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0篇
数理化   2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讨论了C2(×)Cn量子系统的最大纠缠混合态,得到了Negativity纠缠度下的最大纠缠混合态的解析结果,并计算了该态在非满秩情形下的量子相对熵纠缠度.  相似文献   
2.
刘莉 《大学数学》2002,18(5):102-104
讨论了满足 Solow条件矩阵的几个性质 ,并给出了与此相关的经济意义 .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偏微分方程造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椭圆型方程的扭叶片三维型面直接设计方法,详细推导了叶型曲面函数,给出了型面方程的求解及其前后缘修正。该方法具有设计叶型曲面自然光顺,设计参数少且各参数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叶型曲面调整方便,利于采用非数值优化算法对其进行气动优化等优点。文中给出了设计实例,并通过数值实验分析了所设计叶片型面的流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叶片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同时也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基于椭圆型方程的扭叶片三维型面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以椭圆波导、平板摇摆器为FEM放大器的模型,导出了自洽的注波互作用三维非线性方程组。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利用该程序分析了FEM放大器的饱和功率、效率以及带宽等高频特性。考虑了摇摆器渐变、空间电荷波、电子初始速度零散对高频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莉 《物理实验》2004,24(11):18-20
高中物理的光学部分主要介绍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并从光的本性出发讨论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高考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总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基础题,应该把这一部分分数牢牢地抓住.这一部分知识涉及知识点多,比较琐碎,不好掌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把本章内容做了系统总结,帮助同学们记忆.  相似文献   
6.
7.
综述了用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化学扩链反应的羧基加成型和羟基加成型扩链剂,以及缩合型扩链反应、羧基加成型扩链反应和羟基加成型扩链反应、羧羟基同时加成型扩链反应。讨论了扩链反应、反应特性和扩链产物的性能,并简要介绍了国内研究概况。参考文献20篇。  相似文献   
8.
两亲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张文传 《合成化学》1998,6(4):365-371
利用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探讨了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和丙烯酸长链烷基酯的自由基共聚合。重点讨论了合成条件如溶剂、沉淀剂、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时间等对共聚反应的影响以及各种聚合条件对该共聚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用IR,GPC,^13CNMR等手段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中集聚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六交  梁长利  杨晓燕  刘莉 《化学学报》2007,65(24):2891-2897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阴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 研究了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在稀释复性过程中的集聚现象. 实验发现, 在整个稀释复性过程中, 没有蛋白溶菌酶集聚体沉淀产生. 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小于4.0 mg/mL时, 复性过程中不会形成蛋白溶菌酶分子集聚体; 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介于4.0~8.0 mg/mL时, 复性过程中会形成由非共价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蛋白溶菌酶二分子和三分子集聚体; 而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大于8.0 mg/mL时, 复性过程中除了会形成二分子和三分子蛋白溶菌酶集聚体外, 还会形成四分子蛋白溶菌酶集聚体. 在此基础上, 结合文献, 对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的稀释复性过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The aggreg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reduced-denatured egg white lysozymes during refolding procedure in urea solution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reducing and non-reducing protein electrophoreses. Results of non-reducing sodium dodecyl sulph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of the supernatant and aggregate precipitate formed in refolding process show that except being refolded to native egg white lysozymes, the reduced-denatured lysozymes can also form the aggregates with molecular weights (MW) being separately about 30.0 and 35.0 kD, while the reducing SDS-PAGE and the refolding results in the presence of sodium dodecyl sulphate show that these aggregates are formed chiefly through the misconnection of disulfide bonds between the reduced-denatured lysozymes, and the aggregate precipitates are formed through the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ggregates with molecular weight being about 30.0 kD. From the results of electrophoresis and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ic analyse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aggregates with molecular weights being about 30.0 and 35.0 kD are bi-molecular and tri-molecular egg white lysozyme aggregates, respectively. And finally, a suggested refolding mechanism of reduced-denatured egg white lysozymes in urea solution wa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