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运用标准化患者法评估四川农村地区基层医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诊断准确性现状,探讨基层医生两种慢性病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升基层医生两种慢性病诊断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自贡市5个区/县50个乡镇100个村为研究现场,以调查当日在岗的全科及内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进行两轮数据采集,第1轮采集样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的基本信息;第1轮调查完成1个月后,运用标准化患者法开展第2轮调查,收集农村基层医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诊断结果信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基层医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72名农村基层医生,完成186次标准化患者访问,正确诊断率为48.39%。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正确诊断率为18.68%(17/91),2型糖尿病的正确诊断率为76.84%(73/9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具有执业医师资质的农村基层医生更有可能做出正确诊断(OR=4.857,95%CI=1.076~21.933,P=0.040)。农村基层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涉及的必要问诊和检查条目越多,做出正确诊断的概率越高(OR=1.627,95%CI=1.065~2.485,P=0.024)。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比,农村基层医生对2型糖尿病做出正确诊断的可能性更高(OR=6.306,95%CI=3.611~11.013,P<0.001)。结论 四川农村基层医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2型糖尿病诊断准确性整体较差,建议以基层医生慢性病诊断过程质量改善为突破口,提升基层医生执业水平,进而提高慢性病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四川省藏族农业区学校儿童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e)感染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2015 年10月,以四川省雅江县、若尔盖县、木里县所有位于藏族农业区的完全小学为研究现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 样方法,将学校中的五、六年级学校儿童整群纳入。对学校儿童进行猪囊尾蚴抗体检测、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以及问 卷调查,运用多水平线性回归分析猪囊尾蚴感染对学校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本次共调查2 453名学校儿童, 猪囊尾蚴抗体阳性率为6.03%(148/2 453),学校儿童猪囊尾蚴抗体阳性且伴有癫痫症状占0.16%(4/2 453),抗体阳性 且伴有头痛症状占2.28%(56/2 453),抗体阳性且经常感到四肢无力占2.08%(51/2 453),抗体阳性且经常感到恶心占 0.41%(10/2 453),感染率为4.53%(111/2 453)。学校儿童心理健康测验总均分为6.59±2.61,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学校儿童 心理健康测验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学校儿童心理健康分值在学校水平上存在聚集性,多水平模型 结果表明: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后,学校儿童猪囊尾蚴抗体阳性且伴有头痛对其心理健康的独立影响具有统计学意 义(β=1.14,P=0.017)。结论:藏族农业区学校儿童猪囊尾蚴感染现状不容乐观,猪囊尾蚴感染已对当地学校儿童的心 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强对疾病流行区的防控,保护儿童身心健康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PRECEDE行为理论,从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3个维度,探索影响陕西南部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看护人营养包喂服依从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 2013年4月在陕西南部安康市、汉中市和商洛市抽取11个贫困县,按照县-乡-村三级进行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村,在每一个样本村,整群抽取所有6~12月龄婴幼儿的主要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在营养包发放6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结构式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及其基于PRECEDE理论的相关影响因素、婴幼儿及其看护人社会人口学信息。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法收集问卷相关资料信息;同时采用现场计数法统计6个月以来营养包空袋子数量,并结合问卷调查进行验证,获得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的信息。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运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共计910例样本,看护人按要求坚持喂服营养包的依从率为64.0%。看护人喂服营养包的意愿(OR=1.582,95%CI 1.117~2.242)是看护人营养包喂服依从行为的有利倾向因素。婴幼儿对营养包的喜好程度(OR=5.116,95%CI 4.064~6.441)、看护人同村人的夸赞(OR=1.527,95%CI 1.094~2.132)以及自家孩子吃营养包后健康状况的变化(OR=1.615,95%CI 1.231~2.118)是看护人营养包喂服依从行为的有利强化因素。