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7篇 |
免费 | 84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学科分类
医药卫生 | 206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8篇 |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76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108篇 |
2013年 | 109篇 |
2012年 | 110篇 |
2011年 | 99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100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术前孤立性CRP升高与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感染的、术前孤立性C-反应蛋白(CRP)增加,对于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的结果,是否有预测性价值。方法分术前孤立性CRP升高(10.5~70.2mg/L)50例(A组)与CRP正常(<10mg/L)50例对照(B组),B组匹配A组在年龄、性别和疾病种类,两组均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结果A组脓毒性并发症(20%)比对照组(2%)多(P<0.01)。这些病人微生物学阳性仅10%。A组中需要儿茶酚胺支持的占28%,而B组仅12%(P<0.05)。A组较B组术后需呼吸机支持的时间明显延长(25.2±6.2h比6.6±0.5h)(P<0.01)、ICU滞留时间也较B组长(4.6±0.8d比2.6±0.3d)(P<0.05)。结论术前孤立性CRP升高的病人,体外循环术后,发生脓毒性并发症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且大多数病例微生物学实验阴性,推测大多数脓毒性并发症是由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滤过(HDF)对长期血液透析(HD)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将23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高血压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标准HD治疗;B组在标准HD基础上,每月增加2次HDF,两组透析都在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基础上进行,均为每次4h,每周2次,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尿素氮、肌酐的变化。结果 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较A组明显下降,而血尿素氮和肌酐下降的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血液透析滤过对长期透析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优于血液透析,且操作简单易学,易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巴曲酶不同应用时机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13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8例。对照组入院12 h后给予巴曲酶,观察组入院后即刻给予巴曲酶,之后隔日用药1次,连续治疗14 d。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凝血功能、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 FI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 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I患者入院后即刻采用巴曲酶治疗效果更佳,可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改善凝血功能,利于症状快速缓解,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2009年12月我们对603名健康未婚青年女性上肢进行了形态测量和分析研究,以期为美容医学提供美学形态学依据,为中国女性健康积累相关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河南省各个地区应征入伍的未婚女兵603名,汉族,年龄17~24岁,身高155~179 cm,体质量40~78 kg.1.2测量指标与方法各指标均根据<人体测量手册>[1]进行定点、定位. 相似文献
8.
9.
10.
“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本质上与“伤害感受性疼痛”有所不同。伤害感受性疼痛由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介导)并沿固定的通路传递电化学冲动到达较高级的背角中枢而引起,其传入有害冲动的调节发生在脊髓水平。神经病理性疼痛则与之相反,其出现可提示体内已有神经组织损害,虽没有固定的通路,但原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