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术前血清学指标对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和肿瘤复发的预测作用,探索其对扩大米兰标准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69例HCC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最佳截取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HCC患者肝移植术后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分析术前血清肝酶与肿瘤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比较甲胎蛋白(AFP)联合γ-谷氨酰转移酶(GGT)以及不同肝移植标准对HCC患者肝移植术后生存和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超米兰标准、肿瘤直径之和(TTD) > 8 cm、AFP > 200 ng/mL和GGT > 84 U/L是影响HCC患者肝移植术后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GGT水平与TTD,肿瘤数量,静脉侵犯,微卫星病变,包膜侵犯,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hild-Pugh评分,超米兰标准均存在相关性(均为P < 0.05)。将米兰标准、TTD与血清肝酶指标(AFP和GGT)结合,提出Milan-AFP-GGT-TTD(M-AGT)标准。符合M-AGT标准者(其中111例超米兰标准)术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符合杭州标准者(均为P < 0.05),与符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结论  术前血清学指标AFP和GGT可有效预测HCC患者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和肿瘤复发,建立基于血清学指标的M-AGT标准有助于补充米兰标准,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
供肝短缺是肝移植手术的制约因素,虽然活体部分供肝、边缘供体增加了供体池,但都存在一定风险,数量也极其有限。劈离式肝脏移植(splitt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可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受者间的矛盾,尤其儿童供肝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行再次肝移植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不同移植间隔时间患者的生存率,并比较围手术期死亡组和围手术期存活组患者的术前检查结果。结果 62例再次肝移植患者的1、2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7.7%、59.7%及56.4%,其中早期再次肝移植患者为38.5%、38.5%及30.8%,远期再次肝移植患者为75.5%、65.3%及63.3%。术后死亡28例,其中围手术期死亡20例(71.4%),感染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占65.0%(13/20);余因多脏器衰竭死亡4例(20.0%);因肝动脉并发症死亡2例(10.0%);因门静脉并发症死亡1例(5.0%)。围手术期后死亡8例(28.6%),均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组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26.95±9.28)分比(14.23±9.06)分〕、血肌酐(Cr)〔(157.3±88.0)μmol/L比(69.8±35.9)μmol/L〕、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76±0.744比1.124±0.286〕及总胆红素(TBiL)〔431.8μmol/L比248.2μmol/L〕均高于围手术期存活组(P〈0.05);前者有12例(60.0%,12/20)患者的Cr值增高,后者有3例(7.1%,3/42)。生存的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04个月,平均49个月。随访期间,其生存状况均良好,肝功能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治疗移植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制定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以降低围手术期感染率,均有利于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武警总医院肝脏移植研究所完成肝脏移植手术359例,其中7例病人门静脉、近端和远端肠系膜上静脉均完全被机化血栓阻塞(按文献分级[1]为Ⅳ级),术中采用供肝门静脉与受体曲张的内脏静脉吻合门静脉重建,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3岁.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同时伴HBsAg(+)、HBeAb(+)、HBcAb(+)、HBV-DNA(+),血型O型.  相似文献   
6.
近4年笔者采用腹部及沈肿块同时按摩法(下简称双按摩法)成功整复20例腹股沟嵌顿斜而,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l临床资料l.回一般资料:2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例,年龄3~76岁,6O岁以上12例。嵌顿时间1~4小时者13例,5~12小时者6例,1例超过32小时。全部病例整复后经检查或择期手术证实均为腹股沟斜迹。1.2方法:患者就诊后经详细检查排除癌肿块绞窄坏死可能,整复前肌肉注射杜冷丁及654-I(按公斤体质量计量),约15分钟后患侧疼痛减轻,情绪平稳或感到口子即开始整复。令患者健侧卧位,垫高臀部约25”,屈够屈膝,小儿可侧卧于母…  相似文献   
7.
供肝的短缺使肝移植的发展受到制约,劈离式肝脏移植(splitt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的矛盾。本中心2008年1月完成2例SLT,随访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肝血管内皮肉瘤行原位肝移植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宁  臧运金  陈新国  吴凤东  王毅  朱晓丹 《武警医学》2009,20(11):1036-1037
肝血管内皮肉瘤( Hemangio-endotheliosarcoma of liver)临床极为罕见,发病率为0.14/100万~0.25/100万[1],发现后病情进展迅速,手术切除等治疗效果较差.随着国内肝移植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我院2006年7月6日尝试对1例已行肿瘤切除手术后肝内复发的肝血管内皮肉瘤患者成功实施了原位肝移植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供受体ABO血型不合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的13例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针对性预防,主要采用的措施包括血浆置换、术中显微镜下吻合肝动脉和胆道、切除脾脏、四联免疫抑制治疗,以及术后保持氧饱和度>95%、加强抗凝、预防感染等。结果:13例患者中,7例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其余6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急性排异反应,4例出现胆道非吻合口狭窄,4例死亡。结论:在供体缺乏而受者病情危急时,进行供受体ABO血型不合的肝移植是可行的,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肝移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单中心原发病为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经验,探讨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1400例肝移植中645例原发病为良性终末期肝病者的资料.2002年4月至2004年12月为第1阶段(共146例),受者均采用常规三联用药方案,即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甲泼尼龙(MP);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为第2阶段(共273例),受者用药量较前减少;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为第3阶段(共226例),根据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受者状况分为常规组和重症组,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结果 3个阶段中,MELD评分<25分者的存活率分别为88.9%、94.2%和95.4%,MELD评分≥25分者的存活率分别为67.7%、73.4%和82.0%.3个阶段中MELD评分<25分者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LD评分≥25分者第2阶段和第3阶段排斥反应发生率稍高于第1阶段(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根据受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应用,有利于提高其存活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dividual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 (IP)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in benign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45 patients with benign end-stage liver disease undergoing LT in our institute from April 2002 to Aug 2010 wen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146 cases from Apr. 2002 to Dec. 2004 were in stage one, and triple therapy containing tacrolimus (Tac), 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and methylprednisolone (MP) was used;273 cases from Jan. 2005 to Dec 2007 were in stage two, and the less dose of immunosuppressant than stage one was used; 226 cases from Jan. 2008 to Aug. 2010 were in stage three, and they wen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group and severe patient group according to their preoperativ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 score and patient condition, the individual IP was used. Results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MELD score <25 was 88. 9 % in stage one, 94. 2 % in stage two, and 95. 4 % in stage three;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MELD score ≥25 was 67. 7 % in stage one, 73. 4 % in stage two, and 82. 0 % in stage three. The incidence of rejection ir cases with MELD score <25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 05). The incidence of rejection in cases with MELD score ≥25 in stage two and stage three was higher slightly than in stage one (P<0. 05). Conclusion The IP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should be individualized according to recipient conditions, which can increase survival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