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引发表面接枝肝素方法,使纳米材料P(LLA-CL)表面肝素化,以提高材料的抗凝血性.方法:制备静电纺高聚物P(LLA-CL)纳米纤维,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引发纳米材料P(LLA-CL)表面肝素化,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并测试其力学性能,同时对肝素化材料进行了接触角测试观察其表面亲水性,傅里叶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进行表面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形态,EDS能谱对表面元素组成进行表征,血液相容性实验评价肝素化P(LLA-CL)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 结果:采用等离子体技术能够成功将肝素接枝到P(LLA-CL)表面.等离子体处理后P(LLA-CL)材料表面接触角显著减小,亲水性增强;等离子引发肝素化后,材料仍能保持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EDS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引发肝素成功接枝到P(LLA-CL)表面;血液相容性实验显示肝素化材料复钙时间全血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结论:材料在等离子体肝素化改性处理后抗凝血性能改善,血液相容性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同轴共纺复合神经生长因子(NGF)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以复合NGF的牛血清白蛋白为芯层、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LLA-CL)]为壳层,采用同轴共纺技术制备具有"壳-芯"结构的可降解纳米纤维复合神经导管.取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四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单纯[P(LLA-CL)]导管组(B组),单纯导管内一次性汴射NGF组(C组)和复合NGF导管组(D组),每组18只.制作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四组大鼠分别采用白体神经移植、单纯[P(LLA-CL)]导管、单纯导管内一次性注射NGF、复合NGF导管桥接修复缺损.于术后第1、2、3个月行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测量、电生理检测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术后复合NGF导管逐渐开始吸水膨胀并降解,3个月时,虽然管壁已经出现裂隙,但依然保持良好的外形,没有对再生神经形成卡压.术后1个月,再生神经均已通过缺损,连接两断端,但较细小;随着时间的延长,再生神经逐渐增粗.各组间比较发现,D组再生神经取得了和A组相似的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尽管D组与A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甚至D组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还稍高于A组,但其髓鞘的厚度和直径不如A组,并且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和腓肠肌湿重恢复率也比A纽稍差. 结论同轴共纺复合NGF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生物活性和机械强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神经再生,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3.
不同应力环境对组织工程血管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体内不同应力环境对组织工程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清洁级犬10只,体重15~20kg;切取一侧隐动脉10cm,消化、离心收集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与154g/L型胶原蛋白凝胶均匀混合,种植于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组织膜,包绕直径3mm、管壁厚度0.2mm的聚乙烯管,制备血管组织工程支架30支。将血管组织工程支架分别植于犬皮下、股四头肌和股动脉管壁外,即皮下组、肌内组和动脉周围组(n=10)。术后4周,取出培养组织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行组织工程血管形成评分及抗静水压检测。结果三种不同应力环境下的培养组织,在管腔结构、细胞生长增殖和组织塑形方面有明显差异。皮下组管腔结构不完整,内皮及平滑肌种子细胞增殖弱,SIS支架材料分解慢,腔面无内皮细胞覆盖;肌内组有完整管状结构形成,种子细胞有一定程度生长增殖,腔面见稀疏内皮细胞覆盖,少许SIS支架材料未分解,管壁细胞和纤维结构排列无序;动脉周围组可见完整血管样结构形成,种子细胞生长增殖良好,管腔有完整内皮细胞覆盖,平滑肌细胞形态、分布良好。皮下组、肌内组和动脉周围组组织工程血管形成总评分分别为5.529±0.272、8.875±0.248和14.824±0.253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静水压三组分别为67.0±5.8、104.0±7.6和247.0±3.5kPa,动脉周围组与皮下组和肌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力刺激对体内细胞增殖和组织工程血管形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四肢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以小肠黏膜下层组织(small—calibu tissue,SIS)为血管支架,在体内血流条件下培养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可行性。方法自犬隐动脉分离出血管种子细胞,与Ⅰ型胶原蛋白凝胶均匀混合,种植于SIS膜表面,包绕3mm聚乙烯棒制成3层管状支架,为实验组;制成单层无细胞管状支架,为对照组。两种支架作为血管移植物,分别植入15只犬两侧股动脉缺损处进行桥接吻合。术后进行彩超、组织学评价血管的形成过程。结果术后12周,14个3层血管支架保持通畅,通畅率为93.3%,有明显的血管生物结构形成。单层血管支架5个出现部分狭窄,只有3个完全通畅,通畅率为52.6%。结论SIS膜制成的3层血管支架能直接修复血管缺损,并能在体内环境中培形成生物化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  相似文献   
5.
