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水下无线光通信(UOWC)具有保密性好、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等优点,可应用于水下信息传输、资源勘查等领域,通信链路的快速建立和持续稳定是水下无线光通信实际应用的基本条件。在平台扰动和海水信道杂质干扰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远距离的快速对准是水下无线光通信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水下无线光通信过程中系统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链路由于干扰问题引起底层平台不断移动而无法对准的问题,搭建了一个基于激光二极管(LD)的水下无线光自动对准系统,该系统具有自动对准控制的特点,即系统在底层平台移动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实现链路的对准。  相似文献   
2.
文中依据鱼雷自导系统性能测试仪的主要功能及其信号处理的特点,选择ADSP21160作为其信号处理器,并按照模块化结构设计的思想,将测试仪设计成为一个多模块、多处理器系统.该系统采用全数字方式产生回波信号、噪声及混响,可以提供模拟输出信号、数字输出信号;可在主控机的控制下工作、也可自主工作;可以模拟单个目标,也可模拟多个目标;可以模拟静止目标,也可按目标运动轨迹模拟运动目标;可以模拟窄带回波,也可模拟宽带回波;可以模拟单亮点,也可模拟多亮点.  相似文献   
3.
浮标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对战场环境信息第一时间进行传送与分析。但其工作环境具有资源有限、时变等特点,基于分离原则的编码很难适用于这种复杂情况。基于此,文中分析了浮标无线通信中不同信源特性,并分别针对传感器信息和图像视频信息提出了2种基于不等差错保护和LDPC码的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在提高系统传输效率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对传感器的重要数据和图像视频的恢复能力,保证了传输可靠性,为海军综合作战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下无线光通信已成为实现水下高速数据通信链路的重要技术。由于水下无线光链路损耗大,散射效应显著,同时由于水下无线光信道对信号产生畸变和衰减,影响传输距离和速率。针对水下无线光信号在海水中衰减大、传输距离受限的问题,对水下大功率激光通信发射系统开展了专门研究,突破了长距离高速水下激光通信大功率发射的关键技术,以提高水下高速无线光通信系统的传输距离,满足水下长距离高速无线光通信对发射系统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5.
使用多功能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及高速A/D等器件组成高速、高性能和高可靠电路,完成对伽马能谱脉冲的高速采样、基线处理、数据传输和能谱处理等。该设计可以提高采样速率、降低系统干扰、简化电路、提高可靠性并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下制导武器工作原理和水声学原理研制了一种水下制导武器检测平台,它模拟制导武器基阵接收信号,用以检测制导武器对目标的检测和估计性能;该系统使用ADSP21160构成阵列处理器系统,采用全数字方式产生噪声、目标回波和混响,既可以在主控机控制下工作,也可在制导武器控制下工作;实验证明,该平台方案可行,设计正确,并且使用灵活,方便,可作为一种通用的水下制导武器检测设备.  相似文献   
7.
贺锋涛  石文娟  朱云周  张建磊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47(9):903005-0903005(7)
针对水下无线激光通信系统中对准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集阵列式光学接收天线,在光学设计软件Zemax中分别设计出了复合光学接收天线和分集阵列式光学接收天线的光学结构,分析了复合光学接收天线和分集阵列式光学接收天线的视场角、聚光效率以及光源移动范围,并且通过实验和Matlab仿真给出两种光学接收天线的聚光效率随光源径向移动范围和光源入射角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光源尺寸10 mm时,复合光学接收天线的聚光效率是0.06%,接收视场角是6,光源径向移动范围是6 mm;分集阵列式光学接收天线的聚光效率是0.06%,接收视场角是16,光源径向移动范围是22 mm。因此分集阵列式光学接收天线更适用于水下激光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8.
激光收发装置间的对准技术是水下高速无线光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由于该系统水下激光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高达Gbit/s,收发装置间的对准精度要求很高.通过对光学收发对准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提出了新的光收发对准技术解决方法.发射端激光发射模块发出的激光通过特定的激光扩束准直器,将发射激光束扩展为较粗的光束,在接收端的前端加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