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1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制作脊髓型减压病大鼠模型,观察成年大鼠脊髓受损后不同时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鼠龄120~250 d ,体质量200~250 g ,24 h昼夜循环光照,自由饮水、取食,室温(24±2)℃。所有动物术前均经 Y 型电迷宫测试,然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8只。第一组:正常对照组;第二组:安全减压组;第三组:减压病组。各组分别于出舱后1d、1周、2周、4周和8周进行血清VEGF含量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安全减压组显示出舱后1 d血清VEGF含量较少,减压病组血清VEGF含量较多,与正常对照组,安全减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减压病组血清V EG F含量1周后下调,1周、2周减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安全减压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05),4周、8周时各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05)。[结论]脊髓型减压病脊髓损伤可上调血清VEGF含量,从而对脊髓损伤起到指导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学闽  李伟  林航  吴品 《医学争鸣》2005,26(23):2132-2132
1临床资料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再发腹痛13(男8,女5)例,年龄28~64岁.术前B超诊断胆囊结石,急诊LC术3例,择期LC术10例.术后再发腹痛时间为2~14 d,临床表现为剑突下、右季肋部阵发性疼痛或牵拉痛,部分伴有腹胀,出现黄疸2例,发热3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卒中急性期患者脑血管血液动力学(CVHD)指标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55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在发病1周内进行CVHD检测,分析各检测指标的特征.结果全部患者的CVHD的积分值均在75分以下,中位数32.5分.与正常男性70岁年龄组CVHD测定值比较,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和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均有明显降低(P<0.01),而脉搏波速、外周阻力、特异性阻抗、以及临界压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卒中发病一周内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积分值降低,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变.CVHD检测能较敏感地反映脑血管供血不足或预警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评价改良kugel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近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的kugel补片对217例237侧腹股沟疝患者施行改良kugel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并通过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患者术后至少5年是否有复发、睾丸萎缩、髂腹股区域异物感、持续性疼痛感及腹股沟相关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迟钝感觉。结果每例侧手术时间20~35 min,平均25 min,术后6~18 h下床活动,平均9 h;术后4~9 d恢复正常日常活动,平均7 d;无伤口感染、伤口血肿,出现阴囊血肿,阴囊积液6例;随访至少5年,复发1例,无睾丸萎缩,腹股沟区无异物感、持续性疼痛(VAS>40)及腹股沟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迟钝。结论改良kugel微创腹股沟疝修补术具有良好近远期临床效果,且操作简单,不受器械限制,学习曲线短,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于血管性痴呆(VD)大鼠,研究用药前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方法:制作VD大鼠模型.随机取用VD大鼠模型12只,分治疗组6只,痴呆组6只.另外,取假手术组6只.治疗组中VD大鼠皮下注射bFGF.治疗5周后,以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来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锥体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痴呆组明显提高,治疗组平均逃避潜伏期(36.93±6.24)s,比痴呆组明显减少(P<0.01),痴呆组、治疗组大鼠在平台象限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7.43±3.11)s、(12.63±3.12)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皮下注射bFGF能明显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6.
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对以头痛起病的脑膜癌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李敬成  林敏  武雷  林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062-7064
目的 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41例,经脑脊液细胞学确诊为脑膜癌病28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形细胞的患者共28例,余13例分别诊断为偏瘫性偏头痛1例,普通偏头痛2例,眼肌麻痹性偏头痛2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3例,肌紧张性头痛3例,静脉窦血栓2例.结论 脑膜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上常以头痛起病,反复CSF细胞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急诊溶栓的价值.方法 分析2006-01~2009-03由我院120接入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内完成超早期溶栓的资料.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院前急救及时,从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和接受溶栓-术后ICU治疗的过程实现无缝衔接.院前急救人员从接120通知出发到患者接受动脉溶栓治疗时间平均(95±6)min,其中到抵达现场时间平均为8 min;从现场急救到接受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平均(81±3)min.术后患者病情明显缓解,术后出血并发症3例,无术中死亡病例.结论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减少后遗症的有效方法.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内展开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能有效地缩短脑梗死治疗时间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脑血管评估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静止性脑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8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Duplex)检查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及斑块未检出率,并对DSA和Duplex检查进行比较。结果:86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62.79%,24.00%,P〈0.01)。86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发生率分别为43.02%(37/86)、16.82%(14/86)和27.91%(24/86)。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70.93%,44.19%,P〈0.001)。Duplex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检查结果与DSA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较高的患病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Duplex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套管复合不同材料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能力,筛选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方法:分别用装配有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丝和人发角蛋白(HHK)的复合导管桥接大鼠10mm长的坐骨神经缺损,术后3、6、9、12周取材,做组织学检查及计量学分析。结果:两种材料均可以诱导神经再生,雪旺细胞和再生神经纤维沿套管的内外表面和桥接材料间隙迁移长入;3周时两种材料已经开始降解,9周时PLGA丝大部分降解,12周时完全降解,HHK降解速度慢于PLGA丝,6周时材料中段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LGA丝组在雪旺细胞数量、神经纤维面积上都高于HHK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材料均有诱导神经再生的作用,PLGA丝组效果更好;桥接丝外面的桥接套管是否有必要保留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HPLC-PDA技术和"化学模糊识别"策略对丹参-红花药对不同制法、不同配比的活性物质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通过建立丹参与红花的化学物质库,并经过对照品峰的紫外信息,建立了4类活性物质的紫外信号网络,并通过网络将丹参-红花中的成分进行快速鉴别与归类,进而通过对称配比设计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丹参-红花配伍的水、50%甲醇水和甲醇煎液中,通过"化学模糊识别"策略分别鉴定出47、57和43个成分。3种不同制法中,丹参酮类成分在甲醇提取液中的相对溶出度最高,其他3类成分在50%甲醇水提取液中的相对溶出度最高。相同制法、不同配比中,所测成分总的相对溶出度的优化范围皆为5∶1~5∶2,总的相对溶出度的最高比例皆为5∶2。结论丹参-红花不同配比与不同制法的化学成分的配伍变化规律有所不同,且存在优化配比,为丹参-红花药对临床配伍合理应用提供了参考,为药对现代基础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