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IL-8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癌旁组织中IL-8的表达;MTT法检测不同浓度IL-8处理或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后结肠癌细胞SW480的增殖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IL-8处理后SW480细胞中p-AKT、t-AKT蛋白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抑制PI3K/AKT通路或IL-8处理后SW48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结肠癌组织中IL-8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IL-8处理后SW48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加,且PI3K/AKT通路异常激活;抑制PI3K/AKT通路可逆转IL-8对SW480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由此IL-8可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通路有关,可为IL-8在结肠癌中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1 病历介绍 病人男性,17岁.因大量鲜红色血便伴晕厥2d于2007年1月5日入院.2d前无明显诱因解大量鲜红色血便,无呕血.同时伴头昏,晕厥倒地1次.在当地医院输血1200mL后急诊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腹、膈肌裂孔途径行根治性切除累及食管下段近侧部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1999~2001年针对20例经腹、膈肌裂孔途径切除全胃和食管下段的病人,收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ICU治疗时间、切除标本病理资料。结果与20例经胸腹途径切除全胃和食管下段病人相比。结果经腹、膈肌裂孔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减少,ICU治疗时间短。结论经腹、膈肌裂孔途径手术切除近侧部进展期胃癌是替代胸腹途径手术的合理手术方法,避免剖胸手术对病人的创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国大陆人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sHD)易患基因内皮素受体B(EDNRB)的突变与多态性特征。方法 以92例sHD及其中32例患儿双亲为研究对象,并以60例正常儿为对照。提取受检者外周静脉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对EDNRB基因外显子-2(exon-2)进行分析,并通过DNA测序检测阳性标本的核苷酸改变方式,与文献报道的其他种族sHD同一基因特征做比较。结果 全部标本EDNRB基因exon-2均未发现突变与多态性位点的存在。结论 中国大陆人sHD患者EDNRB基因的exon-2不存在突变与多态性位点。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与环氧合酶-2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 1 )和环氧合酶 2 (COX 2 )在CR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72例CRC中HIF 1α和COX 2蛋白表达情况 ,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MVD ,正常大肠组织 1 2例作对照。结果 HIF 1α蛋白在CRC中阳性表达率为 6 6 .7% ,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且与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间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COX 2蛋白在CRC中阳性表达率为 70 .8% ,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且与淋巴结转移间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MVD值随HIF 1α或COX 2蛋白表达强度增强而增加 (P <0 .0 1 )。HIF 1α、COX 2与MVD值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rs 依次为 0 .36 3、0 .70 9及0 .4 95。结论 HIF 1α和COX 2在CR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并且在表达上密切相关 ,可能存在共同的激活机制。检测其表达对CRC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胸苷磷酸化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胸苷磷酸化酶(TP)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表达以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探讨TP对肿瘤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织和对应的77例邻近正常组织的TP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比较不同肿瘤间及肿瘤与正常组织TP表达差异。分析肿瘤组织TP表达与MVD值的关系。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胃癌、大肠癌TP表达对预后的意义。结果TP在胃癌、大肠癌、肝癌及胰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2.2%、63.5%、55.0%和68.2%,且肿瘤组织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TP阳性组的MVD值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胃癌、大肠癌中TP阳性表达者的预后明显较阴性表达者差(P〈0.05)。结论TP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并对肿瘤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对胃癌、大肠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miR-20a、miR-17水平在术后不良临床结局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73例作为病例组,收集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血清标本,另收集81名同期体检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血清miR-20a、miR-17表达水平。根据表达平均数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0a、miR-17水平对结直肠癌不良预后的诊断效能。 结果病例组患者术后血清miR-20a、miR-17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且各检测点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化程度(HR=1.462,95% CI:1.096~1.951)、TNM分期(HR=1.642,95% CI:1.339~2.014)、术前血清miR-20a(HR=1.575,95% CI:2.035~3.652)、miR-17水平(HR=2.491,95% CI:2.131~2.914)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01)。术前血清miR-20a、miR-17高表达者的3年总生存率更低(22.0% vs 78.3%,21.3% vs 73.1%,P<0.05);两者联合检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55,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1.2%。 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miR-20a、miR-17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术前检测有助于改善不良预后高风险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在胆囊结石伴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胆囊结石伴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2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开腹组采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术、T形管引流术联合;三镜组采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及胆道镜联合治疗。数据应用SPSS 18.0进行分析,体重、病史及治疗时间等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疗效对比及并发症发生率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开腹组有效率为88.5%,三镜组有效率为96.8%,三镜组疗效高于开腹组(P<0.05);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7%,明显高于三镜组发生率为6.4%,(P<0.05)。结论“三镜”联合在胆囊结石伴肝外胆管结石疗有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经肛管括约肌间径路切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安全可行性,并评价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分析2000-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选择的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病人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部手术遵循TME原则,肛门手术在直视下距病灶下缘2cm切断直肠黏膜和肛门内括约肌,经括约肌间隙向上游离达肛管外括约肌环上方与腹部手术会合,近端结肠与肛管完成端端吻合。前瞻性随访术后病人肿瘤复发与肛门排便功能状况。37例病人完成手术,并发症包括发生急性肺栓塞并死亡1例,盆底肌肉出血1例,吻合口漏3例。36例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0(24~60)个月。3例(8.33%)吻合口复发,其中1例死亡;1例同时肺、腹膜转移于术后24个月死亡;2例因肝转移分别于术后16、24个月死亡;1例腹腔内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于术后16个月死亡。术后6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已比较满意。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性高、根治效果好的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国人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sporadic HD,sHD)易患基因内皮素受体-B的突变与多态性特征,比较不同种族sHD在基因改变上存在的异同.方法 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集武汉、太原地区92例sHD及32例患儿双亲的标本,并以60例正常儿为对照.提取外周静脉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PCR-SSCP)对内皮素受体-B(EDNRB)基因exon-2进行分析,并通过DNA测序检测阳性标本的核苷酸改变方式,与文献报道的其他种族sHD同一基因特征做比较.结果 全部标本EDNRB基因exon-2均未发现突变与多态性位点的存在.结论 中国大陆sHD患者EDNRB基因的exon-2与大多数种族一样都不存在突变与多态性位点,与南非、中国香港地区sHD该基因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