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华南、西南各省高发。好发年龄为40岁~59岁,男女比例为2.5~4:1。鼻咽腔是被颅底、颈椎、软腭背侧、鼻腔后端围绕的一个深在腔隙。颅底中线及中线旁结构如蝶窦、海绵窦、斜坡、岩尖等刚好在鼻咽顶壁及顶侧壁上方,并有破裂孔、卵圆孔等天然孔道相通。因此,鼻咽癌伴颅底、颅内受侵多见,主要破坏颅底骨质、副鼻窦和颅内其他组织,是肿瘤T分期较晚表现。临床工作中,所见初次就诊鼻咽癌患者很多已出现颅底颅内受侵表现。因此,正确判断鼻咽癌有无颅底骨质破坏及颅内侵犯对临床诊疗极其重要。本文总结了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初诊鼻咽癌时于治疗前行鼻咽CT及鼻咽MRI检查的43例病例,予以分析比较CT及MRI检查对鼻咽癌颅底、颅内侵犯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鼻咽癌原发肿瘤MRI横截面最大径(MDAPPT)的预后价值。方法 搜集2005—2007年间初治、病理证实、无远处转移且行鼻咽部和颈部MRI扫描的鼻咽癌患者333例临床资料,在MRI上测量最大径,Logrank法单因素及Cox法多因素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鼻咽癌T1、T2、T3、T4期患者MDAPPT中位数分别为21.2、30.0、38.0、52.3 mm。全组MDAPPT≤30、>30~50、>50 mm患者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1.3%、70.1%、51.5%(P=0.000),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1.3%、70.0%、48.9%(P=0.000),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分别为85.5%、 86.5%、67.2%(P=0.000),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率分别为97.7%、91.5%、83.3%(P=0.013)。多因素分析发现MDAPPT是影响PFS、DMFS的预后因素。T3~T4期MDAPPT≤50、>50 mm患者5年OS和PFS及DMFS分别为69.4%、52.2%(P=0.004)和68.0%、49.6%(P=0.001)及84.0%、66.8%(P=0.001)。全组MDAPPT≤30 mm患者中T1、T2、T3、T4期的5年LRFS分别为100%、95.8%、96.3%、100%(P=0.643)。结论 MDAPPT是影响鼻咽癌PFS和DMFS的预后因素,MDAPPT是鼻咽癌T晚期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不同T分期中MDAPPT小的局部控制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张洋  张宁  王巍  李绍恩  吕志倩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3):2663-2664
目的:探讨MRI(核磁共振)检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与触诊法比较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我医院肿瘤医院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病例108例,MRI全部行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及Gd—DTPA增强扫描,MRI结果与触诊法进行比较。结果:108例颈淋巴结阳性触诊法检出73例,检出阳性率为67.59%;MRI检出91例,检出阳性率为84.26%,MRI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触诊法,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7,3199,P〈0.01)。结论:MRI应用于鼻咽癌放疗前对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可明显提高颈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MR对鼻咽癌局部侵犯规律及其临床靶区勾画指导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评价鼻咽癌局部侵犯的规律性,探讨临床靶区(CTV)勾画.方法:连续收集具备鼻咽及颈部MR扫描的初诊鼻咽癌患者345例.由两位影像学医师独立阅片,根据受侵的发生率,将各解剖结构划分为高危组(≥35%)、中危组(≥5%~35%)和低危组(<5%)3个等级.结果:高危组解剖结构毗连于鼻咽腔,中危组和低危组解剖结构与鼻咽腔间隔解剖屏障.高危组解剖结构受侵时,毗连中危组解剖结构受侵发生率高达54.3%.高危组解剖结构未受侵时,毗连中危组解剖结构受侵的发生率<10.0%.高危组或中危组解剖结构受侵时,毗连低危组解剖结构受侵的发生率高达40.0%.鼻咽癌非中线结构双侧同时受侵的发生率较低(<10%),椎前肌除外(11.9%).结论:鼻咽癌遵循从近到远逐步进行局部侵犯,跳跃性扩散较为罕见,神经孔道是重要的扩散途径.鼻咽癌非中线结构双侧同时受侵的发生率较低,鼻咽周围解剖结构的选择性CTV勾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布的规律。方法 对2003年7月至2005年3月的303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抗肿瘤治疗前行MRI检查,测量所有咽后淋巴结的最大轴径、最小轴径和冠状长径值,并记录其中心所在位置和头尾所在位置。结果 177例患者中共检出264个阳性咽后淋巴结。阳性咽后淋巴结的最小轴径、最大轴径和冠状长径均值分别为9.9 、12.9 和22.4 mm。同侧咽后间隙存在2、3、4个阳性淋巴结的患者分别有21例、3 例和1例。按中心位置记录,位于枕骨、C1、C1/C2间隙、C2、C2/C3间隙、C3和C4的阳性淋巴结数量分别为27、166、40、23、5和2个;淋巴结的最小轴径均值分别为6.8、9.9、12.5、10.4、9.3 和8.0 mm。结论 鼻咽癌同侧咽后间隙中阳性淋巴结簇集分布少见。从C1~C3椎体,咽后淋巴结的转移率呈现递减趋势。