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舟月骨间韧带(SLIL)的形态和血供分布,并从解剖学角度探讨临床上SLIL损伤对其血供的影响及重建的方法。方法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选取12例新鲜成人前臂标本,从尺动脉或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溶液,于Micro-CT下扫描,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图像,观察SLIL在中立位的形态和韧带内滋养血管分布,测量韧带掌侧、背侧和近端的宽度、长度、厚度,测量SLIL内滋养血管入口处的解剖参数,并分析其与舟、月骨的血供关系。结果①数字化技术三维重建SLIL的大体形态并测量其解剖参数,近端长度均值最大,掌侧、背侧长度相近;韧带掌侧最宽,厚度最小,而背侧与近端在厚度与宽度上相近。②SLIL的近端无滋养血管分布,掌侧与背侧均有丰富的滋养血管分布,其血供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LIL的掌侧与背侧内滋养血管从SLIL附着处进入舟、月骨内形成吻合。结论SLIL掌侧较宽且厚度小,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其较其它亚区更易损伤;其掌侧与背侧亚区均有丰富的血供且与舟、月骨内相吻合,而近端无血管分布,因此,掌、背侧韧带早期轻度损伤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而近端损伤则较难修复,韧带掌侧与背侧损伤对舟、月骨血供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基于CTA的精准皮瓣外科理念及方法,并探讨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TA精准皮瓣外科的基本理论为以CTA高通量数据为基础,全面评估创面和潜在供区,选择适合创面修复的最佳方案。回顾性收集2014年8月至2018年12月基于CTA的精准皮瓣外科理念指导下治疗的17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31例,女46例;年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环形韧带修复对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尺骨截骨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2013年3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0例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的病例资料,采用单纯尺骨截骨矫形17例(A组),联合环状韧带修复13例(B组)。末次手术后随访13~9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按照Kim评分标准、肘关节活动度及影像学结果分析其预后。结果 按照Kim功能评分标准,术后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总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光片结果显示30例截骨端均愈合良好,28例肱桡关节复位良好,2例术后桡骨头向外侧轻度半脱位。结论 尺骨延长-成角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关键,此基础上环形韧带修复不是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月骨滋养血管灌注的Micro-CT扫描数据,研究月骨血供的解剖学特征,探讨月骨缺血坏死的解剖学机制。 方法 选用成人新鲜腕关节标本12例,红色氧化铅造影剂灌注血管后截取腕关节行Micro-CT扫描,并应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月骨血供,测量滋养血管解剖参数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月骨掌侧滋养孔径(0.62±0.11)mm,血管入口处直径(0.59±0.17)mm,较背侧(0.59±0.13)mm、(0.61±0.12)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月骨掌面滋养孔平均数(3.67±2.74),背侧面为(2.41±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与II型月骨的平均滋养孔数、孔径及血管入口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月骨内滋养血管分布有3种模式,Y形50.0%(7例),I形35.7%(5例)和X形14.3%(2例)。 结论 月骨掌面血供丰富,损伤后容易发生月骨缺血坏死;月骨掌面尺侧近端的滋养孔分布集中,术中应尽量减少干预该区域的韧带和软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Mimics软件3D可视化分析钩骨形态及其骨内血管走行,为钩骨骨折治疗及其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用成人新鲜上肢标本12例,灌注后行Micro-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钩骨及其血供。 结果 钩骨有3个非关节面。背侧和掌侧表面呈三角形,掌侧面尺侧向掌侧延伸形成钩骨钩。钩骨钩分为顶部,中部及基底部。钩骨远端关节面与第4、5掌骨基底部形成腕掌关节,桡侧与头状骨形成关节,尺侧与三角骨形成关节。在背侧非关节面由微小动脉网分支成数根滋养血管进入钩骨体内,并在各方向分支营养钩骨体。在掌侧非关节面钩骨体钩骨钩移行处,即钩骨钩基底部桡侧1-2根滋养血管直接或分支进入骨内,并分别向钩骨体及钩骨钩内走行。部分标本钩骨钩基底部尺侧出现滋养血管由此进入骨内并向钩骨钩内分支走行。钩骨钩顶端有单独的小血管进入并在骨内分支。钩骨钩基底部桡侧滋养血管骨内分支分别与由钩骨体背侧及钩骨钩顶端滋养血管骨内分支相互吻合。 结论 钩骨体和钩骨钩内血供丰富,较难发生缺血性坏死。钩骨钩骨折保守治疗不愈合可能是由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较大导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3月-2019年3月,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12~53岁,平均36岁。外伤后急诊入院1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6.0~12.5 h,平均8.5 h;慢性感染及溃疡创面14例。创面范围5 cm×4 cm^12 cm×8 cm。皮瓣修复术前基于下肢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据,通过Mimics19.0软件三维重建腓动脉穿支血管及皮肤模型,精确定位穿支点,并根据创面缺损范围和位置设计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和模拟切取操作。结果基于术前重建的穿支血管及皮肤三维模型,明确腓动脉穿支来源及走行,术前测量的穿支定位点、穿支血管外径、穿支最大可裸化长度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例腓动脉动脉低位穿支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上5~10 cm区域分布较为恒定,外踝尖上10 cm以内的穿支总出现率为96.9%,穿支血管蒂长(3.44±0.65)cm。