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波导耦合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结构中引入MoS2材料,提出了一种全介质MoS2薄膜混合耦合波导结构传感器,该结构使得低品质因数(FOM)波导中产生了频域较宽的宽共振,而高FOM波导中产生了频域较窄的窄共振,实现了双波导耦合,进而产生了Fano共振。对传感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探究了MoS2层数及各结构参数对传感性能的影响,并依据其影响将两波导厚度、相邻两层介质材料厚度、MoS2层数作为输入参数,将FOM值作为输出参数,建立了基于深度极限学习机的优化算法。利用优化算法对权值参数进行优化,对比不同优化算法对光谱的优化能力,最终得到了GWO-DELM预测模型。结果表明,Fano形状可以通过改变结构参数进行动态调控。在最佳条件下,经过优化算法优化后的Fano共振的FOM值高达50000。  相似文献   
2.
采用浇注方法制备了纯聚氨酯(PU)、石墨/聚氨酯(C/PU)、铜/聚氨酯(Cu/PU)、石墨/铜/聚氨酯(C/Cu/PU)复合材料,并对PU及其复合材料的微观物相、微观结构、邵氏硬度、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墨、铜颗粒加入,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都比纯PU低;形貌表征结果显示,石墨、铜颗粒大部分均匀分散在PU基体中;材料导热系数都比纯PU高;除Cu/PU复合材料以外,C/PU、C/Cu/PU复合材料的硬度相比于纯PU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关于完善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学分制学籍管理优点的基础上,结合闽江学院实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实践,提出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学籍管理队伍、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加强和完善学分制学籍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介质超材料的电磁属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硅缺口盘单谐振器的超表面微流传感装置;利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进行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该结构可以产生三重Fano共振,包括可被入射光直接激发的明偶极共振以及非对称性结构下明暗模式干扰产生的一个高阶模式杂化共振和一个磁共振。另外,分析了结构参数(缺口长度和宽度、结构的周期、硅盘半径和厚度)对Fano共振的影响以及微流装置中分析物厚度对传感特性的影响,得到参数优化后的结构的灵敏度最大可达到400.36nm/RIU,品质因数Q最大可达到1252.3,并证明了溶液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可以提升传感检测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实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根本转变,把创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灵魂和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一、把握创新教育的特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无论是与传统教育、现存教育、应试教育,还是与素质教育比较,都具有鲜明的特征:1.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以对既有文明高度…  相似文献   
6.
李美洁  甘应进 《纺织教育》2007,(4):55-56,59
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实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根本转变,把创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灵魂和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等静压固相烧结制备了CuCr(29)Zr(1)和CuCr(28)Zr(1)TiC(1)合金,并对合金的致密度、显微组织、维氏硬度、导电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等静压制备的CuCr触头材料组织均匀致密,近等轴状的Cr颗粒均匀分布在Cu基体中;添加TiC明显提高了合金的力学性能,而导电率变化很小。CuCr(29)Zr(1)和CuCr(28)Zr(1)TiC(1)合金的致密度分别为99.3%和99.5%,导电率为39.78%IACS和34.78%IACS,抗拉强度为357.0 MPa和374.3 MPa。材料的断裂机理为Cu基体的韧性断裂,Cr颗粒的解理断裂以及Cu与Cr的界面断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