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型接骨板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9—2012-09应用微型接骨板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22例,所有患者均常规行骨盆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本组22例获随访3~24个月,平均16.2个月。按Matta评价标准:解剖复位17例,满意复位5例,疗效优1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达90.9%,无一例内固定失败及损伤神经。结论微型接骨板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肯定的优点,可作为髋臼后壁骨折较好的外科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治愈率、神经功能改善、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平衡重建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结核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前路组共36例,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3.6岁,接受前路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共43例,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2岁,接受后路经椎间孔、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结核愈合、神经功能改善、局部后凸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前凸重建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9±11.2)个月(12~61个月),除后路组2例患者结核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一期治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ASIA分级E级。前路组后凸畸形平均(24.73±10.05)°,术后下降至(3.58±6.54)°,末次随访时(6.63±7.64)°;后路组后凸畸形平均(34.38±23.46)°,术后下降至(-0.78±10.01)°,末次随访时(1.16±11.09)°。两组畸形矫正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路组矫正角度更大,与前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有后凸畸形病例平均腰椎前凸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无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后路手术在矫正畸形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上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椎间盘镜下髓核切除术(MED)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8年12月解放军第188医院收治的59例伴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ED组30例、微创TLIF组29例,对比两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差异。结果59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0.5~5年,平均随访时间3年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获Ⅰ期愈合,无椎间隙感染和神经功能损伤。MED组术后5例复发,均表现为下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MRI检查证实为原位椎间盘再次突出,后采用TLIF术治愈;微创TILF组术后无复发,X线片检查示所有患者骨性融合。术前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微创TLIF组明显优于ME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ED比较,微创TLIF治疗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复发率低、疼痛缓解理想、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55~86岁。共治疗40个椎体:单椎体23例,2个椎体4例,3个椎体3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138 min,术中球囊扩张压力200~300 psi(1 psi=6.89 kPa),骨水泥注射量2.5~5 ml。1例球囊术中破裂,1例发生椎旁渗漏,2例椎间隙渗漏,1例椎管内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1例术中出现血压、脉搏下降,对症处理后好转。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未见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骨折椎体高度,明显减少骨水泥渗漏率,这种技术简单、微创、安全、疗效肯定。掌握好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技术以及把握好骨水泥的推注时机等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开放性手部骨折Ⅰ期内固定术后感染细菌学特点及伤口修复方法.[方法] 2016年12月-2018年8月,对18例开放性手部骨折Ⅰ期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取出内固定装置并清创,行带蒂旋髂浅动脉腹股沟皮瓣修复缺损区.[结果] 18例伤口,11例为革兰氏阳性菌,7例为革兰氏阴性菌.经取出内固定装置后感染得到控制,6例...  相似文献   
7.
<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DL)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形疾病[1],主要发生在5~35岁的人群中,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患病率比西方国家高。该病可导致铜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震颤等神经精神表现;急性肝炎、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等肝脏损害;其他系统损害如肾脏、骨关节、心肌等方面的损害。部分患者存在严重的姿势性震颤如“扑翼样震颤”,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阆中人民医院于1998-01/2004-01在五官科门诊应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混合液局部注射治疗口腔海绵状血管瘤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胸、腰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8月28例复杂性胸腰椎结核患者的相关资料,男15例,女13例;年龄7~58岁,平均34岁。胸椎12例,胸腰段7例,腰椎9例。单节段受累13例,双节段12例,三节段或以上者3例。7例合并腰大肌脓肿,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损害,17例合并后凸畸形。均采用后路经椎间孔及椎旁病灶清除,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予标准抗结核化疗。定期随访观察结核治愈、神经功能改善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7个月,平均20.7个月。26例术后12~18个月获得临床治愈;1例术后结核复发2次,经再手术后治愈;另1例发生内固定移位,但骨质愈合良好。术前存在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除1例末次随访时ASIA 分级为D级外,余均恢复至完全正常。术前后凸畸形平均为37.1°±18.5°,术后矫正至13.6°±9.8°,末次随访时15.8°±10.3°。围手术期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1例为术中大出血,行介入栓塞治疗,再次手术后治愈;另1例为术区感染,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对于复杂性胸、腰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且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但病灶清除技术难度较高,学习曲线较长,并存在损伤前方大血管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异体腓骨环椎间融合器(allogeneic fibula ring fusion cage,AFRFC)行腰椎融合的技术特点,并对照观察AFRFC与碳素纤维矩形椎间融合器(metacarbon fiber rectangle fusion cage,MFRFC)行经腰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mamina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西南医院骨科自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术后复发、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腰椎不稳、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等需行椎间植骨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91例,其中45例使用椎体间"品"字形植入3枚AFRFC, 46例使用椎间植入单枚斜向MFRFC,通过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24个月定期随访,复查腰椎CR或CT片测量其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矢状位移位及成角,并行下腰痛JOA评分,以及术中是否有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神经根牵拉伤等指标,量化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并行对照研究.结果 随访2~4年,平均随访时间AFRFC组35个月,MFRFC组36.8个月.术中神经根牵拉伤发生率,AFRFC组0%,MFRFC组8.7%, 组间神经根牵拉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29,P>0.05);术中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综合评价术后3个月融合率,AFRFC组为97.8%,MFRFC组为93.5%,组间各时间段对照,两组融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24,P>0.05);术后3个月椎间隙沉降率,AFRFC组0%,MFRFC组4.3%,组间沉降率对照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下腰痛JOA临床功能恢复情况评分恢复率,AFRFC组62.6%,MFRFC组67.4%,组间恢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FRFC结合TLIF术式,可减少神经根牵拉伤的发生率、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防止椎间高度下沉,并提高术后融合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