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对异氟烷镇痛及催眠作用的影响。方法在热板法和扭体法镇痛实验中,8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NS组)和异氟烷(异氟烷组,腹腔注射异氟烷1.0 ml/kg)两组;随后各组再均分为4个亚组,分别注射溶媒、辣椒素(125、250、500ng/kg)。记录热板法热板痛阈(HPPT)和扭体法扭体次数。催眠实验中,异氟烷组小鼠腹腔注射异氟烷1.0 ml/kg后,侧脑室注射溶媒、辣椒素(125、250、500 ng/kg),记录给药后小鼠的睡眠时间(ST)。结果与异氟烷+溶媒亚组相比,其余3个异氟烷+辣椒素亚组HPPT降低(P<0.05)、扭体次数增加(P<0.01),但S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TRPV1可能是异氟烷抗热刺激痛和内脏化学刺激痛的靶位之一,但与异氟烷的催眠作用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围麻醉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手术患者体内TNF-α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E)的影响。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4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患者在麻醉后和转机时分别静脉泵注乌司他丁,泵注时间均为1 h。C组患者则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3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1 h(T3),4 h(T4)和20 h(T5)抽取颈静脉球血。采用ELISA法测定颈静脉球血TNF-α和PMNE的浓度。结果:与各自T1相比,两组患者血浆TNF-α的浓度在T2,T3,T4,T5明显升高(P<0.01或P<0.05),T4达到高峰,T5开始下降。TNF-α的浓度C组在T2,T3,T4,T5时明显高于U组。C组患者颈静脉球血PMNE浓度在体外循环开始后均明显升高(P<0.01);U组则在T2,T3,T4明显升高(P<0.01),T5回落接近手术前但高于手术前水平(P<0.05)。而C组的PMNE浓度在T2,T3,T4,T5时升高幅度明显高于U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CPB心脏手术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从而可能对CPB后机体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内T细胞死亡偶联基因8(TDAG8)的表达。方法体重250~280g的SD成年雄性大鼠36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内线栓阻断法(MCAO)模型。IR组大鼠缺血2h后再灌注24h。再灌注结束后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并检测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内的TD-AG8mRNA及TDAG8蛋白表达。结果 IR组脑缺血半暗带内TDAG8mRNA及TDAG8蛋白表达明显高于C组和S组(P<0.01);C组与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DAG8可能参与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 T细胞死亡相关基因8(T cell death associated gene 8,TDAG8)受体是一种质子敏感的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在机体内广泛表达,但其生物学功能和临床相关性仍不十分清楚.随着对TDAG8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TDAG8变构激动剂和变构拮抗剂的发现,为揭示TDAG8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目的 通过论述TDAG8可能介导的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阐述TDAG8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相关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内容 系统性地综述TDAG8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趋向 TDAG8可能是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器.  相似文献   
6.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PCEA施行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哌卡因属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对心脏毒性低,对母胎较安全,用其低浓度施行硬膜外腔无痛分娩,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镇痛效果良好,运动阻滞较轻,因此被誉为“可行走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技术,但何种浓度为合适,临床上尚未完全定论。本文观察比较三种浓度罗哌卡因PCEA实施无痛分娩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新的物理模型下探讨浓度效应的规律。方法利用热力学的宏观理论和高等数学的思维方法,在新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浓度效应的关键因素。结果随着麻醉药吸入浓度的增加:①血液对麻醉药的摄取率大于其它混合气体的平均摄取率时,浓度效应越来越明显;②前者小于后者时,浓度效应越来越不明显;③两者相等时,浓度效应趋于稳定。结论浓度效应能用新的物理模型予以解读;浓度效应是否趋于明显,其关键因素在于血液对麻醉药的摄取率与血液对其它混合气体的平均摄取率的相对大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吸入气体摄取率对第二气体效应的影响,得出第二气体效应存在的条件。方法利用热力学的宏观理论和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分两个层面讨论第二气体效应:第二气体效应存在的条件;不存在的条件。结果当第一气体的摄取率大于氧的摄取率时,存在第二气体效应;当第一气体、第二气体及氧的摄取率三者分别相等时,不存在第二气体效应;当第二气体的摄取率、第一气体和氧的平均摄取率二者相等时,不存在第二气体效应。结论第二气体效应的存在不是必然的,是有条件的,可从吸入气体摄取率的角度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对瑞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OIH)的影响,并测定其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择期全麻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48例,随机区组设计均分为六组,其中五组在麻醉诱导后分别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0.14mg/kg(P1组)、0.20mg/kg(P2组)、0.28mg/kg(P3组)、0.40mg/kg(P4组)、0.57mg/kg(P5组),另外一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组)。各组均采用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25μg·kg-1·min-1、丙泊酚3~4mg·kg-1·h-1维持麻醉。记录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清醒拔管后15min的VAS评分,用概率回归法计算帕瑞昔布钠减轻瑞芬太尼致术后OIH的ED50。结果各组患者的苏醒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15min P2、P3、P4、P5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或P<0.01)。帕瑞昔布钠减轻瑞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ED50是0.26mg/kg(95%可信区间:0.13~0.37mg/kg)。结论帕瑞昔布钠可减轻瑞芬太尼所致的术后OIH,其ED50是0.26mg/kg。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啶对靶控输注异丙酚意识消失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普外科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25~50岁,体重41~68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40):异丙酚组(P组)、右美托咪啶0.5μg/kg+异丙酚(D1P组)和右美托咪啶1.0μg/kg+异丙酚(D2P组).每组再分为5个亚组(n=8):异丙酚效应室靶控浓度0、1、2、3和4 mg/L组(P0~4组).P0~4组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1、2、3和4 mg/L;D1 P0~4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5 μg/kg,输注速率0.05μg·kg-1·min-1,输注结束后5min时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1、2、3和4 mg/L;D2 P0~4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1.0μg/kg,输注速率0.1 μg· kg-1 ·min-1,输注结束后5min时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1、2、3和4mg/L.异丙酚靶控输注3 min时记录OAA/S评分和BIS值,OAA/S评分≤2分判定为意识消失.采用Probit法计算半数患者意识消失时异丙酚的效应室靶浓度(EC50)和半数患者意识消失时的BIS值(BIS50)及其95%可信区间,采用Smith法计算BIS值对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结果 与P组比较,D1P组和D2P组EC50降低,BIS50升高(P<0.05或0.01),预测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P组和D2P组EC50、BIS50和预测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时BIS 值可准确预测患者的意识水平,而意识消失时的BIS值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