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螺旋CT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肝癌复发或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2例肝癌术后的患者按预后分为复发组39例及未复发组43例,进行螺旋CT扫描及MMP-2测定,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CT平扫所见病灶均为圆形或类似圆形的低密度灶,病灶直径1.1~9.6 cm.复发组MMP-2的阳性表达率为84.62%(33/39),明显高于未复发组的48.83%(21/43)(P<0.01).39例复发组中螺旋CT、MMP-2均为阳性有36例,阳性率为92.31%,明显高于未复发组的25.58%(11/43)(P<0.01).结论 螺旋CT与MMP-2在肝癌复发或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相结合判定肝癌复发或转移的价值远高于单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基底节病毒性脑炎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经临床证实的15倒婴幼儿基底节病毒性瞄炎的CT表现,着重分析其影像特点,结合文献资料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眼眶静脉曲张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眶静脉曲张为眶内血管畸形而非真正的肿瘤 ,常规CT或MR检查易漏诊。采用颈内静脉加压使颈内静脉压力增高 ,对CT或MR发现诊断眼眶静脉曲张有重要价值。本文搜集了1990 -0 6~ 2 0 0 1-0 7经CT、MR或手术证实的眼眶静脉曲张共10例 (其中 6例由手术证实 ) ,就其检查方法、发病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表观扩散系数(ADC)联合肝脏三维容积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技术(LAVA)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共124个病灶),其中血管瘤17例(27个病灶)和肝囊肿23例(31个病灶),肝转移癌14例(23个病灶)和肝细胞癌26例(43个病灶)。进行T1WI和T2WI常规扫描、DWI(b值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500、750和1000 s/mm2)和LAVA检查。采用不同方法诊断,A法为T1WI和T2WI常规扫描和DWI诊断,B法为T1WI和T2WI常规扫描和LAVA诊断,C法为T1WI和T2WI常规扫描、DWI联合LAVA诊断,比较三种方法的诊断率。结果 31个(72.1%)肝细胞癌病灶表现为“快进快出”式强化,19个(82.6%)转移瘤病灶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21个(77.8%)血管瘤病灶表现为“填充式”强化,31个囊肿病灶无明显强化;良性肿瘤ADC10b、ADChigh、ADC3b值显著高于恶性肿瘤(P<0.05),良性肿瘤ADCperf值显著低于恶性肿瘤(P<0.05);A法、B法和C法对病灶的检出率均为100%,但诊断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法(92.7%)最高,B法(83.9%)次之,A法(71.8%)最低。结论 ADC10b、ADChigh、ADC3b和ADCperf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优势明显,LAVA能够清楚显示肝脏病变不同时期的血供特征, DWI和LAVA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肝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本探讨Smartprep技术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以选择合理的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6.
小脑星形胶质细胞瘤CT诊断(附3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小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对3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脑星形胶质细胞瘤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小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大部分表现为囊性,其CT特征为:(1)环状壁厚薄不均匀强化,及壁结节强化伴钙化。(2)瘤周水肿轻,但均有程度不同的占位效应。结论:根据小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特殊表现,结合临床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定量参数对Lauren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胃镜提示胃癌、术前行双源CT能谱增强扫描、术后病理确诊为Lauren弥漫型或肠型胃癌的患者61例,另搜集胃镜及能谱CT增强扫描均正常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测量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VNIC)及动、静脉期能谱曲线40~70keV区间的斜率(λa、λ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NIC、VNIC、λa、λv在弥漫型胃癌组、肠型胃癌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并绘制以上参数鉴别诊断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弥漫型胃癌组、肠型胃癌组、对照组的ANIC值分别为(21.4±2.22)%、(20.22±1.64)%、(18.96±1.76)%,VNIC值分别为(58.31±3.49)%、(55.40±3.70)%、(52.71±3.73)%,λa分别为-3.15±0.23、-3.01±0.22、-2.65±0.20,λv分别为-3.62±0.23、-3.37±0.22、-2.85±0.20,以上参数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参数ANIC、VNIC、λa、λv鉴别诊断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7、0.722、0.674、0.765;联合VNIC和λv鉴别诊断弥漫型与肠型胃癌的AUC为0.821,敏感度为0.750,特异度为0.758。 结论:双源CT能谱参数在鉴别诊断Lauren弥漫型与肠型胃癌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coromary angiography,MSCTCA)的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7例患者行MSCTCA检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重建,分析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MSCTCA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判断,冠状动脉的解剖变异,并了解桥血管和支架的通畅性。结果:容积再现图像最佳的显示相位窗为75%,左主干、左前降支重建的最佳相位为75%,右冠和左回旋支为50%~70%。MSCTCA能显示的管腔最小径1.5mm。对冠状动脉的解剖变异、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斑块的性质及桥血管和内支架显示良好。结论:MSCTCA可作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前的筛选,能能评价斑块的性质,在血运重建后的复查中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并能提供冠状动脉其他病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次团注双能量扫描在降低CTU检查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行CTU检查的患者平均分两组,其中试验组(A组)25例,行两次团注对比剂后实质期常规扫描和排泄期双能量扫描;对照组(B组)25例,行全泌尿系平扫及单次团注对比剂后实质期和肾孟期常规扫描。A组的数据在工作站上使用双能量后处理软件获得排泄期的最佳ke V图像,将图像的集合系统分段,测量各段管腔内的CT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B组排泄期图像发送至同一工作站进行相同的测量和CNR计算,同时记录所有病例完成全部检查的有效辐射量((effetive radiation dose,ERD)),比较两组CT值、CNR、ERD的差别。结果分次团注排泄期最佳ke V图像集合系统的均匀度提高,各段CT值均高于常规图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排泄期集合系统各段CNR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团注双能量方法完成全部检查的ERD(平均12.56 m Sv)明显低于常规CTU(平均18.27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能利用双能量软件中的其他功能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结论分次团注结合双能量扫描能够有效降低CTU的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眼眶炎性假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附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旨在描述炎性假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炎性假瘤CT资料。结果:40 例炎性假瘤有59个区域被累及按主要受累部位分四型:眼肌型、泪腺型、球后型、混合型。炎性假瘤CT特征性表现为:(1)眼肌肥大为眼肌全程肥大(包括眼肌前部肌腱处);(2)眼球后脂肪、眶内标志完全消失。结论:具典型CT表现,炎性假瘤诊断不难;缺乏典型CT表现,需结合临床、有时需做病理活组织检查才能诊断,并且需与其它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