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1例眼内异物B超及X线定位诊断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B超主要在非金属眼内异物、眼球壁异物、眼内异物伴外伤性并发症的病例诊断中优于X线定位诊断。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及较小伤口有眼内容物嵌顿的病人也有较明显的优越性。同时也显示在眼球下方较小异物与陈旧性积血块鉴别较困难。  相似文献   
2.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h淋巴细胞分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的分化取向及其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四色荧光抗体染色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及正常对照外周血CD4^+/IFN-γ^+Th1)、CD4^+/IL-4^+(Th2)细胞含量,并采集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提取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扩增(RT-PCR)检测Th1细胞因子受体IFN-γR mRNA表达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组Th1细胞含量、Th1/Th2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h2细胞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Th1细胞因子受体IFN-γR 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存在着Th细胞亚群分化失衡,可能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神经节及神经干感染所致疱疹性疾病[1].其表现为皮肤潮红,成簇水泡沿人体某部位的神经区域分布,皮肤灼痛,疼痛常扩大到皮损范围以外,即使皮疹消失,尚有部分患者遗留神经痛[2].患者产生皮肤烧灼感及难以忍受的神经剧烈疼痛,常致使患者失眠、烦躁、焦虑及抑郁[3].该病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固病症之一,目前国内外临床治疗特别棘手[4].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是指将患者置于一个密闭、高压的环境中,吸高浓度的氧气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5].HBO治疗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HBO治疗对带状疱疹疗效的影响及其疼痛、抑郁等症状改变的研究尚不多.本研究旨在探讨HBO对带状疱疹患者疗效及疼痛、抑郁等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肛周尖锐湿疣有多发、易复发、疣体巨大等特点,临床治疗尤为棘手,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冷冻、激光及外用细胞毒药物等的复发率偏高.吕萍[1]统计的CO2激光治愈率为26.31%,复发率50%.任雁威等[2]的研究表明,单纯液氮冷冻治疗的复发率为40%.近几年来,随着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的广泛应用,尖锐湿疣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它具有靶向性治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治疗次数多,费用较高,尤其对于疣体较大、较多的部位疣体清除率低.为了更好的降低复发率最大程度减少治疗次数,本研究组于2010年4月-2011年5月对光动力联合液氮冷冻治疗肛周尖锐湿疣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由左氧氟沙星诱发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女,82岁.因发现躯干、四肢起红斑、水疱伴瘙痒7 d来诊.患者半年前曾有服用左氧氟沙星过敏史,该次服药后次日即引起红斑水疱性皮疹.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表皮下水疱,疱内含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报告IgG、C3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呈线状沉积.结合皮疹特点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目的观察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单独采用NB-UVB照射或联合糠馏油硼酸氧化锌软膏(PBZS)封包治疗寻常性银屑病87例,并以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价疗效,分析性别、皮肤类型、临床分型及临床分期对疗效的影响,同时对采用其他方法治疗的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的评价。结果在(17.60±4.42)d、(16.90±5.80)d、(25.80±6.67)d治疗后,NB-UVB组、NB-UVB+PBZS组及回顾分析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6.3±24.6)%、(88.1±28.7)%、(76.5±26.2)%;与回顾分析组比较,NB-UVB组与其疗效相当(P>0.05),但治疗时间显著缩短(P<0.05),而NB-UVB+PBZS组则在更短的治疗时间(P<0.05)取得了更好的疗效(P<0.05);疗效相关因素分析表明,点滴状略优于斑块状、进行期略优于静止期(0.01相似文献   
7.
TRP-1编码基因反义核酸对黑素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构建酪氨酸相关蛋白-1(TRP-1)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TRP-1高表达的黑素细胞及恶性黑素瘤细胞,进一步研究其对黑素细胞及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TRP-1基因反向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染黑素细胞及恶性黑素瘤细胞。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RP-1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TRP-1蛋白水平的改变。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并用L-多巴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的改变。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反义表达载体pcDNA3.1/TRP-1(-),转染细胞稳定表达TRP-1反义核酸。RT-PCR提示TRP-1mRNA水平显著下降,免疫印迹提示其TR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流式细胞检测表明反义TRP-1转染细胞发生细胞周期G1期阻滞。转染组黑素细胞及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分别达46%和54%。结论 TRP-1在黑素细胞及黑素瘤细胞的增殖及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RP-1反义核酸转染细胞细胞周期受到阻滞,酪氨酸酶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西安及重庆两所医院20年来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趋势;比较两地差异;探讨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病诱因。方法 收集198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新确诊的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185例具备完整病理资料者进行分析。结果 63.3%的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生于肢端;依据临床病史,15.8%原发部位曾有先天性小痣;20世纪80、90年代皮肤恶性黑素瘤分别占同期病理活检数比例为0.053%、0.094%,该比例的年增长率为3.9%;20年来面、颈部皮肤恶性黑素瘤比例逐渐增加,足部减少。结论 肢端是皮肤恶性黑素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20年来上述两所医院皮肤恶性黑素瘤占活检数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在胸部爆炸伤后早期应用,观察p38 MAPK、NF-κB p65 mRNA表达变化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对胸部爆炸伤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 健康白色家兔78只,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6只);胸部爆炸伤后ALI组(18只),地塞米松治疗组(18只),山莨菪碱治疗组(18只),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联合治疗组(18只).地塞米松按2 mg/kg体质量剂量在致伤后即刻、1、6、12、18 h给药;山莨菪碱按1 mg/kg体重剂量在相同时间点给药.各实验组再按取材时间分为1、6、24 h取材三个亚组.采用8#瞬发电雷管作为爆炸源建立胸部爆炸伤后ALI模型,连续观察呼吸频率、外周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生理学指标变化;致伤前及伤后各时间点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6含量变化;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p38 MAPK、NF-κB p65 mRNA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ALI组伤后1 h呼吸频率达最高,为(87±10)次/min,与伤前呼吸频率相比P<0.01,后有所下降,但24 h后仍未完全恢复至伤前水平(P<0.05),而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早期单独或联合应用的各实验组呼吸频率增加情况明显减轻;胸部爆炸伤后ALI组均表现为渐进性的呼吸性酸中毒,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均明显下降,伤后1 h较伤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表现为肺循环明显的病理分流和无效通气(P(A-a)O2升高),并呈持续恶化趋势;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早期单独或联合应用组PaO2下降明显减轻(P<0.05);原位分子杂交检测NF-κB p65、p38 MAPK mRN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亦可见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单独或联合早期应用的实验组,上述分子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和/或山莨菪碱对NF-κB p65、p38 MAPK mRN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下调作用明显增强,从而引起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下降,减轻"二次肺损伤",对胸部爆炸伤后ALI有较为确实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红光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老年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老年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外科清创换药,喷洒外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后,外敷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早期换药频率为2~3次/d,创面好转后,换药频次改为间隔2~3 d换药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LED照射,波长(633±10)nm,功率密度80~100 mW/cm2,照射时间20 min,照射频次与换药频次同步,早期频率为2~3次/d,创面好转后,改为间隔2~3 d照射1次,共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治疗后1周,测量两组患者溃疡面积大小,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判定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溃疡面积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试验组患者溃疡面积显著低于治疗前(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