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美容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以及各种治疗方法对美容的影响。方法对260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中着重以美容治疗模式为主。结果治愈229例,占88.1%,好转23例,占8.8%,无效8例,占3.1%,总有效率为96.9%。结论对能一次性切除者,首选手术治疗;对一些难治性的血管瘤应采用综合治疗;头面深部的血管瘤可用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定位诊断并对先天性动静脉畸形进行栓塞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大部分颌面血管瘤采取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是很有效的手段,对外形的改变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自酸蚀、全酸蚀黏接剂和玻璃离子水门汀在Ⅱ类洞充填修复中的边缘微渗漏.方法 30颗离体上颌前磨牙随机分为三组(n=10),均于近中或远中面制备长方体型Ⅱ类洞型(4.0 mm×3.5 mm×2.5 mm),分别选用自酸蚀黏接剂+纳米树脂(自酸蚀组)、全酸蚀黏接剂+纳米树脂(全酸蚀组)和玻璃离子水门汀(玻璃离子组)进行充填修复.经200次和500次冷热循环后行0.5%碱性品红染色,体视显微镜下观测各充填修复体轴壁和龈壁的微渗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间比较显示,自酸蚀组微渗漏深度显著大于全酸蚀组和玻璃离子组(P<0.01).组内比较显示,龈壁微渗漏深度显著大于轴壁(P<0.01);与冷热循环200次相比,冷热循环500次时各组轴壁和龈壁的微渗漏深度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 在Ⅱ类洞充填修复中,自酸蚀、全酸蚀黏接剂黏接修复及玻璃离子水门汀均存在边缘微渗漏,而以自酸蚀黏接剂黏接修复及修复体龈壁的微渗漏较为明显,其程度随冷热循环次数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背景:微渗漏被认为是影响牙体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许多学者认为应用粘接剂是减少修复体边缘微渗漏的有效方法.目的:通过对目前临床常用的5种牙科修复材料边缘微渗漏的实验研究,评价不同充填材料、不同粘接材料对窝洞充填修复边缘微渗漏的影响,以及热循环对各种修复材料边缘封闭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1/2008-06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完成.材料:选取50颗正畸拔除的新鲜上颌前磨牙,近或远中制备长方体形Ⅱ类洞型.样本随机分成5组,分别用全酸蚀粘接剂粘接纳米树脂修复(SB组)、自酸蚀粘接剂粘接纳米树脂修复(AP组);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Ket组);自酸蚀粘接荆粘接银汞合金修复(AgAp组);单纯银汞合金修复(Ag组).方法:粘接和充填过程严格按厂商说明书操作.每组选取5颗牙进行0~55℃的热循环200次,另5颗牙热循环500次.所有样本放入0.5%碱性品红中37℃染色24 h.取出样本在石膏修磨机上进行逐层磨片,并在体视显微镜下用软件测量轴壁和龈壁的微渗漏深度.主要观察指标:微渗漏深度.结果:经One-way ANOVA和SNK检验统计分析,热循环200次和500次后5组样本各组间比较均显示AP组的微渗漏大于其他各组(P<0.01),而其他各组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Paired Samples t test统计显示同组中轴壁微渗漏小于龈壁(P<0.01);热循环500次后各组轴壁和龈壁的微渗漏均较热循环200次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各组窝洞充填修复边缘均可见微渗漏.自酸蚀粘接剂粘接修复边缘封闭效果弱于其他4种充填方法;修复体轴壁抗微渗漏能力好于龈壁;热循环次数的增加会加重修复体的边缘微渗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使用平阳霉素在血管瘤增长期进行治疗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对27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在增长期采用平阳霉素注射,并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在治疗结束后,瘤体均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治愈23例(85.2%),好转4例(14.8%),总有效率达100%。共随访12例,所有12例患儿2年后复查血管瘤消退,无复发。结论: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早期治疗,近期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该病的早日完全消退。  相似文献   
6.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取临床检查及牙片证实乳磨牙髓底穿孔103例,所有乳磨牙髓底穿孔龋洞要求无息肉生长,能保持一定的固位性。牙片示:根分叉根尖有阴影但牙根吸收不超过1/2,恒牙胚与根尖有一定的距离,松动度〈Ⅰ度,前期经过CP棉球或棉捻换药,颊侧牙龈瘘管已消退,龋坏已去净,其中病理性髓底穿孔81例,医源性髓底穿孔22例。  相似文献   
7.
三种黏接材料的体外微渗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自酸蚀、全酸蚀黏接剂和玻璃离子水门汀在Ⅱ类洞充填修复中的边缘微渗漏。方法30颗离体上颌前磨牙随机分为三组(n=10),均于近中或远中面制备长方体型Ⅱ类洞型(4.0 mm×3.5 mm×2.5 mm),分别选用自酸蚀黏接剂 纳米树脂(自酸蚀组)、全酸蚀黏接剂 纳米树脂(全酸蚀组)和玻璃离子水门汀(玻璃离子组)进行充填修复。经200次和500次冷热循环后行0.5%碱性品红染色,体视显微镜下观测各充填修复体轴壁和龈壁的微渗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间比较显示,自酸蚀组微渗漏深度显著大于全酸蚀组和玻璃离子组(P<0.01)。组内比较显示,龈壁微渗漏深度显著大于轴壁(P<0.01);与冷热循环200次相比,冷热循环500次时各组轴壁和龈壁的微渗漏深度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在Ⅱ类洞充填修复中,自酸蚀、全酸蚀黏接剂黏接修复及玻璃离子水门汀均存在边缘微渗漏,而以自酸蚀黏接剂黏接修复及修复体龈壁的微渗漏较为明显,其程度随冷热循环次数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背景:微渗漏被认为是影响牙体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许多学者认为应用粘接剂是减少修复体边缘微渗漏的有效方法。 目的:通过对目前临床常用的5种牙科修复材料边缘微渗漏的实验研究,评价不同充填材料、不同粘接材料对窝洞充填修复边缘微渗漏的影响,以及热循环对各种修复材料边缘封闭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1/2008-06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完成。 材料:选取50颗正畸拔除的新鲜上颌前磨牙,近或远中制备长方体形Ⅱ类洞型。样本随机分成5组,分别用全酸蚀粘接剂粘接纳米树脂修复(SB组)、自酸蚀粘接剂粘接纳米树脂修复(AP组);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Ket组);自酸蚀粘接剂粘接银汞合金修复(AgAp组);单纯银汞合金修复(Ag组)。 方法:粘接和充填过程严格按厂商说明书操作。每组选取5颗牙进行0~55 ℃的热循环200次,另5颗牙热循环500次。所有样本放入0.5%碱性品红中37 ℃染色24 h。取出样本在石膏修磨机上进行逐层磨片,并在体视显微镜下用软件测量轴壁和龈壁的微渗漏深度。 主要观察指标:微渗漏深度。 结果:经One-way ANOVA和SNK检验统计分析,热循环200次和500次后5组样本各组间比较均显示AP组的微渗漏大于其他各组(P < 0.01),而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Paired Samples t test统计显示同组中轴壁微渗漏小于龈壁(P < 0.01);热循环500次后各组轴壁和龈壁的微渗漏均较热循环200次有明显增加(P < 0.01)。 结论:各组窝洞充填修复边缘均可见微渗漏。自酸蚀粘接剂粘接修复边缘封闭效果弱于其他4种充填方法;修复体轴壁抗微渗漏能力好于龈壁;热循环次数的增加会加重修复体的边缘微渗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