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ho是具有GTP酶活性的小G蛋白超家族成员,在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RhoC对肿瘤转移的作用尤为突出,被称为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开关。胃癌侵袭转移是多基因协调作用的结果,本文就近年来RhoC在胃癌组织中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3岁,因“左下腹疼痛2d”入院。既往体健。查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左下腹深压痛,伴反跳痛,无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3.
采用桡动脉采血法,常常会遇到一次穿刺不成功,给临床诊断治疗带来困难,本文作者对此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38例经传统方法桡动脉采血失败后采用补救方法,除1例因病情变化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37例全部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方法对2006年1 ̄6月4237份护理病历进行缺陷原因的分析,发现有315份病历的缺陷中存在着不利于举证的潜在因素。结果探讨了护理病历书写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结论加强质量控制,制定严格标准,可确保病历书写规范化,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71岁.因"间断性血便2年,加重半年"于2011年3月收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专科检查: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压痛、反跳痛,未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为3~5次/min.直肠指检:(胸膝位1~3点方向)距肛门约2cm处可及菜花样肿块,大小约为3cm×4cm,质硬,活动度差,无触痛,指套染血.电子肠镜示:直肠距肛门2~8cm处不规则隆起,表面破坏,组织脆,接触易出血.吻合口:距肛缘17cm和56cm处分别见吻合口,通畅,黏膜光滑.病理示:直肠腺癌,结肠部分切除术后.全腹部CT增强示:胆囊切除术后,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总管扩张.肝内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强化影.直肠管壁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管腔狭窄,考虑直肠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匝用于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胃癌患者按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A组,30例)和Orr式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B组,72例)。比较2组患者消化道重建的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食后症状、单餐进食量、体质量和相关营养代谢指标。结果:消化道重建时间A组(38.1±3.1)mlnjB组(44.7±2.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性食管炎及倾倒综合征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ux—en—Y滞留综合征(RSS)发生率A组3.3%,明显低于B组(22.2%,P〈0.05)。术后12个月Visick分级指数I~Ⅱ级者A组优于B组(P-0.034)。术后6个月,除血红蛋白外,体质量、白蛋白下降程度及预后营养指数(PNI)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相关营养代谢指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离断式Roux—en—Y术发挥了保持肠道连续性和手术相对简单的优势,减少术后RSS并发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一种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例罕见的成人原发性小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肠套叠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探讨,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到目前为止,c-kit基因和PDGFRA突变为已知的导致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的重要始发分子事件;p53、p16、p21 WAF-1、p27和E-cadherin基因是已知的人类多种肿瘤的抑癌基因,在胃肠道间质瘤恶性进展过程中,有关抑癌基因表达产物存在异常的结论已得到广泛证实,肿瘤抑癌基因产物的异常表达潜在揭示了该基因分子水平发生改变的可能.我们推论,在基因突变导致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后,胃肠道间质瘤细胞DNA将处于不稳定状态,抑癌基因编码区内短串联重复序列突变事件频发,随着微卫星不稳定性分子事件的累积,最终引发抑癌基因的突变,由此导致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方法 对2006年1~6月4237份护理病历进行缺陷原因的分析,发现有315份病历的缺陷中存在着不利于举证的潜在因素.结果 探讨了护理病历书写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结论 加强质量控制,制定严格标准,可确保病历书写规范化,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7岁,曾因“间断性右下腹疼痛1年余”于2012年3月30日入院。入院查体:右腹部隆起,质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术前腹部CT示右中腹部见软组织影,大小为5.9 cm×5.8 cm,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见图1a;剖腹探查见:肿块位于升结肠回盲部,大小为6 cm ×5 cm,盆腔、腹壁、肝、胃及小肠等未见侵犯,遂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块内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核椭圆形,细胞异型不明显,见图1b。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 SMA (+++),CD68(++),CK、S-100、CD34、CD117、及Desmin均为(-);诊断为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第11天出院。2012年12月23日因“右下腹隐痛不适4天”再次入院。入院查体: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抵抗,未扪及明显肿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3×109/L,中性粒细胞0.75,红细胞计数3.4×1012/L,血红蛋白94 g/L。生化检查:白蛋白32.4 g/L,尿素氮5.6 mmol/L,肌酐68.3μmol/L,尿酸257μmol/L,碱性磷酸酶172 U/L。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腹部CT示右下腹不规则肿块影,大小8.2 cm×6.5 cm,呈不均匀强化,见图2a。于2012年12月2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回肠末段,大小为8 cm×5 cm,粘连压迫输尿管,活动度差,肠系膜内扪及肿大淋巴结,盆腔和腹壁等未见侵犯,切除肿块见图2b。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示回肠梭形细胞肿瘤,考虑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复发可能,遂行回肠部分切除术加周围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肿块内瘤细胞梭形,灶区异型明显,核分裂可见,呈束状、漩涡状排列;见图2c。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MA(+)、CD68(+)、Ki67(约60%+),CD117、DOG-1、CKpan、及Desmin均为(-);结合原病史、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回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肉瘤变。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于2013年1月4日出院,术后未行化疗和放疗,随访至2013年5月30日,未见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