1病例介绍患者男,65岁。因右上肢被渔船缆绳绞伤,致右肘及右腕部开放损伤、骨外露4 h入院。检查:右肘部环形伤口,仅后内侧皮肤完整,外侧肌肉断裂,肘关节脱位,肱骨远端外露;腕背尺侧不规则伤口,尺骨下段自伤口戳出,前臂中下段畸形,腕指背伸障碍,小指感觉迟钝,各指屈曲尚可,桡动脉搏动存在。X线片示右肘关节完全性脱位,桡骨中下段骨折,尺骨茎突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第2掌背动脉筋膜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接力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月收治的8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18~52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机器伤2例,挤压伤3例,切割伤3例。近节背侧缺损2例,末节背侧缺损1例,末节远端毁损5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7 cm×1.4 cm~3.0 cm×2.5 cm。受伤至皮瓣修复时间为7~21 d,平均14 d。首先应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示指近节背侧)修复拇指缺损,然后采用第2掌背动脉筋膜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手背部近端偏桡侧)修复示指背侧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例患者术后48 h内皮瓣出现血管危象,1例因缝合张力过大出现皮瓣臃肿、淤青,经对症治疗后皮瓣均成活;1例术后皮瓣部分皮缘坏死,经换药后切口愈合;余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1例患者出现轻度瘢痕;其余患者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肌腱无粘连,对示指功能干扰小,皮瓣供、受区无明显疼痛及功能障碍。末次随访时,拇指掌...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以腓骨短肌转移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患者共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26~51岁,平均37.5岁。外院予行初次手术时均为新鲜闭合性断裂,所用术式包括腓肠肌腱瓣翻转缝合1例和直接端端缝合10例。初次修复术后因皮肤坏死、功能操练不当或再次受伤而发生再断裂。再断裂至再次手术的时间为1~3周。再次手术时均采用腓骨短肌转移修复跟腱;1例局部皮肤坏死者予以清创、跟腱修复并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覆盖创面。术后6周依次采用长腿石膏前托、长腿管型石膏、短腿管型石膏固定;积极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操练。[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切口均顺利愈合,1例游离移植皮瓣完全存活。2例术后发生足部外侧感觉减退,术后2~3周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跟腱的再次断裂及足内翻畸形。根据Arner/Lindholm跟腱修复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腓骨短肌移植可以填补跟腱缺损,同时保证修补部位的力学强度和愈合,从而利于术后功能操练的顺利进行,并且对踝关节的外翻功能不会造成明显损害,是治疗跟腱修复术后再断裂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引发血管组织工程支架——小肠粘膜下层(SIS)表面肝素化及肝素化后SIS膜的抗凝血性能。方法利用等离子体引发技术在SIS膜表面结合肝素,通过体外凝血时间检测及循环血流下观察肝索化SIS管腔的长期通畅性,以评价SIS膜的血液相容性。结果肝素结合到低温等离子体引发的SIS膜表面。肝素化SIS膜表面水接触角降低,亲水性增强,表面自由能增大,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肝素化SIS小口径血管支架保持通畅达6周。结论SIS膜表面通过等离子体进行肝素固化处理后具有良好而持久的抗凝血性能,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组织工程化血管构建过程中种子细胞的选取是关键步骤之一.成熟的血管壁细胞及可分化为该类细胞或改善其性能的前体细胞、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基因修饰细胞等,都已作为种子细胞得到研究应用.目前广为采用的还是成熟血管壁细胞,对其分离方法、培养环境等进行改进已使之相对较为适用于组织工程化血管的构建;在体外实验及临床应用中均已证实骨髓基质细胞可分化形成血管壁细胞,但其具体机制仍待阐明;基因转染技术及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也在探索之中.该文对这些种子细胞的研究及应用情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热压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手指热压伤伴肌腱及指骨外露患者36例共47指。应用拇指背侧皮神经、掌背皮神经、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尺神经手背支的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并将皮瓣内皮神经与受区内指神经行外膜吻合,重建受区感觉。结果 转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出现1例轻度感染,3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清创后愈合良好;经吻合神经后,皮瓣能恢复部分感觉。结论 手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可一次完成、皮瓣外形良好,部分皮瓣能恢复感觉,是修复手指热压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