直径以C1/C2间隙处最大,顺沿枕骨和C3椎体头尾两端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同期顺铂化疗加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安全性、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40例晚期鼻咽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同期顺铂化疗和调强放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西妥昔单抗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过7周规范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4.27,P〈0.05):研究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皮肤干燥、发热、放射性咽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同步化疗顺铂方案及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效果优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容易耐受该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转移癌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的疗效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56例骨转移癌采用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病灶,并行骨扫描(ECT)检查,设对照组46例,予单纯放疗或药物治疗.结果 56例观察组患者中,疼痛减轻者总有效率94.6%,经ECT检查影像示有效58.9%,对照组止痛总有效73.9%,影像示有效3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射治疗联合唑来膦酸的止痛疗效显著,并可改善骨转移癌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复发鼻咽癌是难治性恶性肿瘤,既往临床再次治疗失败率较高,且毒副反应较多,作者总结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本科采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放疗和化疗治疗复发鼻咽癌1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CND1)基因G870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高危型(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相关宫颈癌患者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经组织病理学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ybird capture II,HC-2)确诊的HR-HPV相关宫颈癌患者273例;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RFLP)技术检测CCND1基因G870A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分析其与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与AA基因型相比,携带GA基因型和GG基因型患者发生局部放疗失败(ORGA=2.74,95% CI 1.37~5.46;ORGG=3.01,95% CI 1.42~6.39)和复发转移(ORGA=2.52,95% CI 1.12~5.63;ORGG=3.95,95% CI 1.68~9.26)的风险明显增加,且无复发转移生存期明显缩短(PGA=0.010,PGG=0.045)。结论:CCND1基因G870A位点多态性与HR-HPV相关宫颈癌患者放疗敏感性及复发或转移风险相关,可能是宫颈癌放疗疗效及复发或转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MRI评价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对放、化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07年间经病理证实的初治及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333例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行鼻咽部和颈部MRI扫描并经二维、三维放疗或加化疗。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95.2%。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139例(41.7%),椎前间隙受侵组较未受侵组T分期、临床分期明显增加(χ2=90.41、54.03,P=0.000、0.000)。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组与未侵犯组5年总生存率(O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及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FS)分别为58.8%与77.5%(χ2=11.95,P=0.000),77.8%与85.0%(χ2=2.56,P=0.110)及88.3%与91.8%(χ2=1.51,P=0.220)。经N分期调整后两组5年OS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χ2=9.93,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椎前间隙受侵不是影响鼻咽癌OS、DMFS、LRFS的预后因素(χ2=0.43、0.08、0.00,P=0.512、0.783、0.971)。结论 鼻咽癌椎前间隙受侵发生率较高且比未受侵者的OS低,但椎前间隙受侵不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