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管狭窄(BS)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1月本中心53例OLT术后BS介入治疗的疗效。53例BS患者共接受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介入治疗107次,包括鼻胆管引流术68次、球囊扩张及胆管内支架术26次和胆管造影术13次。其中9例患者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介入治疗11次,包括PTC2次、PTCD7次、球囊扩张术3次及胆管内支架术1次。1例行经“T”管置管引流术。结果 ERC手术成功率为88、8%(95/107),鼻胆管引流术成功率为94%(64/68),胆管内支架术的成功率为88.5%(23/26)。PTC手术成功率为81.8%(9/11),PTCD成功率为100%(7/7),胆管支架术成功率为100%(1/1)。53例BS的介入治疗治愈率为28,3%(15/53),好转率为41、5%(22/53)。吻合口型、肝外型、肝内型、肝门型及弥漫型BS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66.7(4/6)、66.7%(10/15)、50%(1/2)、0(0/7)及0(0/22)。结论 目前OLT术后BS介入治疗的疗效尚不理想。介入治疗的疗效与BS类型密切相关,吻合口狭窄、肝外型和肝内单发型BS的疗效较好,肝门型和弥漫型BS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2.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治疗(附43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0LT)术后胆管狭窄(BS)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们例OLT术后BS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们例B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T管的胆管介入治疗、胆肠吻合术、肝动脉内支架术及再次肝移植术。结果们例BS总治愈率为48.8%(21/43),好转率为30.2%(13/43),总有效率为79.0%(34/43)。41例BS的介入治疗治愈率为34.1%(14/41),好转率为31.7%(13/41),总有效率为65.8%(27/41)。吻合口型、肝外型、肝内型及肝内外混舍型BS的总治愈率分别为100%(5/5)、64.3%(9/14)、50.O%(1/2)及28.6%(6/21),其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80.0%(4/5)、64.3%(9/14)、50.0%(1/2)及0。12例BS行再次肝移植术的治愈率为50.0%(6/12)。结论目前OLT术后BS总体疗效尚不理想。BS介入治疗效果与其类型密切相关,吻合口型疗效最好,肝外型和肝内型次之,肝内外混舍型疗效最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难治性BS的有效方法,但要选择好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16例复杂髂动脉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病程3 d至2年.所有患者均合并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距离小于500 m,单侧病变9例、双侧病变7例,术前踝肱指数0~0.57(0.32±0.14).髂动脉股动脉完全闭塞6例,其余10例狭窄程度>75%.留置导管于血栓内或其上方持续滴注尿激酶,如果溶栓72 h没有效果,停止溶栓.血栓溶解后,对残余狭窄程度>50%的患者给予球囊、支架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及踝肱指数变化,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溶栓时间3.0~15.0(8.4±2.9)d,15例血管再通.16例患者静息疼痛症状消失;4例仍有间歇性跛行,距离均大于500 m,与术前相比踱行距离明显延长;术后踝肱指数为0.63~1.10(0.91±0.12),较术前明显升高(t=21.73,P<0.01).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期间症状复发1例,再次介入治疗成功.所有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长时间连续溶栓联合球囊扩张以及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是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补充,尤其对于复杂的双侧髂动脉股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介入心脏技术的开展,需要有设备的配合,好的设备对介入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起很大的作用.下面总结本人对GE LCV DSA导管机几个功能在心脏介入术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股动脉序贯途径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行性与疗效;与经股动脉、桡动脉途径比较,探讨最佳腔内治疗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以来采用经不同途径腔内治疗的4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股动脉途径治疗15例,平均溶栓时间为3天,3例穿刺口出血而终止治疗、4例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制动而自动放弃治疗;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成形术有8例,6例术后患肢血流恢复。经桡动脉途径治疗有21例,溶栓时间平均长达10天,溶栓时间均较经股动脉途径要长;术后踝肱指数升高较经股动脉途径明显,但下肢血流恢复与经股动脉途径无显著差异。经桡、股动脉序贯途径治疗10例,术后平均踝肱指数大于1,下肢血流的恢复率达90%,均较其他两组显著提高。结论经经桡、股动脉序贯途径是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佳选择,下肢血流的恢复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1287例,术后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血尿患者8例,外院PCNL术后出血转院5例。均为男性。年龄27~79岁,平均45.1岁。13例患者均行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时机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肾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肾动静脉瘘2例,肾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肾动静脉瘘者8例。13例患者栓塞15min后,复查肾动脉造影显示病变均完全栓塞。术后3d肉眼血尿均消失。