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0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D1(cyclinD1)、视网膜母细胞瘤产物 (Rb)和p16是调节细胞自G1期进入S期的重要物质 ,在肿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实验组为 5 4例星形细胞瘤手术切除标本 ,常规病理学检查证实 ,Ⅰ级 10例 ,Ⅱ级 13例 ,Ⅲ级 14例 ,Ⅳ 14例 ;6例活检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1 .2 实验方法 用搓网法制备单细胞悬液 ;基因蛋白标记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cyclinD1抗体是鼠抗人单克隆抗体 ,Rb抗体是鼠抗人多克隆抗体 ,p16抗体是鼠抗人单克隆抗体。三种抗体均为SantaCruzUS产品。具体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 ;在荧…  相似文献   
2.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误诊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是脊髓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但急性脊髓炎等脊髓疾患亦有类似症状。早期确诊对患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评价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组、阿司匹林200 mg/d组、阿司匹林300 mg/d组,每组60例,在服药前及服药后7d、6个月、1年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服药后各时间点血小板抑制率与服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阿司匹林100 mg/d组和阿司匹林200 mg/d组血小板抑制率呈逐步减低趋势,而阿司匹林300 mg/d组呈轻度递增趋势.三组服药前、服药后7d、服药后6个月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服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阿司匹林300 mg/d组血小板抑制率[(93.8±18.6)%]显著高于阿司匹林200 mg/d组[(83.7±11.2)%]和阿司匹林100 mg/d组[(76.6±12.8)%](P<0.05).阿司匹林100 mg/d组血小板抑制率低于50%者9例,阿司匹林200 mg/d组5例,阿司匹林300 mg/d组3例,阿司匹林300 mg/d组1年内发生消化道溃疡出血2例.结论 适当的阿司匹林剂量(100、200、300 mg/d)均能起到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在100 mg/d基础上增加剂量血小板抑制率在短期内(≤6个月)未见明显增加,但长期(1年)存在差异,可能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较少有关,而出血风险却相对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探究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偏头痛患者20例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发作间期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中国成人TCD正常范围的统计学研究》中的数据和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双侧PCA的Vm低于正常人群(P0.05);双侧MCA、ACA的Vm与正常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患者头痛侧与非头痛侧MCA、ACA和PCA的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PCA的Vm较正常人减低,而ACA及MCA平均血流速度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分水岭脑梗死( WSI)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方法2012年10月~2014年5月连续收集入住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WSI患者86例( WSI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WSI的脑梗死患者86例(非WSI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WSI组糖尿病、低灌注比例高于非WSI组(P=0.024、0.043),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水平均低于非WSI组(P=0.016、0.030);WSI组皮层小梗死发生比例、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比例、前/后交通动脉均不开放比例均高于非WSI组( P=0.000、0.016、0.007、0.021);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比例低于非WSI组( P=0.033)。结论 WSI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低灌注及低血压,发病原因为脑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和低灌注事件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微栓塞、Willis环血流代偿。  相似文献   
6.
脑水肿是神经科的常见并发症,常是导致原发疾病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临床主要采用脱水降颅压的方法对症治疗,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关于脑水肿的形成机制,目前存在着自由基失衡、钙离子超载、脑微循环障碍、脑细胞膜分子结构紊乱等学说,但上述学说均未能完全阐明脑水肿的发生机制。众多学者认为,脑水肿的关键问题是水、电解质在脑组织中的病理性蓄积,从而破坏了脑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造成内环境失平衡,脑细胞功能紊乱。因此,研究脑组织中水分子转运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探讨Hp感染是否为IS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及Cochrance Collaboration database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 995~2009年。由2名评价者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纳入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进一步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及偏倚评估。结果共纳入11篇相关文献,其中与IS相关9篇(病例组1575例,对照组1 720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相关7篇(病例组510例,对照组944例)。异质性检验提示,Hp与IS及LAA的研究间均存在异质性(I~2=58%,I~2=60%)。病例组与对照组的Hp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OR=1.57,95%CI:1.23~1.99);Hp感染与LAA亦存在相关性(OR=2.24,95%CI:1.46~3.43)。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漏斗图表明存在发表偏倚,提示缺少小样本的阴性结果文献。结论 Hp感染是IS的危险因素,且与LAA的相关性更为密切;病例对照研究论证强度较低,仍需更多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以证实Hp在IS及其亚型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氟西汀辅助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均采用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评分排除抑郁症。将9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西汀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治疗等)和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针灸治疗、痉挛的防治等),氟西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药物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90 d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定,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FMMS评分、MBI及NIHSS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氟西汀组患者FM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8.15±15.45比61.71±15.30);MBI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70.39±15.47比62.93±15.9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5.50±2.31比6.29±2.7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氟西汀辅助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非抑郁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客观评价中药龟羚帕安胶囊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非痴呆帕金森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观察非痴呆帕金森病( PD)患者识别、区分熟悉和不熟悉人名的认知能力有无损害,以及年龄与PD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MS 32导脑电地形图机及其处理系统,以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名作为诱发ERP的方法 ,观察32例P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群的变化.结果 (1)PD组熟悉人名和不熟悉人名诱发的P3波幅之差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 );(2)PD组无论熟悉人名与不熟悉人名诱发的N2、P3潜伏期与患者年龄有显著正相关性(P <0.05~0.01).65岁以上PD组与对照组相比,N2、P3潜伏期显著延长(熟悉:P<0.01 ;P<0.01;不熟悉:P<0.01;P<0.01);熟悉人名诱发的P3波幅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熟悉人名与不熟悉人名诱发的波幅差距进一步缩短.结论 非痴呆PD患者识别熟悉人名的认知能力下降,并与年龄呈负相关.事件相关电位可检测 PD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