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外周血miR-155表达变化及其与糖尿病足溃疡(DFU)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共入选6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无足溃疡患者(T2DM组)、112例2型糖尿病合并足溃疡患者(DFU组)和60名糖耐量正常的对照人群(NC组)。应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测定受试者外周血miR-155表达水平,并对DFU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T2DM组外周血miR-155表达水平较NC组降低(P<0.05),DFU组外周血miR-155表达水平较T2DM组增高(P<0.01)。DFU患者外周血miR-155表达水平与足溃疡病程以及足溃疡Wagner分级呈正相关(P=0.02,P=0.01),与8周后足溃疡愈合率呈负相关(P=0.04)。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表达的miR-155为DFU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8,P=0.002)。结论 2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外周血miR-155表达水平增高,为DFU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DFU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大鼠和正常大鼠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紧密连接蛋白 occludin 重塑的特点。方法90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 DM组和正常对照组(NC)各45只(DM组均高脂喂养),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形成Ⅱ型 DM大鼠模型,于损伤后0 h(未损伤),16、48、72、120 h (每组5只)处死大鼠取角膜。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 Western blot 法观察 occludin 蛋白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变化。结果DM大鼠角膜上皮损伤愈合率较 NC 组大鼠明显延迟,DM组和 NC 组大鼠角膜上皮 occludin 蛋白在损伤后16、48 h 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损伤后0、72、120 h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可影响大鼠角膜上皮创伤修复过程中紧密连接蛋白 occludin 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预测不同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子及股骨颈骨密度(BMD)情况下10年骨折风险性的差异,探讨筛查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方法。方法应用FRAX的中国大陆子模型软件,综合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计算单一危险因子或多重危险因子在联合或不联合BMD的条件下预测骨折风险性。结果随着BMD下降、骨折危险因子增多,10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大。不同骨折危险因子和BMD配对时骨折风险性不同,当BMD未达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而合并部分危险因子时的骨折风险性大于BMD的T值达-2.5SD但无危险因子时的骨折风险性。结论 FRAX模型使原来单凭BMD转向综合各类危险因子评估长期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性,在无条件行BMD检测地区可用以筛查骨质疏松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以了解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之间有无差别,并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糖尿病患者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的异同,以期指导临床.方法 将258例确诊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根据入院血糖控制情况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7%为观察组,HbA1c ≤7%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间大血管并发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微血管并发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纤维蛋白单体、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胱抑素C、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及患者年龄、发病时间等有无差异,并对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分别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间血糖高低未见与相关炎症指标有关,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DL-C,LDL-C及C肽、HOMA-IR、年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1、<0.001、<0.001、0.019).微血管并发症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与25(OH)D3、胱抑素C有关.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大血管并发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胱抑素C有关.结论 胱抑素C对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有预测意义.患者摄入足量维生素D对微血管并发症及LDL-C的达标对大血管并发症的控制与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ABI)与平衡能力的相关性,并探究糖尿病患者平衡能力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测定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80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ABI,根据检测结果分为研究组(ABI<0.9)和对照组(0.9≤ABI<1.3)患者.并采用B...  相似文献   
6.
人体内脂肪组织分为棕色脂肪组织(BAT)和白色脂肪组织(WAT).它们在组织形态和生理作用上存在较大差异,BAT主要在寒冷环境或交感神经兴奋下参与产热过程,而WAT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多余能量.通过对BAT形成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两种脂肪组织的起源不同,并且揭示出部分细胞因子与BAT形成及活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为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补充普通维生素D对于预防跌倒的意义。方法检索MEDLINE、Cochranes等数据库,纳入老年人补充普通维生素D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临床试验,包括5949例研究对象。补充高剂量维生素D可降低跌倒风险,补充低剂量维生素D对跌倒风险无显著影响;12个月高剂量维生素D补充组跌倒人数略低于安慰剂组,12个月高剂量维生素D补充组跌倒人数低于安慰剂组;高剂量维生素D2补充组跌倒人数明显低于安慰剂组,高剂量维生素D3补充组跌倒人数略低于安慰剂组。结论补充较高剂量普通维生素D可降低老年人群跌倒发生率,但需进一步明确高剂量维生素D有效范围。  相似文献   
8.
妊娠晚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变化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妊娠晚期妇女甲状腺功能变化特点。方法收集国内外多个数据库符合入选标准的队列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妊娠晚期妇女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游离甲状腺激素(FT4)水平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7项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汇总分析,TSH均数之差的合并效应值为0.09,95%CI分别为-1.32、1.5,提示妊娠晚期组与非妊娠对照组TSH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纳入符合标准的8项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汇总分析,其结果示FT4均数之差的合并效应值为-3.23,95%CI分别为-4.23、-2.23,提示妊娠晚期组较非妊娠对照组FT4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妊娠晚期妇女的FT4水平较非妊娠对照组显著降低,而未见TSH水平相应升高,TSH变化特点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利拉鲁肽的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等数据库,同时筛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而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临床试验,包括4745例2型糖尿病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1)利拉鲁肽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达标率显著高于磺脲类药物组[RR=2.50,95%CI(1.39,4.47),P〈0.01],西格列汀组[RR=2.38,95%CI(1.97,2.88),P〈0.01]和安慰剂组[RR=8.83,95%C1(4.02,19.3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利拉鲁肽联用VI服降糖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利拉鲁肽组胰岛13细胞功能指数(HOMA-1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WMD)=25.34,95%CI(18.51,32.18),P〈0.01]。(3)利拉鲁肽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磺脲类药物组[RR=1.83,95%C1(1.49,2.24),P〈0.01]及口服降糖药联用组[RR=2.76,95%CI(2.25,3.4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利拉鲁肽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利拉鲁肽降糖疗效优于口服降糖药,胃肠道不良反应是其主要副作用,应密切关注严重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腰椎骨密度及骨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每年随访97例老年T2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记录骨折等不良事件。于第0、3、7年用DEXA测定腰椎BMD,第7年测定患者及同龄正常对照组(20例)腰椎的DEXA骨密度(aBMD)及QCT骨密度(vBMD)。结果老年(T2DM)患者腰椎aBMD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年时与第3年时比较仍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13名患者发生非暴力性骨折,糖尿病骨折组、非骨折组及对照组相比,腰椎aBMD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糖尿病骨折组vBMD最低,与非骨折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重回归分析腰椎aBMD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aBMD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但与正常同龄人无显著差异;②腰椎aBMD与糖化血红蛋白无显著相关性;②老年T2DM合并骨折病史者腰椎vBMD显著下降但aBMD无显著改变,提示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QCT对预测骨折可能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