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皮瓣切取及转位。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45 min。术后4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3例皮瓣部分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者足踝部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获优1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87.5%。结论数字化技术能提高腓动脉穿支定位及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设计的准确性,降低了血管解剖变异导致的皮瓣切取困难和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小腿踝上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底黑色素瘤切除后创面的疗效。方法2016年4月-2018年6月,收治6例足底黑色素瘤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32~53岁,平均36岁。病程1~320个月,中位病程58个月。肿瘤扩大切除后,遗留创面范围为5.8 cm×4.5 cm^10.6 cm×8.7 cm,切取小腿踝上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皮瓣旋转后大桨无张力修复创面,小桨修复供区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8.5 cm×6.8 cm^12.0 cm×10.5 cm。供区经皮瓣修复后4例直接拉拢缝合、2例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后除1例皮瓣部分表皮坏死,其余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8个月。除3例皮瓣臃肿行二期修整外,其余皮瓣外形良好,色泽、质地及弹性佳;足底浅感觉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时,按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获优4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3.3%。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结论小腿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质地与足底组织相似,皮瓣易于旋转,无需牺牲主要血管,适用于修复足底黑色素瘤切除后创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Mimics软件3D可视化分析钩骨形态及其骨内血管走行,为钩骨骨折治疗及其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用成人新鲜上肢标本12例,灌注后行Micro-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钩骨及其血供。 结果 钩骨有3个非关节面。背侧和掌侧表面呈三角形,掌侧面尺侧向掌侧延伸形成钩骨钩。钩骨钩分为顶部,中部及基底部。钩骨远端关节面与第4、5掌骨基底部形成腕掌关节,桡侧与头状骨形成关节,尺侧与三角骨形成关节。在背侧非关节面由微小动脉网分支成数根滋养血管进入钩骨体内,并在各方向分支营养钩骨体。在掌侧非关节面钩骨体钩骨钩移行处,即钩骨钩基底部桡侧1-2根滋养血管直接或分支进入骨内,并分别向钩骨体及钩骨钩内走行。部分标本钩骨钩基底部尺侧出现滋养血管由此进入骨内并向钩骨钩内分支走行。钩骨钩顶端有单独的小血管进入并在骨内分支。钩骨钩基底部桡侧滋养血管骨内分支分别与由钩骨体背侧及钩骨钩顶端滋养血管骨内分支相互吻合。 结论 钩骨体和钩骨钩内血供丰富,较难发生缺血性坏死。钩骨钩骨折保守治疗不愈合可能是由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较大导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腘动脉分支变异率及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205例(387肢)患者的术前下肢血管CT成像(CTA)资料,其中男153例、女52例,年龄12~79岁;双下肢182例、单侧下肢23例,左侧195肢、右侧192肢。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小腿动脉图像,观察腘动脉分支的解剖变异形态,根据Kim-Lippert分型统计腘动脉分支解剖变异Kim Ⅲ型及其各亚型变异率;测量变异分支动脉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包括变异动脉分支起始处外径、分支末端外径、分支动脉长度、分支动脉缺失处至踝关节水平长度等,并与腘动脉正常分支比较。结果 205例患者中有33例(43肢)发生腘动脉分支变异:Kim ⅢA型变异发生率4.1% (16/387肢) ;ⅢB型变异发生率3.4%(13/387肢);ⅢC型变异发生率0.26%(1/387肢);ⅢD型变异发生率1.8%(7/387肢);特殊类型变异5例6肢(6/387,1.6%),主要表现为胫前或胫后动脉未缺失,腓动脉增粗替代形成足背或足底动脉。28例(37肢)腘动脉分支KimⅢ型解剖变异于小腿中下1/3处发生缺失,变异的主干动脉分支均为不完全缺失,胫后动脉(ⅢA型)、胫前动脉(ⅢB型)、腓动脉(ⅢA型)变异分支长度分别为(176.8±51.2)、(187.9±73.7)、(153.4±58.5)mm;其管径(起始处外径、分支末端外径)均较正常腘动脉分支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腘动脉分支存在广泛的解剖变异模式,其总变异率为11.1%,术前通过下肢CTA可准确判断腘动脉分支解剖形态,为降低临床下肢手术的风险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Micro-CT对手舟骨骨内动脉进行可视化数字模型构建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12例离体人体前臂标本进行动脉血管灌注,Micro-CT扫描并运用Mimics20.0软件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分析重建数据,整理舟骨的滋养动脉分布。 结果 (1)重建出含骨内血管的腕舟骨数字化可视模型,可自由测量舟骨和血管的解剖数据,并清晰显示滋养动脉在骨内的分布及出入点;(2)右手复合组和左手复合组中滋养血管的数目分别为(4.670±1.366)支、(3.830±0.753)支,掌侧滋养血管分别为(1.670±0.516)支、(1.330±0.516)支,背侧滋养血管分别为(3.000±1.095)支、(2.500±0.548)支。 结论 离体腕部标本动脉灌注后骨内血管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手舟骨骨内滋养动脉的来源及空间分布,为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