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配合股骨远端徒手锁钉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骨折,辅以股骨远端徒手锁钉技术治疗13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共18例股骨,男9例,女4例;左侧10例,右侧8例;年龄17-53岁,平均36.3岁。根据AO分型:A1型3例,A2型3例,A3型2例;B1型2例,B2型5例,B3型1例;C1型1例,C2型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60(45-135)min,出血量平均为155(50-280)ml。术中透视时间平均为95(50-170)s。无中转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病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5(14-18)d。1例双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脂肪栓塞,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5-11个月(平均8个月)。对膝关节功能评定按照Klemm功能恢复标准评价术后疗效,优14例,良4例,优良率100%。无明显的术后近期并发症。结论:全闭合复位徒手锁钉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患肢功能及骨折愈合快等优点,进一步发挥了交锁髓内钉优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防治中的作用,评估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其足疗程应用防治血栓的必要性.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36例单侧初次行TH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DVT使用药物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LMWH组,每组各68例.利伐沙班组男28例,女40例;平均(61.6±10.7)岁,体质量平均(63.9±11.2) kg.LMWH组男31例,女37例;平均(60.3±12.4)岁,体质量平均(65.5±9.8) kg.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LMWH组术后应用时间为1周,利伐沙班组术后应用时间分别为2周38例,5周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应用药物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情况,以及症状DVT发生率、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LMWH组症状DVT发生率为7.4%,利伐沙班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LMWH比较,初次THA术后DVT防治中利伐沙班更安全、有效,足疗程抗凝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个性化导板体外辅助髋臼下缘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2015年6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例累及前柱的髋臼骨折患者影像学资料。男8例, 女2例;年龄(42.6±2.1)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2例, 前柱+后半横形骨折4例, 双柱骨折3例, T形骨折1例。将患者骨盆CT数据导入E3D软件, 生成数字模型, 模拟骨折复位及复位后模型, 同时生成个性化髋臼下缘螺钉导板。将上述模型导入3D打印机打印, 骨折模型体外复位, 利用导板辅助置入髋臼下缘螺钉。术后模型再次行CT薄层扫描, 数据导入E3D软件, 生成数字模型。观察术后CT图像中螺钉与骨性通道周围骨皮质的位置关系, 比较模拟和体外手术后的数字模型中螺钉位置参数的一致性。结果共生成患、健侧螺钉导板各10个, 3D打印骨折模型体外手术均获得解剖复位, 在导板辅助下共置入20枚髋臼下缘螺钉。术后参照Andrew椎弓根钉位置CT分级标准评定髋臼下缘螺钉位置:Ⅰ级19枚, Ⅱ级1枚。健侧耻骨联合中点至进钉点直线距离、螺钉轴线分别与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夹角模拟值分别为(60....  相似文献   
4.
扩大骨髓腔的末节断指原位缝合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扩大骨髓腔的末节断指原位缝合术效果。方法 对16例17指末节断指行骨髓腔扩大的原位缝合术。术中扩大断指近、远侧骨段髓腔,用一根细克氏针固定骨支架,间断缝合皮肤。结果 16例17指原位缝合术后,2指坏死,2指指尖皮肤部分坏死,其余各指均成活。术后随访4~12个月,除2指指甲缺如,其余外形良好,痛、温觉恢复,指腹两点辨别觉为7~10mm。结论 扩大骨髓腔的末节断指原位缝合术是治疗末节断指简便、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金属对金属(MOM)大直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金属对聚乙烯(MOP)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对30例(30髋)进行MOM大直径全髋关节置换术(MOM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3.7 kg/m2;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6±15)分.同期采用后外侧入路对30例(30髋)进行MOP全髋关节置换术(MOP组),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3.4 kg/m2;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4±17)分.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及影像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4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骨折脱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MOP组有1例患者术后2个月形成深静脉血栓.术后1、3、6、12个月Harris评分MOM组平均分别为(86±3)、(90±3)、(95±4)、(92±4)分,MOP组平均分别为(78±4)、(84±3)、(90±4)、(92±4)分.术后1、3、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OM组髋关节总活动范围平均为239.2°±21.9°,屈髋平均为135.4°±10.9°;MOP组髋关节总活动范围平均为190.1°±16.7°,屈髋平均为95.3°±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M大直径全髋关节置换相比传统MOP全髋关节置换短期疗效好,其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胫骨外髁截骨联合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外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17例胫骨平台外后髁骨折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24 ~ 59岁,平均40.8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V型10例,Ⅵ型7例.