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刺对免疫抑制的Cx43基因敲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对免疫抑制的Cx43基因敲除小鼠(Cx43+/-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针刺信号传递机制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8~9周龄雄性Cx43+/-小鼠及野生型小鼠(Cx43+/+鼠)各18只,分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 mg/kg)制造免疫抑制模型。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及"关元"穴,每5 min行针1次,每次30 s,留针15 min,连续治疗7 d。计算各组小鼠的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数。结果:Cx43+/+鼠及Cx43+/-鼠的模型组与各自的正常对照组相比,其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数及CD3+%、CD4+%均明显降低(P<0.05,0.01),提示两种动物模型组免疫功能显著低下。在Cx43+/+小鼠上,针刺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数、CD3+%、CD4+%、CD8+%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针刺可增强免疫功能;而对于Cx43+/-小鼠,针刺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数、CD3+%、CD4+%、CD8+%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基因Cx43敲除后针刺的效应消失。结论:Cx43基因的敲除抑制了针刺改善免疫力效应的产生,提示以Cx43为主要组成的细胞间缝隙连接(GJ)可能在针刺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信号传递通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GJ可能与针刺改善免疫力效应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栀子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的干燥成熟果实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栀子的果实中分离鉴定了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芦丁(3)、5-羟基-7,3′,4′,5′-四甲氧基黄酮(4)、5,3′-二羟基-7,4′,5′-三甲氧基黄酮(5)、5,7-二羟基-3′,4′,5′-三甲氧基黄酮(6)、5,7,3′-三羟基-8,4′,5′-三甲氧基黄酮(7)、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8)、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9)、5-羟基-6,7,3′,4′,5′-五甲氧基黄酮(10)、5,7,3′,5′-四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11)和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12).结论:化合物6和8为首次从栀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偏瘫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发生的特点 ,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LUNAR双能X线骨密度仪 ,对 1 56例住院治疗的偏瘫患者的骨密度及骨矿含量进行测定 ,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偏瘫后 3~ 6个月骨质疏松发生率最高 ,达 44 .4% ,9~ 1 2个月骨质疏松发生率最低 ,为 2 1 .1 % ,总体骨质疏松发生率为 30 .8% ;弛缓性瘫比痉挛性瘫的偏瘫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患侧上肢的骨矿含量与健侧上肢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 ,患侧上肢明显低于健侧上肢 ;患侧下肢的骨矿含量与健侧下肢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偏瘫患者的骨量随偏瘫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且骨量减少是可逆转的 ;早期行康复训练可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充分掌握偏瘫患者的骨质情况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恢复作用。方法:51例脑卒中患者分入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PT),实验组加BWSTT。共6周,5次/周,1单元/天,30min/单元。训练前后各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后实验组FAC评分、FMA下肢评分、步速、步长均明显提高(P<0.05),患侧单肢支撑期明显延长,双侧支撑期明显缩短(P<0.01),而对照组仅FMA下肢评分明显提高(P<0.001)。两组间对比,仅FMA下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均为实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BWSTT可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增加患侧单肢支撑期,减少双侧支撑期,改善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帕金森病(IPD)患者与特发性震颤发展为帕金森病(ET-PD)患者的震颤特征及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NMS)的差异。方法分别纳入IPD患者(IPD组)33例及ET-PD患者(ET-PD组)21例,分析2组患者的运动症状及NMS,比较2组患者黑质超声,静止性、姿势性震颤的频率和波幅及收缩型式差异。结果IPD组较ET-PD患者更易出现便秘(81.8%vs 33.3%)、嗅觉减退(51.5%vs 19.0%)、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63.6%vs 28.6%,P0.05,P0.01);IPD组与ET-PD组黑质强回声面积比较无显著差异[(0.30±0.04)cm2vs(0.31±0.08)cm2,P=0.697)]。IPD组单侧起病比例和下颌震颤发生率高于ET-PD组(100.0%vs 61.9%,P0.01;51.5%vs 23.8%,P0.05);头部震颤发生率显著低于ET-PD组(6.1%vs 42.9%,P0.01);静止性震颤高于ET-PD组(84.8%vs 52.4%,P0.01),姿势性震颤低于ET-PD组(81.8%vs 100.0%,P0.05);上肢静止性及姿势性震颤的频率低于ET-PD组[(4.01±1.49)Hz vs (4.87±0.73)Hz,P0.05;(5.03±1.18)Hz vs (5.79±1.05)Hz,P0.05],2组上肢震颤波幅、下肢静止性及姿势性震颤的频率和波幅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上肢静止性震颤均以交替收缩型式为主,ET-PD组下肢静止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均以同步收缩型式为主。结论 IPD患者与ET-PD患者具有不同的NMS和不同的震颤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浅析何兴伟教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回顾整理何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总结其诊治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思辨过程和具体方法。结果:何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病机认识独特,治疗手段颇具特色:①强调探明病因、准确设定急性期病程是关键;②基于脑髓神机理论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进行病机探索;③从醒神通督立法是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重要途径;④治疗时,强调中西医并重,采用醒神通督改良温针灸为主,多种治疗手段为辅,以促进头面部脉络通畅、神机运转复常,进而恢复脑髓神机对皮部、筋肉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调控。结论:何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具有后遗症发生率低,远期恢复效果、佳见效快、后遗症发生率低等优势,立法切中病机,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湿病是中医临床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可见于内、外、妇、儿各科,由于妇女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湿邪为患在妇科中较为多见,且随着社会发展,这种致病因素致病性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民族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异同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分别对肃南县的汉族和裕固族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汉族和裕固族学生家长在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汉族学生家长对子女有更多的严厉惩罚和干涉保护倾向;汉族学生母亲的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也显著多于裕固族学生的母亲.结论裕固族与汉族父母教养方式有量著差别.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因素比较、均匀设计、正交设计等方法,考察了半夏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诱导以及植株再生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外植体来源、激素种类和水平、基本培养基类别均对半夏愈伤组织的诱导有直接影响;影响胚状体诱导的主要因素为活性碳,此外,培养基种类、天然附加物对胚状体诱导也有一定影响;较低浓度的6-BA和NAA对半夏胚状体再生植株有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腔镜手术对乳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肿瘤生长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采用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的3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行开放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肿瘤生长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肿瘤生长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指标均低于术前;观察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腔镜手术对乳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肿瘤生长相关指标的影响值得肯定,且其微创特点更具优势.有助于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