结论陕西南部贫困农村地区看护人坚持给婴幼儿喂服营养包的依从率较低,强化因素是影响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四川省布拖县彝族农村地区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彝族农村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抽取2个村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小学生社会人口学信息、饮食和卫生习惯以及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等信息;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3检)检测小学生粪便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当地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布拖县彝族农村地区2个村160名小学生。小学生感染的土源性线虫虫种有蛔虫、鞭虫和钩虫,总感染率为89.38%,其中2种及以上虫种感染率为54.55%,蛔虫和鞭虫感染率较高;感染程度以轻度和中度居多,分别为75.68%和22.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布拖县彝族农村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饮用生水(OR = 19.26),保护因素有老师告知的正确饮食和卫生习惯情况(OR = 0.67)。结论 四川省布拖县彝族农村地区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仍处于较高水平。建议今后应以蛔虫和鞭虫为重点防治虫种,并进一步发挥老师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降低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四川省城乡居民健康教育供给与需求现状,为进一步促进健康教育机构的有效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健康素养具备率将健康素养监测点划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每个等级中随机抽取一个城市监测点和一个农村监测点,共计6个。采用方便抽样在每个监测点选择10名城乡常住居民进行访谈。基于健康教育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相关专题开展讨论,收集定性资料。运用主题框架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共进行6个焦点组访谈,其中 3个农村组,3个城市组,共计居民60人。关于健康相关认知问题,农村组总正确率为59.33%,城市组为77.33%;所有城乡居民都希望获得健康相关知识技能;对于健康教育服务模式,农村居民希望通过发放传单及宣传册以及观看电视获得知识和技能,城市居民则希望通过健康讲座、传单及宣传册、义诊活动获得;农村居民对健康教育机构知晓率为60.00%,好评率仅为33.33%,城市居民知晓率和好评率均为100.00%。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机构提出了多项建议,主要为增加宣传单、宣传册的发放;对于特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 结论 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健康相关知识水平较低,对健康教育服务的需求较高。健康教育机构的服务重点应在农村居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西南地区某省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地区营养包信息传播现状,探究信息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对不同代际婴幼儿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影响。   方法   2019年10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抽取西南地区某省6个县(2个汉族县、2个藏族县、2个彝族县)的36个乡的108个村,整群纳入6~24月龄婴幼儿的看护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访谈,共纳入816对婴幼儿及其看护人。问卷内容包括婴幼儿及看护人社会人口学特征、营养包信息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看护人营养包喂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包信息传播对不同代际看护人营养包有效喂服行为的影响。   结果   看护人营养包信息获取途径有医生(85.66%)、周围人群(15.81%)、纸质材料和大众媒体(4.78%),获取的信息内容包括营养包是免费的(37.50%)、使用方法(49.26%)、好处(57.84%)。看护人营养包知晓率为89.95%、营养包益处知晓率为69.73%、领取率为84.07%、正确使用率为68.26%、营养包总体有效喂服率为49.14%。祖辈看护人营养包有效喂服率(59.07%)高于父辈看护人(45.0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父辈看护人,营养包信息传播途径为医生〔比值比 (OR)=2.20,95%可信区间(CI):1.13~4.31)〕,信息传播内容为营养包使用方法(OR=1.80,95%CI:1.19~2.73)、营养包好处(OR=2.40,95%CI:1.61~3.57)是营养包有效喂服的促进因素,而营养包免费(OR=0.58,95%CI:0.38~0.87)是营养包有效喂服的不利因素。对于祖辈看护人,营养包信息传播途径为医生(OR=2.95,95%CI:1.12~7.76),信息传播内容为营养包使用方法(OR=2.86,95%CI:1.34~6.09)是营养包有效喂服的促进因素。   结论   本研究地区看护人接受的营养包信息传播渠道以医生面对面讲解为主,信息传播内容主要涉及“营养包免费”“营养包使用方法”“营养包好处”三方面。营养包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对父辈和祖辈看护人喂服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未来研究可针对不同代际人群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改善看护人营养包的喂服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四川省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现状,并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模型探索四川省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9年7月在四川省Z市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进行入户面对面访谈。