均采用胫骨外髁截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后12周内患肢不负重. 结果 17例患者术后获12 ~ 17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17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4周(12~18周).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Rasmussen 评分为18 ~ 26分,平均23.6分,其中优13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4.1%.结论 胫骨外髁截骨显露胫骨平台外后髁骨折联合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外后髁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老年(≥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资料、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术后死亡率等数据资料,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并采用RevMan 5.0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921例患者,其中人工关节置换组439例,内固定组482例.人工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内科并发症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RR=0.51,95 %CI(0.31,0.84),P=0.008;RR=0.26,95%CI(0.11,0.61),P=0.002],术后负重下床时间较早[RR=-50.17,95%CI(-79.65,-20.68),P=0.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RR=3.19,95%CI(0.48,5.91),P=0.020]和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RR=2.99,95%CI(1.45,6.17),P=0.003]均较高.结论 与Gamma钉、DHS、PFN等内固定相比,人工关节置换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但显著缩短术后负重下床时间,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并提高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并不能显著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44分子岩藻糖基化修饰对兔BMSCs流体黏附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的方法体外分离纯化获得兔B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MSCs相关抗原CD44、CD34、CD29、CD105的表达。使用α-1,3-岩藻糖转移酶Ⅵ(α-1,3-fucosyltransferaseⅥ,FTⅥ)对兔BMSCs进行体外岩藻糖基化处理作为实验组,以未经岩藻糖基化处理的BMSCs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唾液酸化Lewis X(sialyl-Lewis X,sLe~X)阳性率及E-选择素结合率。使用Hank平衡盐溶液重悬的岩藻糖基化BMSCs作为实验组(A组),未经岩藻糖基化修饰的BMSCs作为研究对照组(B组),添加EDTA冲洗的岩藻糖基化兔BMSCs作为阴性对照组(C组),利用平行板流室黏附试验检测兔BMSCs流体黏附力。结果兔BMSCs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生长旺盛;第3代BMSCs CD44、CD29、CD105呈阳性表达,而CD34呈阴性表达。实验组sLe~X阳性率为32.52%±1.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8%±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77,P=0.000);实验组E-选择素结合率为41.05%±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3%±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74,P=0.000)。随着流体剪切力的增加,A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UVEC)表面黏附的BMSCs数量先升高后降低,而B、C组HUVEC表面几乎无BMSCs黏附。各剪切力作用下,A组HUVEC表面黏附的BMSCs细胞数均显著多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4分子岩藻糖基化修饰能够增强兔BMSCs的流体黏附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规范化预防性抗凝治疗下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363例,年龄(66±5)岁,男性114例(31.4%),女性249例(68.6%)。将患者分为股骨颈骨折组(n=187)和非股骨颈骨折组(n=176)。按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规范化血栓预防,对围手术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 结果骨折组患者中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2例并发肺栓塞;非骨折组中6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1例并发肺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05)。骨折组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于术前,3例发生于术后;非骨折组6例患者均发生于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和术后均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这类特殊的群体,术前血栓防治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使用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稳定性高等优点[1-2]。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是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基础上,针对亚洲人群改良的防旋髓内钉。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使用PFNA-Ⅱ治疗4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较好。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42例,其中男11例,女31例;年龄69 ~ 91岁,平均75.3岁。左侧24例,右侧18例。按AO分类标准:31-A1型14例,31-A2型21例,31-A3型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内科疾患者39例,合并同侧桡骨远端骨折2例,同侧肱骨近端骨折1例,均排除病理性骨折。其致伤原因:平地摔伤39例;交通伤3例。内固定材料为瑞士Synthes公司的PFNA-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