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09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导管溶栓治疗肾动脉栓塞一例报告李世华董宗俊李京宏肾动脉栓塞临床少见,我们收治1例,经导管溶栓治愈,报告如下。患者,男性,30岁。因左上腹痛伴发热3天住院。3天前突发左上腹左腰部持续性剧烈疼痛,伴恶心未吐,持续高热。体检:T39℃,P100次/分,B...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使用带膜网状镍钛合金支架治疗恶性病变引起的食管狭窄,评价该支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食管狭窄患者行食管支架植入,其中晚期食管癌引起食管狭窄23例(1例上段食管癌合并食管-气管瘘),晚期贲门癌4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6例,肺癌侵及食管4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癌压迫食管1例.全部病例均在X线电视监视下经口食管扩张后放入带膜网状镍钛合金支架,术后全身静脉化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38例共进行39次支架植入,均一次性放置成功,其中1例因肿瘤生长超过原支架上缘引起再堵塞,而于首次支架植入2.5个月后第2次放置,1例15cm长食管癌患者同时放置2根支架.支架植入后静脉化疗(卡铂+5氟脲嘧啶,共4个疗程).随访观察35例,26例平均生存4.5个月后死亡;6例生存11~19个月,平均1 6个月;3例生存超过24个月.死前1~7 d均可进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带膜网状镍钛合金支架治疗恶性病变引起的食管狭窄,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进食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大隐静脉曲张微创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外科微创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经验。方法 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微创剥脱术治疗 465例 ( 5 72条患肢 )及静脉腔内激光治疗 6例 ( 7条患肢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结果 在 471例患者中 ,随访到 42 7例 ,随访率 90 .7% ,平均随访时间 3 .8年。结果显示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1.41% )。结论 此两种微创手术操作简单、合理、易于掌握 ,且疗效理想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用经皮经腔动脉成形术(PTA)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锁24例,用血管旁路术治疗14例。结果:2种治疗方法的近期通畅率相似,2年通畅率分别为66.7%和72.7%。提示:PTA和血管旁路术均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膜式氧合器在5例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自1953年Gibbon首次成功地将体外循环应用于心脏直视手术以来,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已从重屏式氧合器发展为较符合人体生理状态的膜式氧合器(膜肺)。使复杂的心脏直视手术可以在长时间内安全度过,克服了先前鼓泡式氧合器因血液和氧气直接接触引起的血细胞的破坏和蛋白质变性,以及手术后引起的灌注肺、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我院从1989年至今在复杂的长时间的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阑尾残端单纯包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阑尾切除术后,有时仍有右下腹疼。其中有的是因诊断不确切。也有的与残端结扎后再包埋入盲肠壁间的处理方式有关。不结扎残端的单纯包埋法是合乎生理的。我们自1966年2月开始常规采用此法。现总结如下。方法和资料手术要点为从阑尾根部将其系膜剥离干净,并将系膜结扎。再在阑尾根部系膜缘处深达粘膜下层缝扎一针.以阻断盲肠后动脉供给阑尾基底部的血运。距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41例内分泌性和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选择性血管插管动脉造影及静脉取血测定有关激素含量进行定性、定位诊断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与其他诊断方法进行了对比,认为临床价值较大者,在肾上腺性高血压患者中为内分泌功能试验、插管取血测定激素含量和CT;在肾血管性高血压(RVH)患者中为肾动脉造影,而血管紧张素Ⅱ在各病中的变化无固定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总-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治疗17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前行动脉造影进行诊断,术后行超声多普勒检查确定移植血管通畅.结果 17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患侧与健侧上肢血压差<10 mmHg(1 mmHg=0.133 kPa),患/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0.64±0.12提高至0.98±0.10(P<0.01).术后经平均7.1年随访,1年和5年移植血管通畅率分别为100%和94.1%, 无中风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 颈总-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其远期通畅率高,尤适用于有良好的手术耐受性并要求高通畅率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尿病性下肢缺血90条患肢(84例患者),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7条患肢(6例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条下肢(4例患者)。间歇性跛行期13条患肢(12例患者);静息痛期41条患肢(38例患者);组织缺损期包括溃疡期和坏疽期,分别有26条患肢(24例患者)和22条患肢(20例患者)。①全部患者均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采用下肢局部肌肉注射、下肢动脉腔内注射、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同时进行3种方法。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是将经过分离、提纯的自体骨髓干细胞,采用多点方法注射在患肢缺血部位的肌肉内;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是将骨髓干细胞注射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时要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的近端血流,时间3-5min;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并动脉腔内注射的方法是同时采用前2种方法进行移植。②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观指标的评估:间歇性跛行期根据在正常速度下行走的距离分为5级(0级:行走≥500m,无疼痛;1级:行走400-499m,有疼痛;2级:行走300-399m,有疼痛;3级:行走100-299m,有疼痛;4级:静息痛,无法行走或行走〈100m,有疼痛)。静息痛期根据疼痛与否及疼痛程度分为5级(0级:无疼痛;1级:偶有疼痛,被问及能回忆起;2级:疼痛经常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3级:经常使用一般止痛剂;4级:因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患肢冷感根据患肢有无冷感及冷感的程度分为5级(0级:无冷感;1级:受累肢体偶有发凉、怕冷的感觉;2级:受累肢体经常有发凉、怕冷的感觉;3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4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③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客观指标的评估:新生侧支血管评估根据其数量分为4级(0级:无新生侧支血管;1级:少许新生侧支血管;2级:中量新生侧支血管;3级:丰富新生侧支血管)。保肢率以术后2个月为基准,观查各期的截肢率和保肢率。④疗效评估:患肢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未减轻为无变化,减轻1级为改善,减轻2或3级为明显改善,达到0级为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并且疼痛消失为治愈,创面明显缩小为明显改善,刨面缩小为改善,创面及疼痛无变化或扩大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94例患者102条患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患病期的下肢缺血总有效率比较: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2.7%,溃疡期83.3%,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1.01~2.23,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仍无差异(χ^2=1.11,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χ^2=10.48,P〈0.01;在5.18,P〈0.05;χ^2=3.93,P〈0.05)。②不同患病期的踝肱指数变化: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坏疽期踝肱指数增加分别为46.2%,31.7%,34.6%和27.3%,无明显差异。③不同患病期保肢率: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7.6%,溃疡期88.5%,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0.32~0.41,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也基本相近(χ^2=2.35,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在15.87,P〈0.0l;χ^2=5.18,P〈0.05;χ^2=5.48,P〈0.05)。④不同患病期经皮氧分压增加与血管生成情况:经皮氧分压测定各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丰富血管生成的百分比各期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患者,在病变的早、中阶段和单纯溃疡阶段,其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以上3阶段的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明显高于晚期的有组织坏疽阶段,充分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特别适合下肢缺血患者病变的早期与中期,对于缺血晚期特别是患肢存在组织坏疽者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15例下肢严重缺血。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350mL,在体外机经过离心等处理后,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mL。然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下肢肌肉局部注射。结果:总的小腿疼痛缓解率为100%,总的足部疼痛改善率为80%。总保肢率为82%。缓解患者下肢冷、凉感觉总有效率为100%。1例间歇性跛行的患者的行走距离由术前的50m延长到120m。6例患者7条下肢接受了下肢动脉造影,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12例患者踝部经皮氧分压测定显示14条下肢高于目前临床上截肢的最低临界值2.66kPa。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于由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下肢搭桥或者由于年老体弱或伴发其他疾病不能接受手术搭桥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