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影响抑郁症患者抗抑郁剂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241例抑郁症患者给予抗抑郁药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分,采用减分率评定疗效。分析人口学因素、基线HAMD、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定(MMPI-2)、认知功能评分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转运体(5-HTTLP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3种基因多态对疗效的预测。结果:基线HAMD评分(β=0.771,P0.001)、MMPI-2中偏执(Pa)分(β=-0.322,P=0.032,R2=0.451)、连线测验B评分(TMT-B)(β=-0.045,P=0.013)、汉诺塔总分(β=-0.067,P=0.026)、数字广度(倒序)分(β=-0.974,P=0.025)及GR BclI基因G-等位基因携带者(P=0.05)与抗抑郁剂HAMD减分率有关。整合模型回归分析显示,结合基线HAMD评分(β=0.894,P0.001)、MMPI-2-Pa分(β=-0.155,P=0.036)和TMT-B分(β=-0.038,P=0.034)3个预测因子可解释57.1%的变异。结论:基线HAMD评分、MMPI-2-Pa分和TMT-B分可预测抗抑郁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周龄的 KO 小鼠与 WT 小鼠进行悬尾实验进行观察,探讨 KO 小鼠与 WT 小鼠的行为差别。方法采用健康的试验动物180只分两组:①KO 组(4、6、8周龄,各周龄30只,雌雄各半,共90只)②WT 组(4、6、8周龄,各周龄30只,雌雄各半,共90只);通过悬尾实验观察性别,年龄对不动时间的影响。结果同龄 KO 雌性小鼠比雄性小鼠的静止时间差别不大;随着年龄增大,静止时间增长。同龄同性别的 KO 鼠比 WT 鼠的不动时间长。P <0.05;同龄雄性小鼠比雌性小鼠的不动时间短;随年龄增长各种系小鼠不动时间增长,KO 鼠的不动时间比 WT 鼠长,P <0.05。结论 KO 小鼠存在抑郁行为表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探讨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将9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逍遥散治疗组)、西药组(西酞普兰治疗组)和中西药结合组(逍遥散加味方合并西酞普兰治疗组)。三组均治疗6周,每组在治疗前后分别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并检测血浆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同时检测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睾酮(T)、雌二醇(E2)的浓度。结果逍遥散治疗抑郁症愈显率约73.3%,且不良反应小;三组血浆皮质醇和ACTH浓度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女性患者的雌二醇(E2)浓度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其含量随临床症状的缓解趋于正常。中西药结合组HAMD评分治疗结束时下降更明显,与其他两组评分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逍遥散对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的影响是状态依赖性的,即随着抗抑郁疗效的出现,患者的HPA轴及HPG轴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逍遥散对抑郁症疗效与5-HT再摄取抑制剂相当,而两者结合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在亚细胞的分布的差异性。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简称单相抑郁)患者35例、双相抑郁障碍(简称双相抑郁)患者23例和正常对照30名,检测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cell,PBMC)中GRαmRNA表达水平,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GRα在PBMC中的亚细胞分布,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醇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双相抑郁患者组GRαmRNA表达均下降(P0.05),且与HAMD总分均呈负相关(r=-0.62,P0.05;r=-0.79,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单、双相抑郁的轻中度、重度亚组的GRαmRNA表达递减(P0.05)。单、双相抑郁患者组PBMC上GRα表达均显著减少,且主要分布在细胞浆内,提示存在核分布异常;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核内分布呈下降趋势(P0.05);但单、双相抑郁患者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单、双相抑郁组血浆ACTH和血清皮质醇浓度与GRαmRNA的表达均无关(P0.05)。结论提示GR在单、双相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中均可能起重要作用,且GRαmRNA可能仅是抑郁状态指标,无法鉴别单、双相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5.
逍遥散联合帕罗西汀对老年抑郁症疗效及HPA轴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逍遥散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并探讨其神经内分泌学机制。方法:将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逍遥散合并帕罗西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帕罗西汀治疗组)。研究组采用逍遥散合并帕罗西汀治疗6周,对照组单纯使用帕罗西汀治疗6周,在治疗前后分别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并检测血浆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和ACTH、CORT值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尤甚(P〈0.05)。结论:逍遥散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和单独使用帕罗西汀治疗相比,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其机理可能与抑制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HPA)轴功能亢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逍遥散加味方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并探讨其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中药逍遥散加味方合并舍曲林组、逍遥散加味方组、舍曲林组共三组(每组30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6、IL-1β、TNF-α的水平并比较;每组在治疗前后分别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并检测血浆皮质醇(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结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病例组治疗前血清IL-6、IL-1β、TNF-α、CORT、ACTH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三组血清IL-6、IL-1β、TNF-α、CORT、ACTH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散治疗抑郁症愈显率高,且不良反应小;中西药结合组HAMD评分治疗结束时下降更明显,与其他两组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IL-6、IL-1β、TNF-α、CORT、ACTH水平升高可能是抑郁症的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机制;逍遥散和舍曲林抗抑郁机制类同,均能降低IL-6、IL-1β、TNF-α水平,从而纠正HPA轴的亢进而达到抗抑郁作用。逍遥散对抑郁症疗效与舍曲林相当,两者结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双相抑郁障碍除了具有发病年龄、双相障碍家族史、抑郁发作次数、发病特点及症状表现等临床特征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本文将对双相障碍与各种综合征的关系进行综述。1.1非典型特征(atypical features,ATF)ATF是指具有非典型特征的抑郁发作,起初指优先对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有效者  相似文献   
8.
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相障碍发病率高,双相谱系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大约3.7%~11.5%,仅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障碍就达约1.3%,而双相抑郁障碍(bipolar depressive disorder,BDD)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9.
首发精神分裂症伴发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首发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代谢紊乱的临床状况,并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择首发未用药的非高血压、非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检测患者的腰围、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浓度等,采用稳态模型评估指数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代谢综合征全球标准评估胰岛素抵抗(IR)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同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的严重程度。结果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中心性肥胖者占28.3%,胰岛素分泌不足占20%,IR占35%,10.83%达到IDF代谢综合征标准,年长的女性患者发生代谢紊乱更明显。腰围与BMI呈正相关(r=0.758,P〈0.01),均与年龄、体质量、FBG、TC、TG浓度呈正相关,与病程、FINS浓度无相关性;IR指数与腰围(r=0.207,P〈0.05)和FINS浓度呈正相关,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各代谢指标,IR指数等与PANSS总分和各亚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伴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高,值得重视,有必要建立针对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的早期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精神分裂症(SP)患者难治性幻听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将69例诊断为伴有难治性幻听的SP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基本用药如纳入研究前,治疗组用毫针针刺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2组均进行MILLER幻觉量表、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及副反应量表的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12周后幻觉的频度、持续时间、强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频度、定向性、空间感受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幻觉、妄想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幻觉、妄想、SAPS总分、情感平淡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的副反应发生。结论:对具有难治性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针刺治疗,通过一定的量表评估、统计分析,提示在基本用药不变的情况下,结合针刺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幻觉、妄想、情绪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