运用多水平统计模型分析四川省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四川省农村居民患病后就医比例为58.42%。倾向因素中,年龄≥75岁(OR = 3.732,95%CI:1.303~10.692)的农村居民患病后就医比例更高;促进资源中,家庭经济情况高水平(OR = 2.206,95%CI:1.211~4.018)会促进农村居民就医,到达最近医疗机构时间<20 min(OR = 0.540,95%CI:0.316~0.922)和≥30 min (OR = 0.418,95%CI:0.213~0.818)会阻碍其就医;需要因素中,自评疾病严重程度为严重(OR = 4.651,95%CI:2.568~8.422)的农村居民患病后就医比例更高。结论 四川省农村居民患病后就医行为发生率低。倾向因素、促进资源、需要因素都对四川省农村居民的就医行为有重要影响,且倾向因素和需要因素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儿童膳食多样性及生长发育现状,探究膳食多样性与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汉族、藏族和彝族农村地区18~36月龄儿童及其主要看护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儿童及其看护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家庭基本情况。按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衡量家庭和个人膳食多样性的准则》计算儿童膳食多样性得分(DDS)。采用标准的人体学测量设备测量儿童的身高(长)和体重,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计算儿童的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膳食多样性与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092名儿童,DDS为(4.8±1.7)分,低膳食多样性(DDS≤4)的儿童所占比例为45.3%。汉族儿童的DDS[(5.8±1.4)分]均高于藏族儿童[(4.9±1.6)分]和彝族儿童[(3.9±1.6)分](P均<0.001)。儿童生长迟缓(HAZ<-2)率、低体重(WAZ<-2)率以及消瘦(WHZ<-2)率分别为21.1%、4.9%、2.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儿童性别、月龄、出生体重、是否早产、父母身高因素后,DDS与HAZ呈正相关(β=0.206,95%CI=0.158~0.254,P<0.001),进一步调整家庭固定资产、民族、看护人类型、看护人文化程度因素后,DDS与HAZ仍呈正相关(β=0.077,95%CI=0.026~0.128, P=0.003)。结论 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儿童的膳食多样性情况较差,且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其中彝族农村地区问题尤为突出。儿童DDS与HAZ呈正相关。建议针对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的儿童膳食特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指导,从而改善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四川省南充市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膳食多样化和看护人辅食喂养自我效能的现状,并探究婴幼儿膳食多样化与看护人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南充市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式问卷收集婴幼儿及其看护人的基本特征、婴幼儿膳食多样化喂养情况和看护人辅食喂养自我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膳食多样化与看护人辅食喂养自我效能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770对婴幼儿及其看护人。最低膳食多样化合格率为61.56%(474/770),其中,6~11、12~17、18~23月龄婴幼儿最低膳食多样化合格率分别为45.00%(108/240)、69.16%(287/415)、68.70%(79/11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混杂因素的前提下,看护人辅食喂养自我效能是婴幼儿膳食喂养多样化合格的促进因素(OR=1.42,95%CI=1.17~1.73,P<0.001)。结论 四川省南充市农村地区婴幼儿膳食多样化喂养情况有待改善,具有较高辅食喂养自我效能的婴幼儿看护人给其孩子提供多样化辅食喂养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调查西部农村地区多民族背景下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9年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西部农村地区选择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复习和专家咨询法自行设计结构式问卷,共收集1290名看护人和婴幼儿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喂养知识、辅食添加情况等信息,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汉族和少数民族首次辅食添加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西部农村地区仅有8.22%的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行为较好,汉族群体中,16.31%的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行为较好;少数民族人群中,仅有3.64%的婴幼儿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行为较好。在汉族中,相比祖父母辈,父母辈作为看护人的首次辅食添加行为较好(OR=1.861,95%CI 1.277~2.712)。在少数民族中,文化程度(OR=1.753,95%CI 1.190~2.581)、家庭固定资产(OR=3.870,95%CI 1.959~7.645)、喂养知识(OR=3.396,95%CI 2.749~4.195)都是首次辅食添加行为的促进因素。结论 西部农村地区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行为普遍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