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良开放性手术治疗巨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巨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6例巨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年龄61~88岁,平均74岁。作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结果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35~65min,出血量100~200mL,术后前列腺重量为200~520g,平均215g;膀胱冲洗2~3d,拔导尿管5~7d;术后3d再出血1例,经DSA同侧髂内血管栓塞止血成功,排尿困难1例,短期尿失禁1例,其余患者术后均排尿通畅,控尿良好。结论开放性手术治疗巨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其梗阻解除彻底,是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恰当的手术方法是提高疗效及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骨骼肌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肌肉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炎性因子是影响骨骼肌损伤修复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肌肉损伤后可产生多种炎性介质,不可控的炎症反应易对受损部位造成二次伤害。推拿作为骨骼肌损伤最常用且疗效佳的绿色治疗方法,在骨骼肌损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推拿对相关炎性因子的作用入手,探讨推拿手法干预肌肉损伤恢复的研究现状,分析推拿手法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改性壳聚糖防粘连膜对心肌梗死兔心脏与周围组织粘连程度的影响.方法 25只日本长耳白兔,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制备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改性壳聚糖防粘连膜组(B组),A组正常关胸,B组关胸前在心脏和胸壁间置入改性壳聚糖防粘连膜.每组造模型成功各11只.术后3个月A组存活8只、B组存活9只.分别行在体磁共振电影和二次开胸,分级评价粘连程度.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磁共振电影评价粘连程度,A组轻度粘连、中度粘连、重度粘连分别为2只、2只、4只;B组分别为7只、2只、0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评价粘连程度,A组无粘连、轻度粘连、中度粘连、重度粘连分别为1、1、2、4只;B组分别为3、4、2、0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性壳聚糖防粘连膜可以减轻心肌梗死模型兔心脏与周围组织粘连.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报告腹腔镜下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施行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治疗肾结石19例,21侧;同期处理其他上尿路疾病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6~67岁,平均41岁。结石直径1.2~3.5cm。结石位于右侧11例,左侧6例,双侧2例。合并输尿管结石5例,其中双侧输尿管多发性结石同侧石街形成1例;肾盂息肉2例,其中致巨大肾积水1例;开放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后狭窄伴巨大肾积水1例;妊娠期肾盂结石致巨大肾积水时放置双J管内引流术后1例。12例13侧曾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失败,1例曾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取石不净。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75~240min,平均115min。术中出血量30~100m1.平均50ml。术后漏尿者1例,5d后自愈。术后住院时间5~9d,平均6d。留置双J管4~6周。随访3~36个月,KUB及IVU显示除1例肾下盏残留1枚0.7cm结石外,余无结石残留,肾盂出口输尿管无狭窄,双肾输尿管均显影。结论 腹腔镜下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是治疗肾结石可选择的一种微创手术,且可同期处理上尿路合并症,可部分替代开放性手术。  相似文献   
5.
卫英  阮磊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4):593-595,610
目的 探讨胸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特点.方法 选取经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确诊的13例胸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3例中男性10例,女性3例.5例不典型类癌,1例典型类癌,2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神经内分泌癌未明确分型;1例伴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改变;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表现为较大肿块影...  相似文献   
6.
老年医学临床教学比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翻转课堂教学法因通过其交互作用能很好的加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利用微信作为翻转课堂的平台,设计了多种模式的微课。通过更多的交换教学,答疑和讨论发言,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强化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永不下课的教学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广域网共享,为远期跨医院、跨学校的交流推广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同时记录心肌块的整体电活动(容积心电图)。从心肌块的心外膜面、心内膜面分别、同时或多部位发放刺激,记录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RS时限、QT间期、Tp-Te间期及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反映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心电图指标如Tp-Te间期在心外膜刺激(Epi)时最大:(83.63±19.30)ms,其次为内外膜同时刺激(Bi):(75.63±16.47)ms,最小为心内膜刺激(Endo):(54.75±13.18)ms(两两比较,均P<0.01);Tp-Te指数(Tp-Te/QT)也有相似变化,上述部位刺激时分别为(0.28±0.05),(0.27±0.04)和(0.20±0.04)(两两比较,均P<0.01)。但是当从心内膜面或者心外膜面双部位发放刺激时,Tp-Te间期或Tp-Te/QT较单部位刺激时均明显缩短或减小(P<0.01)。此外,心外膜刺激、内外膜同时刺激及心内膜刺激时分别有6例(75%)、5例(60%)和1例(13%)诱发了室性心律失常(χ2=7.0,P=0.03)。结论心内、外膜面同时刺激使心室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而从心内膜面或者外膜面同一面双部位发放刺激并不延长心肌复极时间,与单部位刺激相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反而减小。这一发现或许能为改进心力衰竭时心脏再同步治疗的起搏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效转复心房颤动药物伊布利特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机制。方法:利用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灌流伊布利特或溶有伊布利特的低钾低镁台氏液。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伊布利特组和低钾低镁组,每组10只。正常组灌流台氏液,伊布利特组灌流2 mg/L伊布利特40 min,低钾低镁组灌流同浓度但溶于低钾低镁台氏液的伊布利特。同步记录各组内、外膜下心肌动作电位和容积心电图,观察灌流过程中早后除极(EAD)和Tdp的发生情况,对QT间期以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结果:伊布利特组QT间期较正常组显著延长[(337±46)ms∶(548±73)ms],TDR也显著增加[(49±15)ms∶(132±36)ms],EAD的发生率为4/10,与正常组比较,均P<0.05;Tdp的发生率为0。低钾低镁组QT间期近一步延长至(652±184)ms、TDR增至(157±59)ms,EAD发生率为5/10,与正常组比较,均P<0.05,与伊布利特组比较,均P>0.05;Tdp的发生率增加为7/10,与正常组、伊布利特组比较,均P<0.05。结论:在伊布利特合并低钾低镁的情况下才易诱发Tdp,电解质正常时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改性壳聚糖防粘连膜对心肌梗死兔心脏与周围组织粘连程度的影响.方法 25只日本长耳白兔,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制备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改性壳聚糖防粘连膜组(B组),A组正常关胸,B组关胸前在心脏和胸壁间置入改性壳聚糖防粘连膜.每组造模型成功各11只.术后3个月A组存活8只、B组存活9只.分别行在体磁共振电影和二次开胸,分级评价粘连程度.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磁共振电影评价粘连程度,A组轻度粘连、中度粘连、重度粘连分别为2只、2只、4只;B组分别为7只、2只、0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评价粘连程度,A组无粘连、轻度粘连、中度粘连、重度粘连分别为1、1、2、4只;B组分别为3、4、2、0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性壳聚糖防粘连膜可以减轻心肌梗死模型兔心脏与周围组织粘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灌流的兔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对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评价的价值。方法对6种临床上致心律失常发生率已知的药物,应用冠状动脉灌流的兔左室楔形心肌块对其致心律失常危险度进行评价。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心电图。观察记录QT间期、复极离散度和心律失常来量化每种药物的相对危险度。结果临床上无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其危险度评分小于等于0.1,临床上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其危险度评分介于1.2至9.8之间。结论应用冠状动脉灌流的兔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评价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