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解毒中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主症计分、血瘀证计分、心绞痛计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方法将介入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1例随机分为活血解毒组(30例)与活血组(31例)。两组均服药两周,两周后对治疗前后中医主症计分、血瘀证计分、心绞痛计分、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心电图进行观察;以后每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1次,随访6个月,重点观察生存质量、终点指标发生的情况。结果活血解毒组治疗后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水平,而活血组治疗后效果不显著(P〉0.05)。与活血组相比,活血解毒组有进一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计分的作用趋势。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解毒药物可降低介入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水平,改善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继发于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也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70年代已有研究发现,在除外导致心功能低下的诱因如高血压、嗜酒、先天性心脏病或瓣膜病的糖尿病患者中,观察到一种特殊的心肌功能损害。于1974年,Hambry等首次提出了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糖尿病心肌病是由于糖尿病状态下糖、脂代谢障碍导致心肌、血管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住院期间的预后。方法将连续247名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分为3组:≥75岁为高龄组(研究组,63例),65~74岁(老年组,80例)及<65岁(低龄组,10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高龄组及两个对照组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住院期间的预后。结果高龄组患者的外周血管严重病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钙化弥漫性病变多于两个对照组,但三组PCI治疗的成功率相当(分别为90.5%、93.8%和95.2%,P>0.05);高龄组患者PCI后24h内肾功能恶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龄组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心血管事件(死亡、再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2.7%、7.5%、2.9%,P=0.02)。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的高龄AMI患者直接行PCI治疗安全可行;但近期疗效略逊于低龄患者。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本研究对直接支架置入 (DS)与球囊预扩张支架置入 (BA +S)的手术及长期临床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2 0 0 0年 2月至 12月对 15 5例符合DS入选标准的血管病变患者进行非随机分组 ,DS组 82例 ,BA +S组 7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本研究的主要人群 ,DS组及BA +S组分别为 91%及 89% ;2组间年龄 ,性别及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DS入选标准 :血管直径≥ 2 5mm ;血管狭窄≤ 90 %(目测法 )。对血管过度迂曲或成角大于45°及严重钙化的病变血管不列入此研究。 2组患者所用支架均为新一代球囊预装管状支架。临床终点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要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诊断为CSF患者20例,CAG显示无管腔狭窄及无慢血流的正常血流速度(NCF)者24例为对照组,使用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C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并分别测定2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2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及血脂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别。CSF组血清MMP-9、TNF-α水平较NCF组明显增高(P<0.05),但2组的hs-CRP、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MMP-9、TNF-α2种炎症因子可能介导或参与了CSF形成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血清MMP-9、TNF-α水平的检测及对CSF的诊断有一定的判断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重组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尿激酶原(Pro-UK)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2003-02~2004-03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6h以内患者,分别给予Pro-UK或尿激酶(UK)。观察主要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共入组26例患者,Pro-UK溶栓患者16例,UK溶栓患者10例。溶栓后90min冠脉造影心肌梗死溶栓(TIMI)3级血流率分别为:56·25%(9/16)和70%(7/10)(P=0·683),其中Pro-UK50mg为66·7%(4/6),60mg为75%(3/4);TIMI2/3级血流率分别为:56·25%(9/16)和80%(8/10)(P=0·399)。各种安全性指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ro-UK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UK组显著高,提示Pro-UK具有高的纤维蛋白特异性。结论Pro-UK溶栓治疗50~60mg安全有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依洛前列素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73岁,主因“间断活动后胸闷气促7年余,加重1周”于2006年6月9日急诊入院。近1周来明显加重,休息时也胸闷喘憋。曾运动后晕厥5次。3年前诊断为重度肺动脉高压(PH),排除肺栓塞等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应用Amplatzer非对称形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探讨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4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45例患者共接受46次手术.1例3岁患儿经导管检查证实为双孔VSD,因检查时间过长和造影剂已用足量,改日手术成功;1例患者术后4小时发生溶血,保守治疗4天无效,改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一个月发生偏头痛,经治疗痊愈.结论: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治疗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为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可取代部分病例的外科治疗.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介入放射学中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与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介入诊疗中工作人员辐射防护与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测定与研究,对相关影像因素的特点加以探讨.方法分别测定影像增强器照射野的大小、管球角度改变、冠脉造影中不同手术体位对受检者和第一术者体表入射剂量的影响,对介入诊疗中重要站立区域的辐射剂量进行测定与评价,测定和研究介入诊疗区域内辐射场的分布情况.结果成功测量各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数值.结论影像增强器照射野越大,受检者所受剂量越小,影像增强器照射野的改变对第一术者所受剂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对第一术者而言足位辐射剂量最大,头位次之,其他体位辐射剂量相对较小.冠脉造影中正足位的面积剂量乘积值最大,其次为右足位.对第一术者的剂量贡献绝大部分是距地面高60-80cm处剂量高区散射束所致.一般的,被检者左上辐射场的强度最高.被检者右侧一般为手术人员站立处,必须加以防护.在介入手术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防护装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皮介入和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用普通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导引导管经皮介入和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经肺动脉造影确诊后即刻用普通PTCA导引导管行肺动脉内碎栓、吸栓及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处理前后的肺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4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处理前后肺动脉压从(57.23±6.21)mmHg(1mmHg=0.133kPa)降至(36.34±4.05)mmHg(P〈0.01),血氧饱和度从(81.41±4.32)%升至(97.01±2.02)%(P〈0.01),症状明显改善,无出血、血管破裂、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普通PTCA导管经皮介入结合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压和提高血氧饱和度,未发现明显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