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NOTES新术式:经气管内镜甲状腺切除术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一种全新的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经气管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采用3只巴马香猪和6只比格犬,利用自制带双通道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置入内镜及器械,纵行切开甲状腺上方气管前壁软骨环。在内镜监视下行甲状腺部分或次全切除术。术毕连续或间断缝合气管前壁。结果:3只猪行经气管内镜下甲状腺部分切除术,6只狗行经气管内镜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所有实验动物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缺氧、窒息、气管梗阻及死亡。拔管后实验动物均自然苏醒,分别于2、4h后处死,观察气管切口缝合严密,无皮下气肿及血肿形成。结论:实验证实,经气管内镜甲状腺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利用自然管腔(气管)作为甲状腺手术入路,保持了皮肤及颈前肌群的完整性,美观无疤痕,开拓了NOTES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我院普外科于2007年11月收治一例艾滋病合并肝脓肿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不佳主要归因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导致的确诊较晚和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表明,胆囊结石引发的慢性炎症是主要致病因素。尽管手术治疗可能治愈早期胆囊癌,但多数患者发现时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化疗和靶向治疗虽然提供了新方向,但总体生存率提升有限。因此,深入理解胆囊癌的发病机制,特别是与关键基因、分子通路的关联,对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胆囊癌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旨在为其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elF4E和整合素αvβ6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9例结肠癌及3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elF4E和整合素αvβ6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elF4E和整合素αvβ6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lF4E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3),整合素αvβ6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TNM分期有关(P=0.027,P=0.034,P=0.031).结肠癌组织中elF4E与整合素αvβ6蛋白的表达呈低度正相关(P=0.016,r=0.288).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elF4E和整合素αvβ6蛋白的表达与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P=0.008,P=0.040).Cox回归分析显示,elF4E及整合素αvβ6蛋白的表达水平、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和年龄是结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elF4E高表达和α V β 6阳性表达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4.212 (95% Cl:1.779,9.973)和2.774(95% Cl:1.148,6.700).结论:结肠癌组织中elF4E和整合素αvβ6蛋白可作为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二者潜在的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治疗结肠癌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抑制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为中药抗癌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HT-29结肠癌细胞经NCTD处理后,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前后细胞表面上皮表型及间质表型标志物的变化情况;Western Blotting分析常见调控细胞EMT过程信号传导通路中关键分子及其磷酸化状态的变化;转录因子活化技术观察核因子磷酸化状态的变化。结果: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NCTD处理后,结肠癌细胞EMT过程受到抑制;流式细胞术证实肿瘤细胞整合素αvβ6表达降低,同时上皮表型标志物表达升高,间质表型标志分子表达减少;Western Blotting分析常见调控细胞EMT过程信号传导通路中仅有ERK及p-ERK表达水平降低,其他关键蛋白无明显变化;转录因子活化技术发现利用si RNA技术干扰整合素αvβ6后,ERK下游的核转录因子中仅有ETS-1磷酸化水平改变,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实经NCTD处理后出现与干扰αvβ6表达造成的一致性改变。结论:去甲斑蝥素通过阻断αvβ6-ERK-ETS1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从而发挥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总结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患者19例,其中手术治疗13例。结果: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多以上腹部疼痛不适为首发症状,B超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多种辅助检查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该病及其它相关并发症的明确诊断。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侧侧吻合术是目前胰管结石治疗的主要手段,应重视术前的准确评估和手术技巧的应用,防止结石残留。结论:B超为诊断胰管结石的首选检查法,首选术式为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侧侧吻合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选择性胆道引流是否能够降低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的并发症以及病死率。方法:回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116例血清总胆红素(TB)在85μmol/L以上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选择性胆道引流对肝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直接手术组54例,引流组62例,平均引流9 d,引流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15)μmol/L,与引流前的(290±100)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胆道引流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64/116),引流组为58.1%(36/62),手术组为51.9%(28/54),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2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死亡6例(9.7%),手术组死亡6例(11.1%),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结论:选择性胆道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但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整合素ανβ6与MMP-9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结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νβ6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结肠癌及切缘正常组织中整合素ανβ6与MMP-9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νβ6、MMP-9阳性率明显高于切缘结肠组织(P〈0.01),且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νβ6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r=0.892,P〈0.01)。结论:检测整合素ανβ6与MMP-9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可作为结肠癌预后评估指标之一;针对二者进行相关靶向研究可能为治疗结肠癌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NOTES-经自然腔道(阴道)内镜下胆囊切除术3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临床开展经自然腔道(阴道)内镜下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31例胆囊疾病患者行经阴道内镜下胆囊切除术。脐下缘做-5mm切口,置入腹腔镜引导胃镜和NOTES操作器械经阴道后穹窿15mm切口进入腹腔。胃镜获得稳定图像后,撤出脐部腹腔镜置入普通腹腔镜操作器械。在胃镜监视下,通过脐部和阴部两把操作器械完成胆囊切除术。结果: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阴道内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85min。未放置引流,无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腹壁无明显瘢痕遗留,术后疼痛轻微,平均住院日缩短,医疗花费鼎氏。结论:经阴道内镜下胆囊切除术技术可行,操作安全,相比传统腹腔镜手术有明显优越性,建议在有剽牛的医院逐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整合素αvβ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9月60例PTC肿瘤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整合素αvβ6的表达情况;在PTC细胞系TPC-1及B-CPAP中利用siRNA干扰整合素αvβ6表达,CCK8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PTC细胞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整合素αvβ6在癌旁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且在伴有周围侵犯的肿瘤组织中表达高于不伴有周围侵犯的肿瘤组织。体外干扰αvβ6表达后,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受到显著抑制。结论:在PTC组织中整合素αvβ6表达显著上调,上调的整合素αvβ6与肿瘤的侵袭浸润显著相关,干扰整合素αvβ6的表达可以显著抑制PTC细胞的增殖能力与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