0T MRI共发现15例不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和稳定性斑块组在血管纵向分布上大面积脂质核心长度分别为7mm、0mm;血管负荷指数中位数分别为0.69、0.58;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82.1%和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偏心分布更明显,狭窄范围更长.平均管腔面积为23.87 mm2、30.16mm2,偏心指数分别为3.65、2.79,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斑块在纵向及血管横断面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3.0T MRI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成分及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