13例患者栓塞前后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4~60个月,平均29个月,患者血肌酐、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均正常,无再发出血,1例患者49个月后右肾结石复发。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术中肾血管损伤致假性动脉瘤和(或)动静脉瘘。保守治疗无效者,及时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MS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 83例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因临床和生化检查可疑胆道并发症行MSCT增强检查.胆道并发症的确诊依据为直接胆道造影69例、移植肝病理11例、肝管空肠吻合术3例.分析CT诊断胆道并发症的能力,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刚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用x2检验比较胆管吻合口狭窄和非吻合口狭窄的CT特征.结果 83例中,62例(74.7%)证实有胆道并发症,其中胆管吻合口狭窄32例,非吻合口狭窄21例,胆管结石16例(12例合并胆管狭窄),胆总管吻合口漏5例,胆汁瘤4例(合并胆管狭窄)、胆源性肝脓肿2例(合并胆管狭窄).CT诊断胆管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86.7%、89.2%、92.3%和83.9%.CT对胆管结石、胆总管吻合口漏、胆汁瘤、胆源性肝脓肿均能正确诊断,无漏诊和误诊.非吻合口狭窄表现为胆管不均匀扩张的发生率(71.4%,15/21)显著高于吻合口狭窄者(25.0%,8/32;P<0.01),而肝外胆管扩张(33.3%,7/21)和胆管均匀扩张(14.3%,3/21)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吻合口狭窄者(84.4%,27/32和68.8%,22/32;P<0.01).非吻合口狭窄肝动脉缺血的发生率(66.7%,14/21)明显高于吻合口狭窄者(15.6%,5/32;P<0.01).结论 MSCT对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还可初步诊断胆管狭窄类型;肝动脉缺血是胆管非吻合口狭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腔内激光消融联合局部缝扎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LT)联合局部缝扎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VLU)的临床疗效.方法 VLU患者11例11条肢体,从内踝处穿刺或从腹股沟处切口植入激光光纤消融大隐静脉主干;对小腿侧支静脉用套管针穿刺置入光纤行消融术,若失败改用经皮皮内环形缝扎术.距离溃疡边缘约1 cm,用2-0 Prolene缝线环形间断缝扎一圈.结果 术后11条患肢内踝处色素沉着减轻.术后12~25 d(平均18 d)小腿溃疡愈合.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3个月以上,无溃疡复发.结论 ELT联合局部缝扎是一种操作简单、微创、疗效确切治愈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方法,对有交通静脉功能异常的溃疡患者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9.
血管畸形所致胃肠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意义,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结果。材料和方法:11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血管造影诊断为胃肠血管畸形。本组年龄范围在15~70岁之间,平均年龄48岁,均有反复消化道出血病史,出血量较小时,每次300~500ml之间,较大时在1200~1500之间,最大量估计达3000ml。血管造影顺序一般按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方式。血管栓塞剂选用钢圈、明胶海绵、PVA微粒三种。结果:在11例胃肠血管畸形中,由腹腔动脉干及分支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干供血的4例,由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的7例;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圈附近的8例,而发生于空肠下段回结肠段的3例。除5例接受手术治疗外,6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于胃肠血管畸形可提供直接的影像诊断依据;血管内栓塞术是值得推荐的胃肠血管畸形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脾穿刺门静脉插管(PTSPC)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3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经PTSPC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其中2例同时接受门静脉支架植入术.病例纳入标准:门静脉主干阻塞(癌栓或血栓)和肝硬化严重肝萎缩患者;排除标准:凝血酶原时间(PT)>20 s的严重凝血功能不良患者.17例患者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13例为肝硬化合并严重肝萎缩和(或)小至中量腹水.30例患者术前均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术前凝血功能正常(PT<14 s)16例,轻度降低(PT 14~17 s)10例,中度降低(PT 18~20 s)4例;均接受上腹部CT增强检查,并依据CT结果确定脾静脉分支的穿刺位置、方向及深度.术后回顾性分析PTSPC要点、并发症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0例患者,28例成功应用PTSPC进行门静脉插管;2例插管未成功者均为脾静脉脾内分支细小.发生与PTSPC相关并发症6例(20.0%),均为不同程度血红蛋白浓度下降(15~50 g/L);其中4例需要输血治疗,包括1例腹腔大出血,在术后2 h出现血压严重下降,经输入4个单位红细胞和补充血容量后好转.PTSPC成功的28例均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其中2例在栓塞曲张静脉的基础上放置门静脉覆膜支架.28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42个月),死亡16例,其中14例为肝癌患者在术后1~12个月死亡,2例肝硬化患者分别在术后14、23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随访期间,发生静脉曲张再出血4例,累积再出血率为14.3%.结论 PTSPC是可行的,为经导管门静脉腔内治疗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但穿刺部位出血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